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46.jpg 

 
書籍番号 79046
書  名 洛陽盆地中東部先秦時期遺址―1997ー2007年区域系統調査報告(全4册)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164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2470-3
編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聯合考古隊編著
出版年 2019年11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格(本体) 63,000円

 【内容簡介】

1997-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與澳大利亜、美国等国家的
大学和研究機構合作,対中国古代文明産生和発展的腹心地区―洛陽
盆地中東部近1120平方千米的区域,開展了区域系統調査。期間共発現
遺址(或地点)456処,採集到大量先秦時期的遺物。調査結果表明:
這些遺址涵盖了先秦時期的各個階段,顕示了該区域約従公元前6000年
左右至公元前200年左右近6000年的社会発展図景,展示了早期中国文明
核心区従零星分布的聚落到王朝統治中心的社会発展軌迹。

 【目録】

序一 陳星燦/i 
序二 許宏/iii 
序三 劉莉/vii 

資料編 
 第一章 緒言 3 
  第一節 区域景観生態及歴史沿革 3 
   一 地形地貌 3 
     (一)北部[亡β]山黄土丘陵台原 3 
     (二)伊洛河谷冲積平原 5 
     (三)南部山前侵蝕浅山黄土陵 
     (洪積冲積坡地) 5 
     (四)南部中低山地 5 
   二 水系水文 6 
     (一)洛河水系 6 
     (二)伊河水系 8 
     (三)伊洛河南岸相関水系 11 
     (四)人工渠 12 
   三 気候 13 
   四 自然資源 13 
     (一)砿産資源 13 
     (二)動物群落 14 
     (三)植物群落 14 
   五 歴史沿革與行政区劃 15 
     (一)[シ廛]河回族区 15  
     (二)洛龍区 17 
     (三)伊濱(経済開発)区 20 
     (四)孟津県 21 
     (五)偃師市 22 
     (六)鞏義市 23 
  第二節 工作基礎 24 
   一 区域考古工作簡史 24 
     (一)1949年之前的考古工作 24 
     (二)1949年之後的考古工作 24 
   二 域内考古発現和研究 32 
     (一)旧石器時代 32 
     (二)新石器時代 33 
     (三)青銅時代 45 
  第三節 調査経過 56 
   一 背景和目標 56 
     (一)項目縁起 56 
     (二)項目目標 57 
   二 材料與方法 60 
     (一)材料 60 
     (二)調査方法 61 
   三 調査範囲 62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聯合考古隊 64 
     (二)河南二里頭工作隊 64 
   四 調査過程與参與人員 64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聯合考古隊 64 
     (二)河南二里頭工作隊 70 
     (三)整理過程中的復査 73 
     (四)報告編纂中的復査 73 
  第四節 整理過程 74 
   一 整理背景 74 
     (一)前期研究 74 
     (二)立項背景 80 
   二 人員分工 80 
     (一)編纂委員会構成 81 
     (二)人員分工 81  
   三 整理経過 82 
     (一)項目立項和経費安排 82 
     (二)整理過程 82 
 第二章 主要発現 85 
  第一節 綜述 85 
   一 区域劃分方式 85 
   二 編纂体例 85 
     (一)行文順序 85 
     (二)遺址名称 86 
     (三)遺址介紹 86 
     (四)附表 86 
     (五)図版 86 
     (六)属性/時代判定 86 
  第二節 分述 87 
   一 洛河北岸片区 87 
     (一)[亡β]山南麓 89 
     (二)山南至河北平原区 119 
          (三)洛河北岸台地 165 
     (四)[亡β]山南麓和伊洛河北岸 187 
   二 夾河片区 230 
     (一)古洛河北岸 230 
     (二)古伊洛河之間 258 
   三 伊河南岸片区 317 
     (一)楊溝 319 
     (二)諸葛溝 323 
     (三)梁村溝 326 
     (四)酒流溝 328 
     (五)袁溝-俎家溝 345 
     (六)沙溝河 377 
     (七)東沙溝 462 
     (八)五岔溝等 495 
     (九)瀏澗河 501 
     (十)馬澗河 663 
     (十一)瀏澗河、馬澗河匯合后瀏澗河下游 753 
     (十二)干溝河 778 
     (十三)曹河 949 
     (十四)沙河溝 973 
     (十五)天坡河 976 
     (十六)塢羅河 1002 
     (十七)稍柴水 1110 
     (十八)益家窩水 1119 
 第三章 調査結果 1122 
  第一節 概述 1122 
  第二節 分述 1123 
   一 旧石器時代 1123 
   二 新石器時代 1125 
     (一)裴李崗文化 1125 
     (二)仰韶文化 1129 
     (三)龍山文化 1142 
   三 青銅時代 1151 
     (一)二里頭文化 1151 
     (二)二里崗文化 1169 
     (三)殷墟文化 1179 
     (四)西周時期 1184 
     (五)東周時期 1191 
  第三節 存在問題 1199 
   一 調査中存在的問題 1199 
     (一)工作目標 1199 
     (二)調査方法 1199 
   二 整理過程中的問題 1201 
     (一)文化属性和年代的判定 1201 
     (二)以往認識的処理 1202 
     (三)其他問題 1202 
研究編

