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考古学図書新刊情報 北九州中国書店       


中国考古学図書新刊情報


【2023年7月24日】 【近着】【ご注文承り中】


81880.jpg 

 
書籍番号 81880
書  名 古壁丹青―昭陵唐墓壁画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2023年5月 A4変型
ISBN/ISSN 978-7501078035
編 著 者 昭陵博物館、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編著
出 版 年 2023年5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4,7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囲有190余座陪葬墓。
本書收録7座壁画保存較好的陪
葬墓,包括長楽公主墓、李思摩墓、段[艸/間]璧墓、新城公
主墓、李震墓、韋貴妃墓、燕妃墓。該書全彩,以墓葬為単位,
按照墓道和墓室的走向,対壁画進行全景式介紹。這200多幅
壁画的内容非常豊富,除了文武大臣和牽馬図、牛車図,還有
宦官、侍女和歌舞伎楽,并且出現了具有異域風情的女子形象。
人物各不相同,線条生動豪放,展現了唐朝初年的朝气蓬勃和
大国風範。壁画中的兵器[灰/皿]甲、服飾装扮、舞蹈楽器、
庭院建築等,為研究唐朝絵画芸術和社会風俗提供了珍貴的
実物資料。

【目録】

播報
編輯
概述

第一編 長楽公主墓壁画
 一、簡述
 二、墓道壁画
 三、天井壁画
 四、甬道壁画
 五、墓室壁画
 六、其他
第二編 李思摩墓壁画
 一、簡述
 二、甬道壁画
 三、墓室壁画
第三編 段[艸/間]璧墓壁画
 一、簡述
 二、過洞壁画
 三、天井壁画
第四編 新城公主墓壁画
 一、簡述
 二、墓道壁画
 三、過洞壁画
 四、天井壁画
 五、甬道壁画
 六、墓室壁画
第五編 李震墓壁画
 一、簡述
 二、墓道壁画
 三、過洞壁画
第六編 韋貴妃墓壁画
 一、簡述
 二、墓道壁画
 三、過洞壁画
 四、天井壁画
 五、前甬道壁画
 六、前室壁画
 七、后甬道壁画
 八、后室壁画
 九、其他
第七編 燕妃墓壁画
 一、簡述
 二、天井壁画
 三、前甬道壁画
 四、前室壁画
 五、后甬道壁画
 六、后室壁画
 七、其他
附録一 昭陵已発掘陪葬墓壁画墓主資料一覧表
附録二 昭陵陪葬墓発掘資料発表情况一覧表
附録三 昭陵博物館近年来出版著作一覧表
後記



【2023年7月24日】 【新着】【ご注文承り中】


 81722.jpg

 
書籍番号 81722
書  名 2022 中国重要考古発現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296頁
ISBN/ISSN 978-7-5010-7486-0
編 著 者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編
出 版 年 2023年5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5,390円(税込)

《原文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本書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年度快報,收入2022年全国
較為重要的考古発現37項,如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遺址、山
東臨[シ緇-糸]趙家徐姚遺址、河南宜陽蘇羊遺址、山西絳
県西呉壁遺址商代墓地、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商王陵区、四
川塩源老竜頭遺址、陝西旬邑西頭遺址、北京通州路県故城
遺址、广西合浦望牛嶺墓地、云南昆明晋寧区河泊所遺址、
陝西咸陽洪涜原布里墓地十六国大墓、西蔵拉薩温江多遺址、
浙江温州朔門古港遺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シ卞]河遺址、
山東元代済南王張栄家族墓地、上海長江口二号沈船遺址等,
時代上起旧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
本書図文并茂、内容翔実,毎項均附有英文簡介,為海内外
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是公衆全面了解我国文物考古
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目録】
              
    2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遺址2021~2022年発掘收獲
    6 遼寧建平馬鞍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11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020~2022年発掘收獲
     16  山東臨[シ緇-糸]趙家徐姚遺址
    22  河南宜陽蘇羊遺址2022年発掘收獲
     28  甘粛臨[シ兆]寺窪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遺址
    34 山西絳県西呉壁遺址商代墓地
     39 湖南汨羅黒魚嶺商代墓地
     43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辺2021~2022年勘探與発掘收獲
     48 河北[シ來]水張家窪遺址
     53 四川塩源老竜頭墓地
     59 陝西旬邑西頭遺址
     66 寧夏彭陽姚河[土原]城址鋳銅作坊区
     71 山東臨[シ緇-糸]南馬坊戦国大墓和車馬坑
     77 湖北云梦鄭家湖墓地
     84 西蔵山南結桑墓地
     89 新疆温泉呼斯塔遺址核心区墓地2021~2022年発掘收獲
     93 北京通州路県故城遺址2022年発掘收獲
     98 広西合浦望牛嶺墓地
    106 雲南昆明晋寧区河泊所遺址
    111 漢長安城兆倫鍾官鋳銭遺址2021~2022年発掘收獲
    116 西安杜城秦漢手工業作坊遺址
    121 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呂続浮雕彩絵石椁墓
    126 陝西咸陽洪涜原布里墓地十六国大墓(M63)
    132 山東済南樊家遺址唐代朱満墓
    137 西蔵拉薩温江多遺址
    143 西安西郊唐代宮人墓地
    147 西安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五橋并列遺址
    151 浙江温州朔門古港遺址
    157 浙江杭州浄慈寺遺址
    162 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シ卞]河遺址
    169 北京西城金中都光源里遺址
    174 黒竜江阿城金上京遺址2022年発掘收獲
    178 内蒙古鄂尓多斯鄂托克旗阿尓寨石窟寺山頂寺廟建築遺址
    182 山東元代済南王張栄家族墓地
    188 江西景徳鎮御窯厰遺址2021年発掘收獲
    193 上海長江口二号沈船遺址水下考古收獲


 



【2023年6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729.jpg 

 
書籍番号 81729
書  名 遼祖陵―2003~2010年考古調査発掘報告(全5冊)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丁種第109号)
データ B5 1624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124-1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版年 2023年3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88,000円(税込)

 《原文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遼祖陵是遼代開国皇帝耶律阿保機及其皇後的陵寝之地,建于遼天顕
元年(926年)廃弃于遼天慶十年(1120年)。現為国家重点文物保護
単位。2003-2010年,考古工作者対遼祖陵陵園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発掘,
本報告即為其総結報告。本書是迄今発表的第一部経過科学考古発掘的
関于遼代帝陵的考古学専刊,為研究遼代陵寝制度,乃至中国古代陵寝
制度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素材。本書適用于考古学、歴史学、建築学、
契丹文字学、美術学、環境学、動植物学等学科的学者及其相関人員的
学術研究。

