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価格は税込みです>

陕西药王山佛道教碑刻

精装10冊 B5版 繁体字 2005年12月出版   ご予約予価(特価)¥69,600

陕西耀县药王山南距长安百余公里,历史上曾有磬玉山、五台山之称。因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此山,著书立说,为百姓治病,被尊为药王,从此百姓在山中祠祀,遂有药王山之称。
药王山博物馆现存石刻、石碑及摩崖造像,是列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宗教造像碑100余通,圆雕造像及石塔50余件,历代石碑130余通,摩崖造像43尊,元代道教寺观壁画2幅,还保存有金代及明、清建筑群。药王山碑林在陕西地区仅次于“西安碑林”,有“小碑林”之称,是中国保存北朝、隋、唐造像碑最多一处的博物馆。
书中除全面收集药王山碑刻之外,还兼顾了临潼、陕西省博物馆以及渭南、渭北、陕北、咸阳地区各县博物馆的造像碑,除此之外,还比较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已发表的资料,可以说,从全面掌握陕西的资料出发,旁及中国其它有关遗存,是一部对造像碑艺术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书中尤以中国早期道教图象资料发表最为详实,多是首次公布于世
本书收录石碑310件,测绘图500幅(线描图),拓片870余幅,照片1055幅,文稿50万字,包括碑文著录35万字,15万字的论文。
本书的出版以套书分卷的形式,共10册。正文用繁体字,总页码约2500页。由于拓片很多,采用8开本形式出版,使原始资料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照片几乎多为黑白版,图文混排。
本书计划于2005年12月全部出齐,预计在今年底先出4册

<目 次>

第一卷 藥王山北魏造像碑(分为上下两册)
   本卷共收录28通北魏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16通 ,55300字,图363幅。

 第一章  概述
一 藥王山的地理位置
二 歷史沿革
三 藥王山宗教遺迹及明清建築
四 造像碑的收集及研究現狀
五 陝西省境內部分造像碑的調查
六 凡例
 本章共6500字  图9幅 
  第二章   佛教造像碑(11通)
一 魏文朗太和二十年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二 郭令鳳造像碑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
三 郭魯勝造像碑  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
四 夫蒙文慶造像碑  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
五 三縣邑子二百五十人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六 仇臣生造像碑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七 雷漢仁造像碑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
八 俊蒙氏造像碑  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九 西牆千佛造像碑
一0 謝永進造像碑
一一 文姬造像碑
本章共22000字  图9—164幅
第三章  道教造像碑(8通)
一二 劉文朗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一三 楊阿紹造像碑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
一四 楊縵黑造像碑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
一五 張亂國造像碑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
一六 錡雙胡造像碑  北魏神龜三年(公元520年)
一七 錡麻仁造像碑  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
一八 吳洪標造像碑
一九  荔非周歡造像碑
本章共13400字  图165--254幅
第四章  佛道造像碑(8通)
二0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二一 張安世造像碑  北魏神龜年間(公元518年-公元520年)
二二 魏文朗佛道造像碑
二三 王市保造像碑
二四 夏侯僧囗造像碑
二五 李道藏造像碑
二六 夫蒙武豪造像碑
二七 雷周生殘碑
13300字  图225--363幅

第二卷 西魏造像碑(一册)
本卷共收录14通西魏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11通 ,28400字,图210幅。

第一章  佛教造像碑(12通)
一 毛遐佛教造像碑 大統元年(公元535年)
二 劉始佛教造像碑 大統四年(公元538年)
三 侍郎殘碑 大統六年(公元540年)
四 荔非郎虎、任安保六十人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
   雷伏娥、荔非郎虎碑座
五 蘭陵郡公主元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
六 法壽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五年(公元549年)
七 夫蒙洪貴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五年(公元549年)
八 邑子七十六人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年)
九 張暯周佛教造像碑 廢帝元欽二年(公元553年)
一0 惠超佛教造像碑 大統年間(公元535——551年)
一一 釋迦多寶對坐說法碑
一二 張買歡佛教造像碑
第二章  佛道合流造像碑(2通)
一三 邑子七十人道佛教造像碑 大統十四年(公元548年)
一四 仇僧佛道碑
本章共28400字  图210幅

