37380.jpg

 
書籍番号 37380
書名 三礼通釈(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版 1728頁 (精装)
ISBN 7-5013-3190-1
編著者 (清)林昌彝撰
出版年 2006年11月 
出版者 北京図書館出版社
価格(税込) 26,250円
“礼経”作為“五経”之一,包括《儀礼》《周礼》《礼記》三部分,
内容包羅万象。本書“専釈三礼,大旨以《儀礼》《周礼》為綱,
《礼記》及各経之言礼有可互証者亦博引之以為義疏”,“于
三代制礼之源及六朝議礼之蘊”“溯源討流,最為詳備”。
全書280巻,其中通釈230巻,三礼図50巻。

《三礼通釈》一書具有如下特点:

(一)《儀礼》《周礼》(又称《周官》)《礼記》統称三礼。《儀礼》難読,貫通三礼尤難。漢儒唯鄭康成通三礼,為三礼作注。唐代賈公彦為《儀礼》、《周礼》作疏,孔穎達為《礼記》作疏。朱子為宋代大儒。朱子晩年有志于礼学,撰《儀礼経伝通解》,以《儀礼》為経,而以《周官》《礼記》為伝,并取其他経伝中言礼者加以印証詮釈。喪、祭二礼未成而朱子卒,門人黄幹継之,亦未成而卒。又由楊復続成之。可見著書之難。但朱子此書詳于大義而于文字訓詁、制度名物少有渉及。《三礼通釈》則以《儀礼》《周礼》為綱領,以大小戴《礼記》為伝,并引用群経中言礼者互相印証発明,以為義疏。以経証経,徴実可信。

(二)治経的基本功首在明文字訓詁。清代樸学家教人読経,必由文字以通其詞句,由詞句以通其義。三礼難読,除文字訓詁外,還有許多名物制度。這是治礼学必須了解的。林昌彝精通文字訓詁。于《尓雅》《説文》《広雅》等書中的故訓名物,都有
研究。《通釈》中発明鄭玄三礼注者約十分之五,辨析訂正鄭注者約十分之二。対賈公彦、孔穎達《正義》中的不当之処,也有所訂正。在訓詁注釈名物考証上,為其他講通礼諸書所不及。

(三)《通釈》勤于捜討,網羅斉備。于漢代如伏生《尚書大伝》、董仲舒《春秋繁露》、何休《公羊解詁》《白虎通義》及許慎《説文解字》《五経異義》等書中凡有関礼制者均一一徴引,互相印証発明。鄭玄之后,六朝儒者多長于礼学。南朝則有雷次宗、何承天、崔霊恩、皇侃諸家,北朝則徐遵明、熊安生、劉献之均善説礼。他們的著作大都亡佚。唯存于賈公彦、孔穎達三礼《正義》中,杜佑《通典》及唐宋類書,如《北堂書鈔》《初学記》《太平広記》《山堂肆考》及《唐類函》等,其中輯存的相関内容,《通釈》均一一捜集。闡発経義,辨析名物,有功経学,可謂為治三礼之要籍。

(四)朱子《儀礼経伝通解》詳于礼之大体而略于制度名物。清代経学盛興,張爾岐号称貫通三礼,也只撰成《儀礼鄭注句読》。江永撰《礼経綱目》八十巻,略本朱子《儀礼経伝通解》之例,而分為吉、凶、軍、賓、嘉五類。徐乾学《読礼通考》国制家礼兼備,而尤詳于喪礼。凌廷堪《礼経釈例》則僅及《儀礼》。秦[艸/惠]田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巻,其書本徐乾学《読礼通考》体例,網羅衆説,并将歴代礼儀制度変遷沿革一一陳述,有類于《通志》《文献通考》,乃史部之著作,非解経之書。清儒長于礼学者如万斯大、金榜、程瑶田、沈[丹彡]、任啓運、任大椿、林一桂、許宗彦及其師陳寿祺之説,《三礼通釈》均加採[才庶],取各家之長,而弃其所短。取精用宏,条分縷析。資料翔実,考辨精審,誠後来居上之作,可以説是三礼学之大宗。

(五)礼楽都有儀節、器物、度数,這些不能只凭文字解説,必須有図,図文配合才能明瞭。鄭玄有《三礼図》,其后学阮[言甚]加以補修,《隋書・経籍志》経部礼類著録九巻,今佚。宋聶崇義撰《三礼図》,他参彙了六種《三礼図》,其中即有鄭玄的。《三礼通釈》中前二百三十巻為通釈。后五十巻為三礼図,参会各家礼図,加以抉択考訂。不僅有益于三礼,対研究歴史考古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価値。


礼者体也,有本貭、本体的意義。礼者理也,有原理、原則、規律的意義。礼者履也,有践履、実践的意義。概括地説,礼有広義,也有狭義。広義的“礼”,包括天文、地理、日月星辰、歳時節令和社会制度、道徳倫理、吉、凶、軍、賓、嘉等礼儀節文,可以説是無所不包的。狭義的“礼”則指礼儀制度、倫常規範而言。“礼者天之序也。楽者天之和也”(《礼記・楽記》)。
“礼,経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伝・隠公十一年》)。這些都是講的広義的“礼”。《三礼通釈》講的也是広義的“礼”,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孔子説:“道之以政,斉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徳,斉之以礼,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政治来講,儒家認為“徳礼”之治,高于“刑政”之治。“徳礼”之治,簡言之就是“礼治”;“刑政”之治,就是“法治”。
礼可以統法,法不可以統礼。所以《荀子》上説:“礼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勧学篇》)。即是説礼是法律的綱領和原則,故“出于礼則入于刑”。“礼”有名物、儀式、節文,這些是礼的外在形式。由器可以見道,通過名物、儀節,可以了解内在的含義,深層的道理,這是“礼之義”。所以《礼記》説:“礼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陳也,其義難知也”(《郊特牲》)。器物、儀式、節文都是随時変化的。所以孔子説:“殷因于夏礼,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因革損益講的是継承、改革、発展、進歩。総的来説是礼楽文明的進歩、発展、提高。“礼時為大”(《礼記・礼器》),這是説礼儀制度是與時倶進,随時発展、進歩的。但不管怎麼変,任何社会総得有一定的秩序、人倫関系,総得有一定的規範,才能使社会安定,人人各得其所,各適其性,才能共同進歩,和諧発展。理想社会就是具有高度物貭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礼楽之治”。“礼楽”是芸術的,是美的体現,礼楽社会是人類達到高度文明的美好社会。《三礼通釈》不僅詮釈了古代的礼儀制度、名物、器数,対研究経学、歴史、考古及中国文化的諸多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其中闡発義理,大義微言,対于我們今天建設礼楽文明的和諧社会,也有其現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