契丹遼帝国以西拉木倫河([シ黄]河)和老哈河(土河)流域為中心,
一度占拠北抵克魯倫河流域和外興安嶺一線,東臨日本海,西到阿尓泰
山附近,南達河北高碑店白溝一線的广大地区。契丹族雖然是一個業已
消亡的民族,但是其所建立的契丹遼帝国,開啓了中国北方民族王朝主
宰中国歴史舞台的新階段,拓展了中国北部辺疆,為後来金朝入主中原
地区,元朝和清朝統一全国奠定了基礎,在中華民族共同体形成過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遼朝從太祖耶律阿保機称帝開始,到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所俘為止,
共伝世九代,有九位皇帝登基。結合文献記載和考古調査可知,遼代皇
帝陵主要分五個陵区。 遼祖陵是太祖耶律阿保機和淳欽皇後述律平的
陵寝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査干哈達蘇木石房子[ロ戛]査西
北2千米的山谷中。懐陵是太宗耶律徳光和穆宗耶律璟的陵寝之地,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床金溝山谷中。慶陵是聖宗耶律隆緒、
興宗耶律宗真和道宗耶律洪基的陵寝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
索博日[ロ戛]蘇木北15千米的瓦里烏拉山(遼称慶雲山)下。
顕陵為東丹人皇王(義宗)耶律倍和世宗耶律阮的陵寝之地,位于遼寧
省北鎮市富屯郷竜崗村一帯的山谷(二道溝)中。乾陵是景宗耶律賢和
睿智皇後蕭綽的陵寝之地,天祚帝耶律延禧襯葬于此,位于遼寧省北鎮
市富屯郷新立村一帯的山谷(三道溝)中。

 【目録】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区位和地理環境
  第二節 歴史沿革
   一 巴林左旗歴史沿革
   二 遼祖陵遺址興廃歴程
  第三節 発現與研究歴程
  第四節 工作縁起、学術目標和考古工作綜述
   一 工作縁起
   二 学術目標
   三 考古工作綜述
    (一)考古調査和試掘概况
    (二)発掘項目立項和考古隊組建
    (三)考古発掘概述
  第五節 考古報告的基本框架和編写概况
   一 考古報告的基本框架
   二 考古報告編写概况

第二章 遼祖陵陵園内重要陵墓
  第一節 遼太祖陵
   一 地表考古調査
    (一)第三道山嶺地面調査
    (二)第二道山嶺地面調査
    (三)石像生的新発現
    (四)“天梯山”
   二 考古試掘情况
    (一)封土丘堆積和範囲
    (二)封土丘所在原始地面
   三 対太祖陵的初歩認識
  第二節 一号陪葬墓
   一 発掘工作概况
   二 墓葬形制
    (一)墓道
    (二)墓門
    (三)前室
    (四)前甬道
    (五)中室
    (六)右耳室
    (七)左耳室
    (八)後甬道
    (九)後室
    (一〇)排水設施
   三 葬具和人骨
   四 出土遺物
    (一)日常生活遺物
    (二)建築材料
    (三)墓志
   五 初歩認識
    (一)年代
    (二)墓主人身分蠡測
 ……
第三章 遼祖陵陵園内重要建築
第四章 遼祖陵陵園外重要遺址及陪葬墓群
第五章 遼祖陵奉陵邑―祖州城
第六章 結語
附 録
編後記
英文提要
日文提要



【2023年5月1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76.jpg 

 
書籍番号 81676
書  名 定遠侯家寨(全3冊)
シリーズ (上/考古報告、中/附録、彩版、下/綜合研究)
データ A4 929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41905
編 著 者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闕緒杭主編
出 版 年 2022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2,02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是侯家寨遺址歴年考古発掘與研究工作的系統総結。
侯家寨遺址1977年発現,1985~1986年進行了両次375平方米
的考古発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動物骨骼以及
一批陶器刻劃符号,是安徽省最早発現具有自身両期考古学
文化特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考古発掘研究成果,為淮河
中游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樹立了標尺,填補了該地区考古学
文化的空白,対建立該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分期框架和文化
譜系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価値意義。

 【目録】

 (上)
序言 i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歴史沿革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環境 1
   三、歴史沿革 2
 第二節 遺址的概况與発掘経過 4
   一、遺址概况 4
   二、発掘経過 5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学術研究 6
   一、資料整理 6
   二、学術研究 9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期 11
 第一節 地層堆積 11
   一、布方與発掘面積 11
   二、地層堆積 11
   三、地層成因 11
   四、発掘探方地層剖面 12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期 14
第三章 侯家寨一期遺存―双[土敦]文化 16
 第一節 一期文化遺迹 16
   一、柱洞與墻基槽遺迹 16
   二、殉狗祭祀遺迹 17
 第二節 一期文化遺物 18
   一、陶器 18
   二、石器 72
   三、骨、角器 74
 第三節 陶器刻劃符号 93
   一、刻劃符号 94
   二、相関討論 124
 第四節 侯家寨一期双[土敦]文化 129
   一、文化特徴 129
   二、文化年代 132
   三、分布範囲 134
   四、文化源流 135
第四章 侯家寨二期遺存―侯家寨文化 139
 第一節 二期文化遺迹 139
   一、房基 139
   二、灰坑 144
 第二節 二期文化遺物 150
   一、陶器 150
   二、玉、石器 201
   三、骨器 205
 第三節 二期侯家寨文化 207
   一、文化特徴 207
   二、文化年代 209
   三、文化命名 210
   四、分布範囲 213
   五、文化源流 217
第五章 漢代墓葬 220
 第一節 墓葬分布 220
 第二節 墓葬結構與随葬器物 221
   一、M1、M2 221
   二、M3~M5 222
   三、M6 237
   四、M7 238
   五、M8 240
   六、M9 245
 第三節 小結 246
第六章 結語 248
   一、淮河中游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序列 248
   二、留待解决的問題 249
第七章 鑑定検測與研究報告 251
 第一節 動物骨骼研究鑑定報告 251
   一、種属鑑定及典型標本介紹 251
   二、量化統計 267
   三、動物骨骼表面痕迹和骨器 270
   四、相関討論 272
   五、小結 279
 第二節 動物骨骼與14C測年 280
   一、侯家寨出土動物骨骼標本骨膠原測年 280
   二、相関遺址的14C測年 280
 第三節 淮河中游農業考古 282
   一、淮河中游地区稲作農業考古調査報告 282
   二、淮河流域史前稲作農業與文明進程的関系 290
 第四節 侯家寨遺址二期植物性食物資源利用的澱粉粒
     証拠 295
   一、引言 295
   二、材料與方法 298
   三、実験結果 298
   四、討論 305
   五、結語 309
 第五節 双[土敦]遺址、侯家寨遺址彩陶與紅衣陶制作工芸的
     初歩研究 310
   一、様品特徴 311
   二、分析與討論 312
   三、文化交流 318
   四、結論 319
插図目録