第三卷  北周造像碑(一册)
本卷共收录31通北周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14通 ,43000字,图377幅。

第一章  佛教造像碑(24通)
一 木樟村佛教造像碑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
二 邑子115人佛教造像碑 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三 雷文伯碑座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四 鉗耳世標碑座 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五 同清奴佛教造像碑 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六 田元族佛教造像碑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
七 僧和碑座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
八 馬衆庶佛教造像碑 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九 呂思顔佛教造像碑 天和五年(公元570年)
一0 毛明勝佛教造像碑 天和五年(公元570年)
一一 雷明香佛教造像碑 天和年間(公元566—572年)
一二 線刻背光六佛教造像碑
一三 七十人佛教造像碑
一四“水岩敢當”佛教造像碑
一五 閭佰隴佛教造像碑
一六 蓋男花佛教造像碑
一七 鉗耳儁佛教造像碑
一八 “夫理”佛教造像碑
一九 觀世音菩薩碑
二0 千佛教造像碑①
二一 魏小獨殘碑
二二 呂村鉗耳氏斷碑
二三 馮勝容碑座
二四 高三碑座
第二章  道教造像碑(1通)
二五 輔蘭德道教造像碑 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第三章  佛道造像碑(6通)
二六 絳阿魯佛道教造像碑 武成元年(公元559年)
二七 李曇信佛道教造像碑 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二八 西牆村佛道教造像碑
二九 楊洪義佛道教造像碑
三0 佛道造像殘碑 ①
三一 佛道造像殘碑 ②

第四卷  隋代造像碑(一册)
本卷共收录35通隋代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20通 ,43000字,图330幅。

第一章 佛教造像碑(23通)
一 彌姐顯明佛碑 開皇二年(582)
二 張柒造像碑 開皇四年(584)
三 邑子五十人碑座 開皇四年(584)
四 彌姐後德佛碑 開皇六年(586)
五 雷香妙佛碑 開皇六年(586)
六 夏侯董粲佛碑 開皇八年(588)
七 鉗耳保熾佛碑 開皇九年(589)
八 馬僧寶佛碑 開皇十年(590)
九 蘇豐國碑座 隋代開皇十年(590)
十 盧誼佛碑 開皇十一年(591)
十一 張和仁佛碑 開皇十五年(595)
十二 郭羌佛碑 開皇年間(581-600)
十三 十三人佛碑 開皇年間(581-600)
十四 夫蒙子祥佛碑 大業二年(606)
十五 呂村二面五尊佛碑
十六 夫蒙道智佛碑
十七 王永興佛碑
十八 王永隆佛碑
十九 鉗耳子順佛碑
二十 千佛碑②
二一 姚照敬殘碑座
二二 紫容碑座
二三 景和碑座
第二章 道教造像碑(7通)
二四 徐景輝道碑 開皇八年(588)
二五 孫榮族道碑 開皇十七年(597)
二六 劉子達道碑 開皇十九年(599)
二七 劉男俗道碑
二八 四龕三尊式道碑
二九 锜元輔道碑
三十 楊暯先道碑
第三章  道教背光式造像(4通)
三一 王錇達道教背光式造像 開皇二年(582)
三二 范匡瑾道教背光式造像 開皇二年(582)
三三 袁神陰道教背光式造像 開皇六年(586)
三四 呂豐和道教背光式造像
第四章  佛道造像碑(1通)
三五 王龍姬佛道碑

第五卷  唐代造像碑及历代圆雕石刻、石塔、石幢(一册)
本卷共收录35通唐代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20通 ,43000字,图330幅。

