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97.jpg
 

 
書籍番号 59497
書   名 《周易》《春秋》的詮釈原理与応用
シリーズ (中国思想史叢書 04)
データ A5 359頁
ISBN/ISSN 978-986-02-6775-4
編著者 林義正著
出版年 2010年12月 
出版者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価格(税込) 3,780円

【目録】
自序
第一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兩個基型:直釋與旁通
         ―以《易經》的詮釋為例
 一、前言
 二、對「中國經典詮釋基型」的界定
 三、《易》籍著作的詮釋體式
 四、直釋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
  (一)從句解「乾元亨利貞」的差異,見詮釋立場的問題
  (二)從「理會經義」的深淺,見詮釋層面的問題
  (三)從「訓詁.義理」的主從,見詮釋循環的問題
  (四)從「言象意」的相依,見詮釋技巧的問題
  (五)從「六經註我.我註六經」的詮釋異路,見理解的
      主客觀問題
 五、旁通型詮釋的方法與問題
  (一)《易經》與《春秋》相貫通
  (二)《易經》與《道德經》相會通
  (三)《易經》與佛學相會通
  (四)旁通型詮釋的問題
 六、結論
第二章  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
 一、前言
 二、《春秋》經籍的詮釋體式
 三、《春秋》詮釋歴程的轉折
 四、經典詮釋的目的面向
  (一)孟子首掲詮釋《春秋》的目的
  (二)公羊學派的詮釋目的
  (三)穀梁學派的詮釋目的
  (四)左氏學派的詮釋目的
  (五)通學派的詮釋目的
 五、經典詮釋的方法面向
  (一)孟子首掲詮釋《春秋》的方法
  (二)公羊學派的詮釋方法
  (三)穀梁學派的詮釋方法
  (四)左氏學派的詮釋方法
  (五)通學派的詮釋方法
 六、結論
第三章  論《大易》與《春秋》的關係
 一、前言
 二、釐清《大易》與《春秋》之所指
 三、《大易》、《春秋》在六藝中所扮演的功能
 四、《大易》與《春秋》的關係史
 五、關係決定於理解
 六、結論
第四章 孔子對《周易》的詮釋方法
 一、前言
 二、孔子與《周易》的關係
 三、孔子對《周易》有詮釋
 四、孔子詮釋《周易》的方法
  (一)化筮辭為德言
  (二)述《象》以修德
  (三)文言以明道
 五、結論
第五章 孔子晩年思想(金勾)沈
 一、前言
 二、孔子思想的進階性
 三、探討孔子的晩年思想
 (一)持恆:憲章文武,仁禮相濟
 (二)通變:由「從周」到「繼周」
 (三)作《春秋》:撥亂反正,推致大道
 (四)贊《易》:引占歸德,性與天道
 四、結論
第六章 論《列子.天瑞》的易道思想
 一、前言
 二、易道思想的含義
 三、《列子・天瑞》與《易緯.乾鑿度》的關係
 四、〈天瑞〉的易道思想
  (一)萬物如何存在?從何而來?
  (二)天地本質如何?何由形成?
  (三)天地根的探究
 五、〈天瑞〉易道思想的特色
  (一)兩層的存有論
  (二)萬物化生
  (三)現象變化,終始往復,消息盈虚虚
 六、結論
第七章  李綱《易》説研究―兼渉其《易》與《華嚴》合轍論
 一、前言
 二、兼綜圓融的思想特質
 三、李綱《易》説的内容與特質
  (一)學《易》因縁
  (二)著《傳》篇章
  (三)批判曲説
  (四)立一家言
 四、論《易》與《華嚴》合轍
  (一)法界論證
  (二)法門論證
  (三)一心論證
  (四)名數論證
 五、李綱《易》説在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第八章  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
       ―以《臺灣通史》為中心的考察
 一、前言
 二、型儀《史記》
  (一)通變古今
  (二)自罪意識
  (三)述作篇法
  (四)繼《春秋》義
 三、彰顯《春秋》義
  (一)謹正名,彰史德
  (二)嚴華夷,伸大義
  (三)崇仁勇,嘉復仇
  (四)重民事,貴獨立
 四、對連雅堂思想中的《春秋》義之檢討
第九章 成中英《易》説研究
 一、前言
 二、《易經》是成中英重建中國哲學的基點
 三、對當代《易經》研究的批評
 四、《易》説要旨
  (一)《易經》的哲學詮釋
  (二)《易經》管理哲學的建立
 五、詮釋《易經》的方法:本體詮釋學進路
 六、成中英《易》説在當代易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各章發表出處一覽
引用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