【2023年5月17日】 【近日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61.jpg

 
書籍番号 81661
書  名 洛陽古代鉄鏡
シリーズ (洛陽文物考古叢書)
データ A4 215頁(精装)
ISBN/ISSN 978-7-5518-2862-8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趙暁軍主編
出 版 年 2023年2月 
出 版 者 三秦出版社
価   格 18,26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收録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洛陽地区考古発現的漢代、曹魏、西晋、
北魏以及唐宋時期鉄鏡資料百余件,対鉄鏡所属墓葬的時代、墓葬
形制、随葬器物、鉄鏡出土位置等相関内容進行了簡単介紹,并対
部分鉄鏡進行了X光拍照。通過透視照片,我們了解了鉄鏡紋飾的
形成有鋳造和[金襄]嵌両種工芸,紋飾種類中的連弧紋、四叶紋、
変形[止首巳/八/攵]鳳紋、対鳥紋等與同時期銅鏡的紋飾相一致。
対研究洛陽乃至中原地区古代鉄鏡的時代特徴、鋳造技術、紋飾形成
工芸等,具有参考価値。

 【目録】

概述
 一、漢墓和漢代遺址出土鉄鏡
 二、曹魏墓出土鉄鏡
 三、西晋墓出土鉄鏡
 四、北魏墓出土鉄鏡
 五、唐宋墓和唐宋遺址出土鉄鏡
古鏡図例【漢】
古鏡図例【曹魏】
古鏡図例【西晋】
古鏡図例【北魏】
古鏡図例【唐宋】
古鏡図例【時代不明】


【2023年5月1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41.jpg

 
書籍番号 81641
書  名 合浦漢墓研究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66頁
ISBN/ISSN 978-7-03-074138-7
編 著 者 富霞著
出 版 年 2023年3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7,5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通過対合浦漢墓的系統整理和研究,初歩建立本地区科学
分期標凖,并結合相関的城址,探討其與墓葬的聚落共存関係,
為闡述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歩復原合浦乃至嶺南的漢代社会
奠定了研究基礎。

【目録】

内容摘要
緒論
第一章 合浦漢墓発掘及研究概况
 第一節 合浦漢墓歴年発掘概况
 第二節 以往研究
第二章 墓葬形制
 第一節 土[土敦]墓
 第二節 土坑墓
 第三節 木椁墓
 第四節 磚室墓
 第五節 合葬墓形式
第三章 出土器物研究(上)
 第一節 陶器
 第二節 銅器
 第三節 鉄器
第四章 出土器物研究(下)
 第一節 金銀器
 第二節 玉石器
 第三節 玻璃器及其他珠飾
 第四節 其他器物
第五章 分期與年代
 第一節 西漢早期
 第二節 西漢中期
 第三節 西漢晩期
 第四節 東漢早期
 第五節 東漢晩期
第六章 合浦漢墓與周辺漢墓的対比
 第一節 與広西其他地区漢墓的比較
 第二節 與広州漢墓的比較
 第三節 與越南北部漢墓的比較
 第四節 合浦漢墓的区域特征
第七章 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墓主身分地位與族属
 第二節 漢墓体現的合浦経済生活
 第三節 漢墓與周臨城址的時空関系
 第四節 東漢晩期墓向三国墓的演変
結語
附表
 附表一 合浦県博物館蔵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
 附表二 広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館蔵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
 附表三 広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蔵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
 附表四 広東省博物館蔵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
参考文献



【2023年5月1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07.jpg

 
書籍番号 81607
書  名 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帯青銅時代墓葬研究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5 328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3528-0
編 著 者 唐[水/水水]著
出 版 年 2022年9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0,12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対象是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帯青銅時代的墓葬。
全書総結了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帯青銅時代墓葬的発現和
研究概况,并根拠墓葬的構築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該
地区青銅時代的墓葬劃分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積
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類別,対
各類墓葬的分布範囲、内涵和特徴進行了分析和帰納。
在墓葬分類的基礎上対墓葬的形制做了進一歩劃分,従中
帰納総結出各類墓葬的細部特徴。根拠墓葬中随葬品的文
化面貌和器物組合将該地区青銅時代墓葬劃分為六群,依
共性和差異将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進行類型学排比,結
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新資料,分別対各群墓葬進行分期和
年代討論,并総結出各群墓葬之間的譜系関系。最后,対
各類墓葬的群特徴和階段性特徴進行梳理與分析,比較不
同時期不同地域墓葬的型制特点、分布規律、年代序列及
相互関系,進一歩探討了長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帯青銅時代
墓葬的動態分布。

 【目録】

第1章 導論(1)
  1.1 空間範囲(1)
  1.2 時間範囲(1)
  1.3 以墓葬為研究視角的意義(4)
  1.4 写作方法和思路(4)
第2章 発現與研究簡史(5)
  2.1 第一階段:1895~1945年(5)
  2.2 第二階段:1946~1963年(7)
  2.3 第三階段:1964~1988年(12)
  2.4 第四階段:1989~2009年(24)
第3章 墓葬類型(32)
  3.1 洞穴墓(32)
  3.2 石棺墓(36)
  3.3 石棚墓(44)
  3.4 積石墓(51)
  3.5 大石盖墓(56)
  3.6 封石墓(61)
  3.7 土坑墓(64)
  3.8 瓮棺墓(67)
第4章 墓葬分群與分期(69)
  4.1 A群墓葬及分期(69)
  4.2 B群墓葬及分期(85)
  4.3 C群墓葬及分期(108)
  4.4 D群墓葬及分期(128)
  4.5 E群墓葬及分期(149)
  4.6 F群墓葬及年代討論(154)
第5章 年代、譜系與分布格局(159)
  5.1 各群墓葬的編年序列與階段劃分(159)
  5.2 譜系関系(160)
  5.3 文化因素的消長與群分布格局的階段性考察(163)
第6章 各類型墓葬的歴時演変及動態分布(167)
  6.1 洞穴墓的演変(168)
  6.2 石棺墓的演変(169)
  6.3 石棚墓的演変(173)
  6.4 積石墓的演変(174)
  6.5 大石盖墓的演変(176)
  6.6 封石墓的演変(178)
  6.7 土坑墓的演変(178)
  6.8 瓮棺墓的演変(179)
  6.9 墓葬的階段性動態分布(180)
第7章 結語(183)
  附表(185)
  後記(312)
附図目録