第一章  佛教造像碑(8通)
一 劉洛仁佛碑 總章元年(668)
二 雷伏愛佛碑 總章二年(669)
三 王杴女佛碑 總章二年(669)
四 王扶梨佛碑
五 馬六台佛碑
六 張萬福佛碑
七 中龍殘碑
八 唐代方形佛碑
第二章  圓雕石刻
(一)佛教圓雕造像(17尊)
一 和伏慶觀世音造像座 西魏大統四年(538)
二 荔非興度觀世音造像座 北周保定二年(562)
三 翕囗農仁佛像 隋代開皇九年(589)
四 王和穆佛像 隋代開皇十三年(593)
五 吳天生佛像 隋代仁壽四年(604)
六 呂自觀音菩薩坐像 隋代大業三年(607)
七 元玄貴彌勒佛像 唐代神龍三年(707)
八 佛像造像座 唐代天寶年間(742-756)
九 張善觀音像
十 周族勝觀音立像
十一 左舒式思維菩薩像
十二 踏雙獅菩薩坐像
十三 善跏趺坐觀音像
十四 獅座普賢菩薩像
十五 南庵坐佛像
十六 立菩薩殘像
十七 坐佛像
(二)  隋代道教圓雕造像(12尊)
十八 毛焦道像 開皇三年(583)
十九 緱【】女道教殘碑 開皇五年(585)
二十 王長順道像 開皇八年(588)
二一 輔道景道像 開皇十三年(593)
二二 劉大睿道像 開皇十五年(595)
二三 石女道教造像 開皇十八年(598)
二四 楊能道像 開皇年間(581-600)
二五 “至道虛玄”道像 開皇年間(581-600)
二六 上官子華道像 大業四年(608)
二七 無名天尊造像
二八 劉富道像
二九 王延道像
第三章  經幢
一 王孝妃經幢
二 十六佛經幢
三 八面陀羅尼經幢
第四章  石塔
一 張永貴塔座 北周保定四年(564)
二 楊姿石塔
三 傅迎男石塔
四 傅延周石塔
五 無名單層覆缽石塔
六 魏洪達石塔