 第四章 伊洛地区復雑社会的興衰:聚落形態的時空変化 1205 
  第一節 气候與環境背景 120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206 
  第三節 聚落分布和14C年代 1207 
   一 裴李崗文化時期 1208 
   二 仰韶文化時期 1208 
   三 龍山文化時期 1218 
   四 二里頭文化時期 1219 
   五 商(二里崗―殷墟文化) 1222 
   六 西周和東周 1223 
  第四節 討論 1224 
   一 聚落形態和社会発展趨勢 1224 
   二 陶器的生産分配模式、考古学類型與人群的関係 1227 
   三 二里頭文化年代問題 1228 
  第五節 小結 1228 
 第五章 伊洛地区復雑社会的演変: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的人口和
     農業可耕地的分析 1232 
  第一節 研究基礎、目的與方法 1232 
  第二節 人口数量估計及土地承載力和領地生産力的重建 1235 
   一 人口数量估計 1235 
   二 重建研究区域内的土地承載力 1237 
   三 重建各遺址的領地生産力 1241 
  第三節 裴李崗至二里頭各時期的人口和土地利用 1242 
   一 裴李崗文化時期 1242 
   二 仰韶文化時期 1244 
     (一)仰韶早期 1244 
     (二)仰韶中期 1245 
     (三)仰韶晩期 1246  
   三 龍山時期 1248 
     (一)龍山早期 1248 
     (二)龍山晩期 1248 
   四 二里頭時期 1251 
     (一)二里頭一期 1251 
     (二)二里頭二期 1253 
     (三)二里頭三期 1254 
     (四)二里頭四期 1256 
  第四節 人口数量変化和資源再分配與伊洛地区社会復雑化
      進程 1257 
   一 人口数量変化和伊洛地区社会復雑化進程 1257 
   二 資源再分配和伊洛地区社会復雑化進程 1260 
  第五節 本研究的局限性 1260 
 第六章 伊洛地区調査遺址的植物考古分析 1265 
  第一節 様品研究方法與様品量 1265 
  第二節 分析方法 1267 
  第三節 植物遺存的種類與多様性 1268 
   一 栽培植物 1271 
   二 未馴化的植物 1274 
  第四節 各階段植物資源使用的変化 1278 
  第五節 結語 1283 
 第七章 灰嘴遺址石器加工原料的来源 1303 
  第一節 前言 1303 
  第二節 灰嘴地区的地貭和地理情况 1303 
  第三節 灰嘴石器的岩石学 1308 
   一 [魚而]状白雲岩 1309 
   二 輝緑岩 1310 
   三 細雲母砂岩 1311 
   四 其他砂岩 1311 
   五 細石灰岩和石灰 1312 
   六 細粒硅酸岩(燧石、硅貭粉砂岩、流紋岩) 1313 
   七 大理石 1313  
   八 其他変貭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1314 
   九 石英 1314 
   十 中粒、粗粒的火成岩(閃長岩、半花崗岩、輝長岩、
     花崗岩)1314 
   十一 結晶方解石和白雲石(包括石笋) 1314 
   十二 緑松石和玉石1315 
  第四節 决定灰嘴石料選択的若干因素 1315 
 第八章 中国早期国家非国有手工業:二里頭畿内的考古学分析
      1318 
  第一節 国有手工業與非国有手工業 1318 
  第二節 灰嘴遺址的石器作坊 1319 
  第三節 石器原料的獲取 1322 
   一 [魚而]状白雲岩石[金産]的分配 1323 
   二 白陶的生産和分配 1325 
  第四節 結論 1327 
 第九章 伊洛河流域灰嘴遺址的土壤微形態、化学和磁化率研究:
     以典型仰韶地層序列為主 1330 
  第一節 前言 1330 
  第二節 様品和方法 1330 
  第三節 結論和討論 1336 
   一 後沈積效応 1336 
   二 本地土壤 1338 
   三 裴李崗時期 1339 
   四 灰嘴遺址使用時期 1339 
     (一)仰韶堆積序列(05HYEHF1) 1339 
     (二)龍山時期 1341 
     (三)仰韶和龍山時期(2005HYEGS2的土壤沈積序列)
        1341 
     (四)二里頭時期 1342 
  第四節 結論 1343 