【2023年5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40.jpg

 
書籍番号 81640
書  名 隋唐洛陽含嘉倉城考古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240頁 図版108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3749-6
編著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方孝廉、商春芳、趙暁軍主編
出版年 2023年3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自1956年北京大学[門<三]文儒先生考古調査発現隋唐東都洛陽城後,
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現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徐苹芳、陳久恒先生等,開始対該城址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
経過多年的考古調査與発掘工作,発現洛陽含嘉倉城位于現今洛陽市
老城区北関外,在隋唐東都洛陽城徽安門(北城墻)内、宮城之東、
東城之北,中間有宮城東城墻(也是東城西城)分開。本書是対隋唐
洛陽含嘉倉城考古発掘報告的全面資料匯総,并結合現有文物研究成果,
対含嘉倉遺址的倉儲状况、遺址保護、歴史背景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探討
分析。


 【目録】

第一章 地理概况(1)
第二章 含嘉倉城的考古調査與鑚探(7)
 第一節 含嘉倉的発現(7)
 第二節 含嘉倉城的考古調査與鑚探(8)
   一、含嘉倉城的考古調査(8)
   二、含嘉倉城的鑚探(8)
第三章 含嘉倉城的発掘(25)
 第一節 含嘉倉粮窖発掘(25)
   一、発掘基本概况(25)
   二、発掘経過(26)
   三、倉窖概况(27)
   四、粮窖結構及防潮設施(48)
   五、粮窖儲粮效果(57)
 第二節 含嘉倉城生活管理区的発掘(59)
   一、位置及発掘経過(59)
   二、遺迹(61)
 第三節 粮窖区與生活管理区的地層関係(82)
 第四節 含嘉倉城徳猷門的発掘(83)
   一、徳猷門的発掘(83)
   二、門址結構(83)
 第五節 含嘉倉城其他遺迹的調査與発掘(85)
   一、含嘉倉漕運水道(85)
   二、含嘉倉城漕渠的鑚探(89)
第四章 常平倉的発掘(92)
 第一節 常平倉的発現(92)
 第二節 常平倉的発掘(93)
 第三節 常平倉粮窖形制(94)
   一、土窖結構(94)
   二、倉窖概况(94)
   三、倉窖窖頂結構(96)
   四、倉窖儲粮方式(97)
   五、倉窖防潮設施(97)
   六、窖底木板的鋪設(97)
 第四節 含嘉倉與常平倉的地層関係(97)
第五章 遺物(99)
   一、建築材料(99)
   二、生産工具(146)
   三、生活器具(149)
   四、兵器(193)
   五、其他(194)
第六章 結語(196)
   一、含嘉倉城概况(196)
   二、含嘉倉的倉窖特点(196)
   三、含嘉倉的歴史地位(198)
   四、含嘉倉的漕運水道(199)
   五、含嘉倉的粮食儲備及供応(201)
   六、含嘉倉的創建和使用年代(201)
   七、含嘉倉的防潮設施(204)
   八、含嘉倉刻銘磚所反映出来的問題(205)
   九、関于常平倉(207)
編後記(208)


【2023年5月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16.jpg

 
書籍番号 81616
書  名 華光礁一号沈船遺址発掘報告(全3冊)
シリーズ (国家文物与研究中心・考古報告系列-5) 
データ A4 90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8516
編著者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海南省文物局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2年12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66,0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華光礁一号沈船遺址位于西沙群島華光礁礁盤内側,1996年発現,
1998~1999年做過一次初歩調査和試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
中国国家博物館、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辧公室先後両次組隊進行水下考
古発掘,分別完成了華光礁一号沈船遺址的全面掲露和船載遺物発掘、
船体表層測絵,船体遺迹的発掘和船体構件的測絵、拆解并提取出水。
華光礁一号沈船[舟首]向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長17.0、
残寛7.67米。残存10道隔艙板,船艙進深多在1.1~1.5米。船底部保存較
好,船体為多層船板結構,一般為5層,局部有6層;船体構件之間平接
或搭接,并以鉄釘加固,接縫処以艙料密封。出水遺物一万余件,有陶
瓷器、鉄条材、銅鏡、銅銭等,以陶瓷器為大宗,有青白釉、青釉、白
釉、醤黒釉等,産地有景徳鎮窯、竜泉窯、松渓窯、南安窯、徳化窯、
[門<虫]清義窯、磁竃窯等。其中,有一件[門<虫]清義窯青白釉碗(釉色
略汎青)内壁刻有“壬午載潘三郎造”銘,從器物組合與特征分析,此
“壬午”干支款応為南宋高宗紹興特徴三十二年,即1162年。因此,判断
華光礁一号沈船年代応為此後不久。從船体結構特征和出水遺物分析,
華光礁一号沈船是一艘沈没于南海絲綢之路重要航線的南宋早期貿易商船。
它不僅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栄的重要実証,而且也是宋元時期造船技術、
海外貿易和外銷瓷研究的重要資料。
本書是2007年和2008年華光礁一号沈船遺址水下考古発掘的学術報告,是
両個年度工作成果的全面、客観、系統的総結,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項重
要成果。

                目 録

                (上)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発掘概述  6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遺址概况  6
 一 地理環境  二 歴史沿革  三 既往工作
 第二節 2007年発掘工作
 一 工作概配 
 二 発掘経過
  1.遺址表面清理 2.遺址主体発掘 3.船体初歩測絵 
  4.遺址回填保護
 第三節 2008年発掘工作
 一 工作概况 
 二 発掘経過
  I.遺址表面清理 2.船体発掘提取
 第四節 考古発掘技術與方法
 一 設備材料凖備
  1.潜水技術装備 2.水下考古発掘設備 3.水下考古記録設備
  4.水面工作平台制作
 二 水下遺址捜索
 三 水下抽沙清理
  I.气抽式抽沙 2.水抽式抽沙種
 四 水下遺物提取
 第五節 水下遺址考古摂影[才并]接
 一 摂影[才并]接技術要求 二 拍摂[才并]接照片素材
 三 照片素材[才并]接成図
 第六節 考古発掘現場文物保護
 一 船載文物的現場保護 二 発掘過程中船体構件的保護
 三 船体構件出水後的現場保護
  I.泥沙清洗 2.附着物清除 3.信息採集 4.防黴処理 
  5.密団保湿
 四 船板的包装運輸
第三章 船体遺存
 第一節 船体結構
 一 船体遺迹 二 連接方式
 第二節 船体構件
 一 竜骨
  I.[舟首]竜骨 2.主竜骨 3.[舟尾]竜骨
 二 竜骨翼板 三 竜骨補強材
 四 船殻板
  I.第一層船殻板 2.第二層船殻板 3.第三層船殻板 
  4.第四層船殻板
  5.第五層船殻板 6.第六層船殻板
 五 圧縫板 六 肋骨七 舌形[木隼]
 