第六卷  药王山历代石碑(上下两册)
本卷文字141000、图350

1 張僧妙碑 北周建德年間(572-578)
2 感德軍五臺山靜應廟額敕並加號妙應真人告詞 宋崇寧三年(1104)
3 耀州五臺山靜應廟記 宋崇寧三年(1104)
4 感德軍五臺山唱和詩 宋崇寧四年(1105)
5 宋微宗題楮慧龍章雲篆詩文碑 宋宣和元年(1119)
6 耀州華原妙應真人祠記 金大定九年(1169)
7 耀州呂公先生之記 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
8 碑陰序
9 唐太宗賜真人頌 金承安元年(1196)
10 何仲鈞題字 金興定二年(1218)
11 皇太子祝文 宋淳佑六年(1246)
12 月山伏魯子祠堂記 宋淳佑九年(1249)
13 孫真人福壽論 宋寶佑四年(1256)
14 特賜耀州五臺山靜明宮並加真人號記 元中統五年(1264)
15 重興開福寺常住記 元至元六年(1269)
16 聖旨加封師真之碑 元延佑七年(1320)
17 靜明宮土地四至執照 元至治二年(1322)
18 周夔舜題詩 元元統三年(1335)
19 祀太玄妙應真人記 元至元二年(1336)
20 道經經幢 元至元四年(1267或1338)
21 五臺山靜明宮瑞槐記 元至正四年(1344)
22 皇元井真人道行碑 元至正八年(1348)
23 王君歲寒三詠詩序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24 唐太玄妙應真人歎世吟 明正統十二年(1447)
25 龜蛇碑 明正統十三年(1448)
26 梁景題詩 明成化十年(1474)
27 重修孫真人廟洞記 明正德十三年(1518)
28 五貞山人題詩 明嘉靖九年(1530)
29 修太玄洞碑文 明嘉靖十六年(1537)
30 徐萬壁題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31 孫真人三方碑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32 歷代名醫神碑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33 重修耀州孫真人祈嗣神岩記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34 重修靜明宮殿門記 明嘉靖三十年(1551)
35 孝感神應記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36 孫真人祀殿記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37 梁夢龍題詩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38 唐孫真人四言古詩 明嘉靖四十年(1561)
39 五臺山碑 明嘉靖四十年(1561)
40 重修玉皇殿記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41 遊顯化台太玄洞回文一律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42 五臺山靜明宮記 明隆慶元年(1567)
43 創修道院穴居記 明隆慶二年(1568)
44 永保封疆碑 明隆慶三年(1569)
45 李海題詩 明隆慶三年(1569)
46 海上方碑 明隆慶六年(1572)
47 千金寶要碑 明隆慶六年(1572)
48 王安仁等題詩二首 明萬曆八年(1580)
49 新建集宮記 明萬曆十九年(1591)
50 東魯王碑①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
     東魯王碑②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52 靈應碑記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
53 焦真廟碑 明萬曆三十囗年(1602-1611)
54 靈祐記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
55 重修漆滸左贈君生祠記 明天啓四年(1624)
56 飲中八仙歌 明崇禎十六年(1643)
57 靈異記 清順治十年(1653)
58 東山輯修殿宇碑記
     藥方 清順治十年(1653)
59 施飯碑記 清順治十一年(1654)
60 創建四帝二後行宮 清順治十五年(1658)
61 耀州五臺山圖 清順治十五年(1658)
62 石鼓文 清順治十六年(1659)
63 劉漢儒題詩 清順治十七年(1660)
64 胡會施湯碑記 清順治十八年(1661)
65 重修耀州五臺山宮殿記 清康熙二年(1663)
66 重修五臺山太玄洞一天門記 清康熙二年(1663)
67 耀吾姜君重修耀州五臺山暨諸神像祠序 清康熙四年(1665)
68 耀州五臺山湯會碑記 清康熙五年(1666)
69 耀州重修升仙台宮觀記___清康熙五年(1666)
70 莊畫真人殿宇碑記 清康熙五年(1666)
71 耀州五如山孫真人寢宮及牆垣告成記 清康熙九年(1670)
72 創建靈官神祠碑記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73 雷園舊記圖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74 錦陽川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75 重修聖母殿助緣姓名記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76 重修五臺山集宮正殿記事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77 張公太學義修道院記 清雍正十一年(1733)
78 重修集宮韋馱殿碑記 清乾隆六年(1741)
79 蚊崇賦 清乾隆十三年(1748)
80 重修山神廟碑 清乾隆十七年(1752)
81 耀州太元洞重修諸功記 清乾隆十九年(1754)
82 重修王母宮湯房碑記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83 重修集宮湯房碑記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84 重修太玄洞靜明宮諸工碑記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85 重修太玄洞湯房樓碑記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86 重修許真君、張仙神二殿碑記 清朝隆四十三年(1778)
87 重修東鄉闔會施茶房序 清乾  隆四十六年(1781)
88 重修十大名醫神殿並過峰樓暨諸工碑記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89 重修靜明宮孫真人殿碑記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90 重修救苦天尊殿碑記 清乾 隆五十四年(1789)
91 重修太白三官神殿碑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92 重修神殿神像記 清嘉慶五年(1800)
93 修理道院記 清嘉慶七年(1802)
94 五臺山北道院創修獻殿碑記 清嘉慶八年(1803)
95 增修太玄洞通元橋碑記 清嘉慶十三年(1808)
96 重修太元洞戲樓碑記 清嘉慶十五年(1810)
97 紫氣宮重建南房碑記 清道光三年(1823)
9 8  重修三皇殿碑記 清道光四年(1824)
99 創建文昌閣火神祠碑記 清道光十一年(1831)
100 大清四方會行碑 清道光十三年(1833)
101 重修靈官寶殿碑記 清道光十三年(1833)
102 重修太元洞元壇殿碑記 清道光十六年(1836)
103 關平拉馬石刻題詩
 (1) 張拱題詩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2) 趙奉祖題詩 清鹹豐八年(1858)
 (3) 侯述職題詩
 (4) 張世觀題詩
 (5) 白駿德題詩
 (6) 許麗京題詩
 (7) 喬蘊輝題詩
 (8) 雷育芝題詩
104 重修遇仙橋碑記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105 重修土地神廟碑記 清咸豐元年(1851)
106 重修集宮碑記 清鹹豐十年(1860)
107 酌改攤派六裏差徭章程碑記 清同治九年(1870)
108 滇軍將士殉國碑 民國九年(1920)
109 重修靜明宮碑記 民國十四年(1925)
110 永垂不朽碑 民國十四年(1925)
111 馮玉祥題字碑 民國十七年(1928)
112 黃登殘碑
113 耀州五臺山記
114 上香人碑
115 侯公書院記
116 五臺山圖
117 五臺山記
118 朝山碑記
助緣碑記
119 重修耀州五臺山宮殿三原縣助緣善信姓氏碑
120 楊鼎瑞題詩
121 文昌閣告成即事漫詠
122 五泉野人題詩
123 劉源溥題詩
124 許務題詩
125 劉漢卿題詩
126 同喬三閣劉子才謁太玄洞
127 秋日同諸君子遊太玄宮詩
128 天王圖
129 佛足圖
130 宣聖畫像
131 線刻佛像