CHAPTER 4 RISE AND FALL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R
      YILUO REGION, NORTH CHIN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1346 
  1.INTRODUCTION 1346 
  2. REGIONAL SETTING 1347 
  3. MATERIAL AND METHODS 1348 
  4. THE RESULTS 1349 
  4.1 The Peiligang period 1350 
  4.2 The Yangshao period 1360 
  4.3 The Longshan period 1360 
  4.4 The Erlitou period 1362 
  4.5 The Shang period (Erligang-Yinxu) 1365 
  4.6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1366 
  5. DISCUSSION 1367 
  5.1 General trend of sociopolitical and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1367 
  5.2 Pottery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population 1370 
  5.3 Chronology of the Erlitou culture 1371 6. C
     ONCLUSION 1372 
CHAPTER 5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YILUO REGION:A GIS BASED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AREA ANALYSIS 1376 
  1.INTRODUCTION 1376 
  2.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SIZE 1378 
  3. HOW MANY AGRICULTURAL HECTARES DID A PERSON
     NEED? 1378 
  4. GIS-BASED ANALYSIS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TCHMENT PRODUCTIVITY 1379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POPULATION SIZ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1384 
CHAPTER 6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ON SITES SURVEYED
     IN THE YILUO REGION (1998-2011) 1402 
  1.SAMPLE SURVEY METHOD AND SAMPLE SIZE 1402 
  2. ANALYTICAL METHODS 1404 
  3. COMPOSITIONS AND DIVERSITY OF PLANT REMAINS 1405 
  3.1 Cultigens 1409 
  3.2 Non-domesticated plant 1412 
  4. CHANGES IN PLANT RESOURCE UTILIZATION THROUGH
     TIME 1417 
  5. SUMMARY 1423 CHAPTER 7 RAW MATERIAL SOURCES
    UTILISED IN STONE TOOL PRODUCTION AT HUIZUI 1427 
  1.INTRODUCTION 1427 
  2.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HUIZUI AREA 1429 
  3. LITHOLOGIES OF STONE TOOLS PRESENT AT HUIZUI 1433 
  3.1 Oolitic dolomite 1434 
  3.2 Diabase 1435 
  3.3 Fine micaceous sandstone 1436 
  3.4 Other varieties of sandstone 1437 
  3.5 Fine-grained limestone and lime 1438 
  3.6 Very fine-grained siliceous rocks (chert,
     silicified siltstone, rhyolite) 1439 
  3.7 Marble 1440 
  3.8 Other metamorphic rocks (gneiss, quartzite,
     schist, slate) 1440 
  3.9 Quartz 1441 
  3.10 Medium and coarse-grained igneous rocks
         (diorite,aplite, gabbro, granite) 1441 
  3.11 Crystalline calcite and dolomite
     (including stalagmite) 1441 
  3.12 Turquoise and jade 1441 
  4.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HOICE OF RAW MATERIALS
    AT HUIZUI 1442 
CHAPTER 8 NON-STATE CRAFTS IN THE EARLY CHINESE STATE:
   AN ARCHAEOLOGICAL VIEW FROM THE ERLITOU 
   HINTERLAND 1445 
  1.INTRODUCTION:STATE CRAFTS VS. NON-STATE CRAFTS 1445 
  2. HUIZUI STONE WORKSHOPS 1447 
  3. LITHIC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1449 
  3.1 Distribution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spades 1452 
  3.2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hite pottery 1454 
  4. CONCLUSION 1458  
CHAPTER 9 SOIL MICROMORPHOLOGY, CHEMISTR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UDIES AT HUIZUI (YILUO REGION,
    HENAN PROVINCE, NORTHERN CHINA), WITH SPECIAL
    FOCUS ON A TYPICAL YANGSHAO FLOOR SEQUENCE 1461 
  1.INTRODUCTION 1461 
  2. SAMPLES AND METHODS 1463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467 
  3.1 Post-deposition effects 1469 
  3.2 Local soils 1470 
  3.3 Peiligang occupation 1470 
  4. OCCUPATION AT HUIZUI 1470 
  4.1 YANGSHAO FLOOR SEQUENCE(05HYEHF1) 1470 
  4.2 Longshan ash pit 05HYEH3 1473 
  4.3 Longshan ash pit 05HYEH4 1473 
  4.4 Yangshao and Longshan soil-sediment sequence 
     at GS2 (05HYEGS2) 1473 
  4.5 Erlitou contexts 1474 
  5. CONCLUSIONS 1475 
附表 1478 
附表1 遺址登記表 1478 
附表2 遺迹登記表 1497 
附表3 遺物登記表 1541 
編後記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