               (中)
第四章 出水遺物
 第一節 陶瓷器
 一 景徳鎮窯青白瓷
  I.青白瓷碗 2.青白瓷盞 3.青白瓷盤 4.青白瓷[石喋-ロ]
  5.青白瓷体 6.青白瓷杯 7.青白瓷執壷 8.青白瓷器盖
  9.青白瓷小瓶 10.清白瓷硯滴 
 二 徳化窯青白瓷
  1.青白瓷瓶 2.青白瓷小瓶 3.青白瓷葫芦瓶 4.青白瓷大盒
  5.青白瓷小盒
 三 [門<虫]清義窯青白瓷
  1.青白瓷碗 2.青白瓷小碗 3.青白瓷盞 4.青白瓷盤
  5.青白瓷[石喋-口] 6.青白瓷執壷 7.青白瓷瓶 8.青白瓷器盖
  9.青白瓷炉
 四 竜泉窯青瓷
  1.青瓷碗 2、青瓷盞 3、青瓷[石喋-ロ]
 五 松渓窯青瓷
  I,青瓷大碗 2.青瓷大盤
  
               (下)
    
 六 南安窯青瓷
  I,青瓷碗 2.青瓷盞 3.青瓷大盤
 七 武夷山遇林亭窯黒瓷
   黒釉盞
 八 磁竃窯青釉器
  I,青釉注壷 2.青釉長頚瓶 3.青釉小罐
 九 磁竃窯黒釉器 
  1.黒釉盞 2.黒釉[石喋-口] 3.黒釉注壷 4.黒釉軍持 
  5、黒釉長頚瓶 6.黒釉梅瓶 7.黒釉小瓶 8.黒釉四系罐 
  9.黒釉扁腹罐 10.黒釉小罐 II.黒釉器盖 12.黒釉腰鼓 
  13.黒釉缸 14.黒釉竃
 一〇 磁竃窯[将/西]釉器
 第二節 金属器
 一 鉄器
 二 銅器
  1.銅鏡 2.銅銭
 第三節 其他遺物
第五章 科技分析與研究
 第一節 出水陶瓷器的便携式XRF分折
 一 分析方法
 二 様品和分析結果
  1.青白瓷 2.青瓷 3.[将/西]黒釉器
 三 緒論
 第二節 船体構件樹種鑑定與用材研究
 一 材料與方法
  I.実験材料 2.分析方法
 二 結果與討論
  I.結果 2.討論
 三 結論
第六章 結語
 一 歴史茸景與西沙文物 二 船体結構與沈船年代 
 三 船貨組合與産地分析 四 宋代沈船與南海貿易 五 結論
附録
 附録一 出水船体構件一覧表
 附録二 出水遺物分類統計総表
 附録三 出水遺物按探方分類統計表
 附録四 華光礁一号沈船考古工作紀事
 附録五 華光礁一号沈船考古散記
 附録六 華光礁一号沈船文献著作目録
編後記



【2023年4月2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17.jpg

 
書籍番号 81617
書  名 青竜鎮2010-2015年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青竜鎮遺跡系列考古報告之一)
データ A4 340頁(精装)
ISBN/ISSN 978-7573205322
編 著 者 上海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2月 
出 版 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自2010年以来,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対青竜鎮遺址開展了
長期的考古勘探和発掘工作,獲得了許多重要発現,使這座
湮没于地下的唐宋時期港口重鎮逐歩掲開了神秘面紗。
青竜鎮遺址位于上海市西部的青浦区白鶴鎮,歴年発掘発現
了房基、水井、竃、鋳造作坊、灰坑、河埠頭、墓葬等大量
遺迹,出土了包括数十万片瓷片在内的大量遺物。
 本書為青竜鎮遺址2010-2015年考古発掘報告,報告分区域、
系統地刊布了青竜鎮考古的新発現,并対所発現的遺迹、遺
物進行了深入研究,対于推動城鎮発展、航運線路、対外貿
易等上海歴史考古学術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目録】

第一章 遺址概况與工作背景 /001 
第一節 遺址概况 /002 
第二節 工作背景 /006 
第二章 研究綜述與文献記載 /017 
第一節 研究綜述 /018 
第二節 文献史料中的青竜鎮 /020 
第三章 農業公司地塊等発掘区 /025 
第一節 農業公司地塊 /026 
第二節 倉橋地塊 /046 
第三節 楊家[土隶]地塊 /060 
第四節 油叉宅基地塊 /066 
第四章 窯河南岸発掘区 /073 
第一節 青竜村419号北発掘区 /074 
第二節 青竜村421号南発掘区 /133 
第五章 平橋南部発掘区 /159 
第一節 T4178等発掘点 /160 
第二節 T3277等発掘点 /228 
第六章 平橋北部発掘区 /259 
第一節 T5646等発掘点 /261 
第二節 T6157等発掘点 /267 
第七章 結語 /279 
附 録 上海青竜鎮唐代鋳造作坊遺址出土陶範及相関問題研究 /288 
後 記 /313



【2023年4月2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23.jpg 

 
書籍番号 81623
書  名 呉越国塔幢研究
シリーズ (浙江省博物館学人叢書)
データ A4 356頁 
ISBN/ISSN 978-7554024799
編 著 者 魏祝挺著
出 版 年 2022年12月 
出 版 者 浙江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是浙江省博物館呉越国歴史文化研究中心(籌)副主任
魏祝挺的最新著作,是迄今為止唯一将目光聚焦于呉越国
時期塔幢身上的著作。相較于呉越国塔幢的盛名,当代関
于呉越国塔幢的研究,却基本停留在个体遺存之調査、分
析、復原的程度上,并没有形成統一和宏観上的認識,缺
乏系統性的呉越国塔幢研究。本書作者依靠零散的呉越国
塔幢地面遺存資料,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将歴史上曽経
存在的呉越国塔幢尽可能全部調査考証出来,建立起一分
呉越国塔幢的資料譜系,集中研究了呉越国塔幢的形制、
結構、装飾、功能、布局、舎利和供養品等各个方面,系
統完整,条理清晰,論拠充分。
 本書総共收録呉越時期舎利塔109処(別有59処存疑)、
高僧塔30処(別有4例存疑),呉越時期経幢39処,通過
五章正文、一分翔実的概述以及四則附録進行描述,勾勒
出呉越国塔幢的完整面貌。
 本書対呉越国古佛塔進行深入研究,内容極富邏輯性,
結構清晰、合理,注釈幾乎與正文相当,展示了作者超凡
的学術功力,填補了呉越国時期重要遺迹塔幢研究的空白。