第七卷  药王山摩崖造像(一册)
(附录:陕西渭南地区造像碑)
本卷共收录摩崖造像48尊、其他地区28通隋代造像碑,其中有纪年碑17通 ,45000字,
图300幅。

第一章   摩崖造像 
(一)东區
(二)中區
(三)西區
(四)关于诸龛雕造年代的推測
(文字13390、测绘图10、拓片13、照片50)
第二章   南庵元殿道教壁画及年代推测
附录
第三章
一  馮神育佛道碑 北魏正始二年(505)
二  王守令佛道碑 北魏神龜初年(518-520)
三  師真興佛道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
四   龐雙佛道碑 北魏孝昌三年(527)
五  楊仵女釋迦佛座 北周保定二年(561)
六   趙回昌佛碑 北周保定四年(564)
七  明藏觀世音造像座 北周保定五年(565)
八  紀乾無量壽佛座 北周天和元年(566)
九  智廣盧舍那佛座 北周天和二年(567)
十 強也穀佛碑 北周天和三年(568)
十一 嚴始榮佛碑 隋開皇七年(587)
十二 董貴佛碑 隋開皇七年(587)
十三 袁香儁佛碑 隋開皇十六年(596)
十四 感應寺新修記碑 唐上元元年(760)
十五 陸氏佛碑 唐大中三年(849)
十六 敕賜同州韓城縣開化寺記碑 宋太平興國九年(984)
十七 王懷玉佛碑 宋熙寧三年(1070)
十八 田龍鳳佛道碑
十九 涅槃變佛傳碑
二十 寇阿智佛碑
二一 夫蒙囗暉佛碑
二二 韓郎仨佛碑
二三 王伯仨佛碑
二四 韓城隋代雙龕佛碑
二五 蒲城唐代佛碑
二六 強善和佛碑
二七 馮伏興造像座
二八 田道珍碑座

第八卷  药王山造像碑研究

第一節  藥王山佛教造像研究
1 關中佛教發展的歷史
2 北地郡模式的形成與雲岡、龍門佛教藝術風格的比較
3 佛教題材的考證
第二節  藥王山道教造像研究
1 關中道教發展的歷史背景
2 北朝時期佛道之爭與融合
3 初唐時期尊道抑佛之政策
4 道教題材考證
第三節   藥王山造像碑分期
(一) 佛教造像碑
1佛教造像碑的佈局
2佛教造像題材的型與式
(1)釋迦坐佛
(2)菩薩像
(3)力士像
(4)飛天
(5)龕楣式樣
(6)香爐
(7)雙獅
(8)供養人像
(9)供養人騎馬圖
(10)供養人乘車圖
(二)佛道混合造像碑
1 佛道合流造像碑的佈局
2 佛道合流造像題材的型與式
(三)道教造像碑
1 道教造像碑的佈局
2 道教造像題材的型與式
天尊坐像
脅侍侍者
(3)雜技及道功圖
(四)無紀年造像碑年代推斷
  關中少數民族姓氏及地域分佈
第五節   社邑宗教組織的研究
 孫思邈與藥王山道教宮觀歷史的發展
第七節   造像碑中反映的民間藝術及書法
附錄1:藥王山造像碑碑別字統計表
附錄3:全國造像碑目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