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05.jpg

 

 
書籍番号 47505
書   名 南宋史学史
シリーズ (南宋史研究叢書)
データ A5 396頁
ISBN 978-7-01-006773-5
編著者 羅炳良著
出版年 2008年10月 
出版者 人民出版社
価格(税込) 3,990円

【目録】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総序
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个真実的南宋(代序)
序言
導論
 第一節 史学与社会的関系
  一 社会演変与史学発展
  二 史学対社会的影響
 第二節 南宋社会的特点
 一 社会矛盾激化
  二 民族矛盾尖鋭
  三 学術文化繁栄
 第三節 南宋史学的特征
  一 史家憂患意識的深化
  二 史学経世思想的発展
  三 歴史評論与史学批評的繁栄
第一章 南宋史官制度
 第一節 南宋史官的類別与職責
  一 史官的分類
  二 史官的職責
 第二節 南宋史官制度的特征和作用
  一 史官制度的特征
  二 史官制度的作用
第二章 南宋修史機構
 第一節 南宋修史機構的類型与体制
  一 修史機構的類型
  二 修史機構的体制
 第二節 南宋修史制度的特征和利弊
  一 修史制度的特征
  二 修史制度的利弊
第三章 南宋撰修前代史的成就
 第一節 鄭樵与《通志》
  一 紀伝体通史的発展
  二 鄭樵的史学思想
  三 《通志》二十略的価値
 第二節 《通鑑紀事本末》与《資治通鑑綱目》
  一 《通鑑紀事本末》的史学価値
  二 《資治通鑑綱目》的体裁創新
 第三節 典制史与国別史撰述
  一 呂祖謙与《歴代制度詳説》
  二 陳傅良与《歴代兵制》
  三 徐天麟与《両漢会要》
  四 陸游与《南唐書》
  五 葉隆礼与《契丹国志》
  六 宇文懋昭与《大金国志》
第四章 南宋撰修当代史的繁栄
 第一節 紀伝体和伝記体史書
  一 王称与《東都事略》
  二 朱熹、李幼武与《宋名臣言行録》
  三 杜大珪与《名臣碑伝[王宛][王炎]集》
 第二節 編年体史書
  一 李[壽/烈-列]与《続資治通鑑長編》
  二 李心伝与《建炎以来系年要録》
  三 徐梦[艸/辛]与《三朝北盟会編》
  四 其他諸家編年体史書
 第三節 典制体史書
  一 李攸与《宋朝事実》
  二 李心伝与《建炎以来朝野雑記》
  三 謝深甫与《慶元条法事類》
  四 趙汝愚与《宋朝諸臣奏議》
  五 佚名撰《宋大詔令集》
 第四節 綱目体史書
  一 陳均与《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二 佚名撰《中興両朝編年綱目》、《続編両朝綱目備要》
 第五節 紀事本末体史書
  一 楊仲良与《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二 彭百川与《太平治迹統類》
第五章 南宋専門史撰述的創獲
 第一節 学術史撰述
  一 朱熹与《伊洛渊源録》
  二 朱熹、呂祖謙与《近思録》
  三 李心伝与《道命録》
  四 黎靖徳与《朱子語類》
 第二節 佛教史撰述
  一 普済与《五灯会元》
  二 志磐与《佛祖統紀》
  三 祖琇与《隆興佛教編年通論》
 第三節 民族史撰述
  一 洪皓与《松漠紀聞》
  二 趙[王共]与《蒙韃備録》
  三 彭大雅、徐霆与《黒韃事略》
第六章 南宋地方志和辺疆域外史的建樹
 第一節 地方志撰述
  一 総志
  二 州県志
 第二節 辺疆域外史撰述
  一 範成大与《桂海虞衡志》
  二 周去非与《嶺外代答》
  三 趙汝適与《諸番志》
第七章 南宋史学的義理化趨向
 第一節 史学義理化趨向的縁起
  一 経学対史学的影響
  二 理学対史学的滲透
 第二節 史学義理化趨向的特征
  一 以経統史
  二 先験認知
  三 筆削褒貶
  四 馳騁議論
 第三節 史学義理化趨向的利弊
  一 史学理論層面的提高
  二 治史空疏学風的危害
第八章 南宋歴史考証学的発展
 第一節 歴史考証学発展的原因
  一 中国考拠伝統的浸潤
  二 疑古惑経思潮的影響
  三 官私撰述興盛的促動
 第二節 歴史考証学的内涵
  一 考異糾謬
  二 刊誤辨偽
  三 輯佚補遺
  四 金石証史
 第三節 歴史考証学的価値
  一 端正史学発展方向
  二 奠定歴史考証原則
後記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