 【目録】

概 述 杭州山水間的呉越梵踪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縁起 
    第二節 文献及研究綜述 
    第三節 凡 例 
第二章 呉越国舎利塔通考 
    第一節 西都銭唐府杭州 
    第二節 衣錦軍 
    第三節 蘇 州 
    第四節 湖 州 
    第五節 秀 州 
    第六節 睦 州 
    第七節 東都乾元府越州 
    第八節 明 州 
    第九節 台 州 
    第十節 温 州 
    第十一節 [矛攵/女]州 
    第十二節 衢 州 
    第十三節 処 州 
    第十四節 福 州 
第三章 呉越国舎利塔的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舎利塔的分布和分期 
    第二節 建塔制度、供養人和造価 
    第三節 舎利塔與寺院布局 
    第四節 舎利塔的建築類型、材貭等問題 
    第五節 舎利塔的分類 
    第六節 舎利塔的平面
    第七節 舎利塔的層数和高度 
    第八節 舎利塔的形制結構 
    第九節 舎利塔的装飾 
    第十節 舎利塔的舎利安置 
    第十一節 舎利塔的供養品 
第四章 呉越国高僧塔通考及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呉越国高僧塔通考 
    第二節 呉越国高僧塔相関問題研究 
第五章 呉越国経幢通考及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呉越国経幢通考 
    第二節 呉越国経幢相関問題研究 
附 録 
附 録一 杭州閘口白塔考 
附 録二 呉越国的倣楼閣式模型石塔考 
附 録三 呉越国的石阿育王塔 
附 録四 釈迦真身舎利塔考 
後 記



【2023年4月18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614.jpg

 
書籍番号 81614
書  名 2016年度洞溝古墓群山城下墓区清理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300頁 カラー図版6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4787-7
編 著 者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3年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9,6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2016年,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溝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護
維修工程的実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館
対山城下墓区288座墓葬進行考古清理。
本書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対288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
存現状、墓葬類型、出土遺物等進行系統介紹,図文豊富,
内容翔実,豊富和充実了洞溝古墓群墓葬資料,為今後開展
墓葬研究提供了基礎数拠,具有較為重要的学術価値。

 【目録】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節 項目背景(2)
 第二節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3)
 第三節 以往工作情况(5)
 第四節 工作目標與方法(6)
  一、工作目標(6)
  二、工作方法(6)
第二章 墓葬(8)
 第一節 墓葬類型(8)
 第二節 墓葬検索説明(9)
 第三節 積石墓(13)
  一、清理墓葬(13)
   (一)基壇積石墓(13)
   (二)階墻積石墓(22)
   (三)階壇積石墓(24)
  二、著録墓葬(26)
 第四節 封土墓(29)
  一、清理墓葬(29)
  二、著録墓葬(65)
   (一)Ⅱ-2-2区(65)
   (二)Ⅱ-2-4区(126)
   (三)Ⅱ-5-1区(146)
   (四)Ⅱ-5-3区(160)
第三章 結語(252)
 一、墓葬形制特征(252)
 二、遺物(254)
 三、墓葬年代(254)
参考文献(256)
附表1 2016年度山城下墓区積石墓墓葬形制総表(258)
附表2 2016年度山城下墓区封土墓墓葬形制総表(260)
附表3 山城下墓区封土墓14C測年報告(272)
後記(277)
插図目録



【2023年3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46.jpg

 
書籍番号 81546
書  名 中国新石器時代文明の探求
シリーズ (日中共同研究成果報告集Ⅱ)
データ A4 305頁
ISBN/ISSN 978-4-86445-166-6
編 著 者 中村慎一編
出 版 年 2023年3月 
出 版 者 株式会社 六一書房
価   格 4,950円(税込)

           目  次

巻頭言              中村慎一   ⅰ
例 言                     ⅱ

Ⅰ 遣跡・遺物の考古学的研究
 1.方形環濠の広がり        中村慎一   3
 2.良渚遺跡群における煮沸器の組成と使用痕
                    久保田慎二・小林正史   9
 3.浙江考古学よりみた新石器文化期の石器
                                   小柳美樹  21
 4.鍾家港遺跡出土石器の使用痕分析
                   原田幹・王寧遠  69
 5.田螺山遺跡出土木器(l) 
   鶴来航介・浦蓉子・川崎雄一郎・西原和代・  79
      村上由美子・山下優介・王永磊・孫国平
 6.田螺山遺跡の木工技術          
                   鶴来航介・王永磊・孫国平 101
 7.中原への道
    ―人・モノ・馬はどこで黄河を渡ったか?―
                                村松弘一 113

Ⅱ 動・植物遺体の研究
 1.中国江南における新石器時代の水田稲作
                   宇田津徹朗・田﨑博之 129
  ―良渚遺跡群におけるポーリング探査,試掘調査と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
 2.田螺山遺跡および鍾家港遺跡から得られた貝類の
    印象  黒住耐二・孫国平・王永磊・宋妹 175
 3.浙江省新石器時代遺跡から出土した編組製品等の
    素材植物      鈴木三男・小林和貴・ 181
   能城修一・佐々木由香・秋山綾子・孫国平・劉斌
   ・鄭雲飛・中村慎一
 4.浙江省良渚遺跡群より出土した木材の樹種   
            鈴木三男・小林和貴・ 203
  大山幹成・能城修一・秋山綾子・佐々木由香
          ・王永磊・劉斌・中村慎一

Ⅲ 遣跡・遺物の考古科学的研究
 1.新石器時代長江デルタ地域における稲作農耕民の
  頭蓋形態                 237
        岡崎健治・高椋浩史・川久保善智・
        MarkHudson・陳傑
 2.長江下流域の新石器時代集団の四肢骨の形質的
  特徴                   259
        高椋浩史・岡崎健治・朱暁汀・陳傑
 3.古代中国の墓に用いられた先秦時代の朱
              神谷嘉美・南武志 277
 4.コムギ炭化種子の残存代謝物分析法の確立にむけて
         西内巧・中野正貴・庄田慎矢 285
 5.混合モデルを用いた土器残存脂質における植物質
  食料の寄与度の評価            293
               庄田慎矢・鈴木美穂


【2023年3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21.jpg 

 
書籍番号 81521
書  名 泉州城遺址考古発掘報告ー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遺址2019~2021年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丁種第110号)
データ A4 48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35195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福建博物院 福建考古研究院等編著
出版年 2022年11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29,700円(税込)

《原文詳細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本発掘報告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遺址
2019~2021年考古調査発掘的結果,介紹了清理出来的建築遺存、
水溝等遺迹以及出土器物標本,根拠発掘結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
正司遺址宋元時期水池遺迹的南岸線位置,推測泉州市舶司遺址
的四至範囲大致為西南依竹街、東北到馬坂巷西側道路和馬坂巷
之間、東南至水門巷、西北靠三堡溝。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是目
前発掘明確的唯一一処宋代宗正司遺址,泉州市舶司遺址是福建
省内首次対官方海商貿易管理機構所在地的科学発掘,相関発掘
結果深化了泉州城相関伝統歴史文化的研究,豊富了“泉州:宋
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文化遺産点的内涵,進一歩証
明了泉州在宋代以来海上貿易的重要作用,為研究泉州宋元明時
期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貿等提供了重要的実証資料,対于推
進泉州乃至[門<虫]南、福建的建築構件、陶瓷器窯口及其発展、
商品流通貿易與社会生活等研究也有所裨益。

【目録】

序 ……………………………………………………劉慶柱   i
第一章 引言 ………………………………………………   1
第二章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2020年的発掘 ……………   7
   一 地層堆積  ……………………………………  10
    (一)水渠(G2)、台基1、台基1F1 相関……  10
    (二)台基2 南側中部南延部分  …………  10
    (三)水池遺迹南岸線和台基3 相関  ……  13
    (四)B0107T1CF1 相関  ……………………  14
   二 遺迹現象  ……………………………………  16
    (一)台基1 及相関遺迹  …………………  17
    (二)台基2 辺界及其南側中部南延部分……  32
    (三)宋元時期水池遺迹南岸線迹象和建築基址相関
       遺迹  ……………………………………  36
    (四)B0107T1C 内相関建築基址  …………  40
   三 出土遺物  ……………………………………  43
    (一)建築構件  ………………………………  43
    (二)陶瓷器  …………………………………  66
    (三)石器  …………………………………… 216
   四 小結  ………………………………………… 217
    (一)相関遺迹和遺物的性貭分析  ………… 217
    (二)泉州南外宗正司的選址及其形制布局…… 225
第三章 泉州市舶司遺址2019~2021年的発掘  ……… 231
   一 地層堆積  …………………………………… 235
    (一)C1206TG3G   …………………………… 235
    (二)C1206TG1F   …………………………… 237
    (三)西南区域東北部分  …………………… 239
    (四)西南区域西南部分  …………………… 241
   二 遺迹現象  …………………………………… 249
    (一)C1206TG3G   …………………………… 249
    (二)C1206TG1F   …………………………… 252
    (三)西南区域東北部分北部  ……………… 252
    (四)西南区域西南部分  …………………… 274
   三 出土遺物  …………………………………… 323
    (一)建築構件  ……………………………… 323
    (二)陶瓷器  ………………………………… 333
    (三)銅銭  …………………………………… 409
   四 小結  ………………………………………… 411
    (一)相関遺迹和遺物的性貭分析  ………… 411
    (二)南宋市舶司提挙的品級與泉州市舶司遺址的範囲  
         ………………………………………… 417
第四章 結語  …………………………………………… 427
    (一)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市舶司遺址関聯探討  
         ………………………………………… 428
    (二)泉州古城的空間格局和発掘保護  …… 439
内容提要  ………………………………………………… 446
ABSTRACT  ………………………………………………… 447
要旨  ……………………………………………………… 448
後記  ……………………………………………………… 449
插図目録


 



【2023年3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19.jpg

 
書籍番号 81519
書  名 新疆石城子遺址(一)
シリーズ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之十一)
データ A4 本文377頁 カラー図版114頁 拓片13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3720-5
編 著 者 新疆維呉尓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9,690円(税込)

《原文詳細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石城子遺址位于新疆維吾尓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県半截
溝鎮麻溝梁村東北。2014~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対石城子
遺址進行了連続考古発掘,厘清了遺址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劃。
石城子遺址的建築構築方法、等級規制,遺物組合特徴等都明確
顕示出這処遺址是漢代在天山以北設立的一処軍事要塞,是迄今
為止新疆地区発現的唯一一処年代凖確可靠、形制基本完整、
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徴鮮明的漢代古遺址。

 【目録】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遺址位置 ……………………………(1)
 第二節 歴史沿革 …………………………………………(1)
 第三節 遺址発現和発掘経過 ……………………………(3)
 第四節 報告編写体例  …………………………………(10)
第二章 城址  ………………………………………………(11)
 第一節 城門  ……………………………………………(11)
  一、地層堆積  …………………………………………(11)
  二、遺迹  ………………………………………………(11)
  三、出土遺物  …………………………………………(45)
  四、結語   ……………………………………………(108)
 第二節 城墻、角楼、護城壕   ………………………(109)
  一、西南城墻解剖面   ………………………………(109)
  二、城墻、角楼、護城壕遺迹   ……………………(121)
 第三節 居址  …………………………………………(139)
  一、内城西北居址   …………………………………(139)
  二、内城中部居址   …………………………………(160)
第三章 窯址   ……………………………………………(314)
  一、地理環境   ………………………………………(314)
  二、窯址形制   ………………………………………(314)
  三、遺物   ……………………………………………(317)
  四、結語   ……………………………………………(319)
第四章 墓葬   ……………………………………………(321)
  一、地層堆積   ………………………………………(321)
  二、墓葬形制   ………………………………………(321)
  三、出土遺物   ………………………………………(330)
  四、殉馬坑   …………………………………………(337)
  五、結語   ……………………………………………(338)
第五章 晩清房址   ………………………………………(340)
第六章 結語   ……………………………………………(344)
参考書目   …………………………………………………(352)
後記   ………………………………………………………(354)



【2023年3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38.jpg

 
書籍番号 81538
書  名 洛陽漢唐運河遺址調査与古沈船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222頁 カラー図版320点(精装)
ISBN/ISSN 978-7-03-073828-8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3,090円(税込)

《原文詳細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本書是洛陽漢唐漕運水系遺址調査報告,以及洛陽運河一、
二号古沈船的発掘、保護和復原研究成果。分為上下両編:
上編為洛陽漢唐漕運水系遺址調査和洛陽運河一、二号古沈
船的発掘的基本資料;下編為在発掘、搬遷過程中,運河古
沈船保護、復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沈船線型測絵、年代
検測和船体材貭検測的報告。該書不僅為古洛河、古谷水、
漢魏漕運、隋唐漕運等遺址的位置和走向提供了的調査実物
資料,為運河沈船遺址的発掘和保護提供了参考,同時,也
為研究清代内陸運河船舶結構和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拠。

 【目録】

上編 考古調査與発掘
 第一章 概况 …………………………………………(3)
  第一節 地理環境 …………………………………(3)
  第二節 歴史沿革 …………………………………(5)
   一 轄区沿革 ……………………………………(5)
   二 都城與水系関系及沿革 ……………………(7)
  第三節 考古工作歴程  …………………………(10)
  第四節 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写  …………………(13)
   一 資料整理  …………………………………(13)
   二 報告編写  …………………………………(13)
 第二章 漢唐漕運水系調査  ………………………(17)
  第一節 調査縁起與方法  ………………………(17)
  第二節 古洛河遺址  ……………………………(18)
   一 古洛河遺址的走向  ………………………(18)
   二 漢魏堰洛通漕遺址  ………………………(20)
  第三節 漢魏城西至隋唐城段谷水遺址  ………(26)
   一 唐寺村西谷水渠遺址  ……………………(26)
   二 董村谷水渠遺址  …………………………(30)
  第四節 漢魏時期漕渠遺址  ……………………(31)
   一 城東建春門以南的城下漕渠遺址  ………(32)
   二 漢魏故城城南向東的漕渠(谷水)遺址 …(34)
   三 九曲涜遺址  ………………………………(39)
  第五節 “洛陽溝”遺址  ………………………(40)
   一 地層堆積  …………………………………(42)
   二 遺迹  ………………………………………(44)
   三 遺物  ………………………………………(45)
   四 小結  ………………………………………(50)
  第六節 隋唐時期漕渠遺址  ……………………(52)
   一 遺迹  ………………………………………(52)
   二 遺物  ………………………………………(53)
  第七節 收獲與認識  ……………………………(55)
 第三章 古沈船発掘與出土遺物  …………………(57)
  第一節 地層堆積  ………………………………(57)
  第二節 一号古沈船  ……………………………(59)
  第三節 二号古沈船  ……………………………(67)
  第四節 出土遺物  ………………………………(71)
   一 漢魏遺物  …………………………………(71)
   二 五代遺物  …………………………………(73)
   三 金元遺物  …………………………………(74)
   四 清代遺物  …………………………………(74)
   五 其他  ………………………………………(83)
 第四章 古沈船年代  ………………………………(84)
  第一節 古沈船形制和出土遺物的断代  ………(84)
  第二節 船体與地層的科技測年  ………………(85)
  
下編 古沈船保護搬遷與相関研究
 第五章 古沈船考古発掘現場的保護  ……………(93)
  第一節 古沈船考古発掘現場保護原則  ………(93)
  第二節 古沈船考古現場小環境控制  …………(94)
   一 考古現場小環境控制的重要性  …………(94)
   二 考古現場小環境控制的措施  ……………(97)
   三 考古現場臨時庫房的小環境控制  ………(98)
  第三節 古沈船考古現場様品的採集  ………(100)
   一 様品採集目的與原則  …………………(100)
   二 様品採集的方法歩驟  …………………(101)
  第四節 古沈船考古発掘現場保護  …………(101)
   一 古沈船的清理與清洗  …………………(101)
   二 古沈船存在的主要病害  ………………(103)
   三 古沈船的物理加固  ……………………(103)
   四 古沈船的化学保護  ……………………(107)
 第六章 古沈船的加固與保護  …………………(110)
  第一節 古沈船異地整体搬遷方案的確定 ……(110)
  第二節 一号古沈船搬遷前的加固保護  ……(111)
   一 一号古沈船加固搬遷方案的確定  ……(111)
   二 一号古沈船整体加固的前期凖備  ……(112)
   三 一号古沈船整体加固保護的工芸流程……(113)
  第三節 二号古沈船搬遷前的加固保護  ……(122)
   一 二号古沈船排水設施的修築  …………(123)
   二 二号古沈船散落木貭船体構件的保護処理(123)
   三 二号古沈船船体的加固包装工芸流程……(124)
 第七章 古沈船的整体搬遷  ……………………(128)
  第一節 古沈船搬遷的難点和方案構成…………(128)
   一 古沈船周辺地貌與環境  ………………(128)
   二 項目主要難点  …………………………(128)
   三 方案構成  ………………………………(129)
  第二節 古沈船搬遷方案的選択與確定  ……(129)
  第三節 古沈船的吊装與搬遷  ………………(130)
   一 修整吊装平台和坡道  …………………(130)
   二 古沈船安放基礎及臨時庫房的建設………(131)
   三 吊装方案和実施  ………………………(133)   
   四 搬遷運輸  ………………………………(139)
  第四節 古沈船搬遷方案風険分析  …………(141)
   一 風険分析  ………………………………(141)
   二 解决措施  ………………………………(142)
   三 風険結論  ………………………………(143)
  第五節 小結  …………………………………(143)
   一 古沈船保護搬遷的工作内容  …………(143)
   二 保護搬遷中的関鍵技術問題及解决方法…(144)
 第八章 一号古沈船測絵  ………………………(148)
  第一節 船体概述  ……………………………(148)
  第二節 船体尺度與型線測絵  ………………(149)
   一 船体主尺度測絵  ………………………(149)
   二 型線測絵  ………………………………(152)
  第三節 船体結構測絵  ………………………(155)
   一 外板結構測絵  …………………………(157)
   二 艙壁結構  ………………………………(157)
   三 甲板結構測絵  …………………………(158)
   四 艙面建築結構測絵  ……………………(158)
  第四節 [舟西]装結構測絵  …………………(160)
   一 舵承結構  ………………………………(160)
   二 [才施-方][木舂]   ……………………(160)
   三 [木危]座結構  …………………………(161)
 第九章 一号古沈船復原研究報告  ……………(163)
  第一節 概述  …………………………………(163)
  第二節 船体布置復原研究  …………………(164)
   一 主体艙室劃分  …………………………(164)
   二 甲板與上層建築復原  …………………(165)
   三 [舟西]装結構及設備復原  ……………(168)
  第三節 船体結構復原研究  …………………(174)
   一 外板結構  ………………………………(174)
   二 艙壁結構  ………………………………(176)
   三 甲板結構  ………………………………(177)
  第四節 一号古沈船年代的推断  ……………(177)
 第十章 一号古沈船所用木材鑑定  ……………(180)
  第一節 工作報告  ……………………………(180)
   一 工作背景和鑑定目的  …………………(180)
   二 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181)
  第二節 技術報告  ……………………………(183)
   一 鑑定依拠  ………………………………(183)
   二 鑑定結果  ………………………………(185)
   三 古沈船発掘及保護建議  ………………(188)
  第三節 附録  …………………………………(188)
   附録一 一号古沈船用材樹種顕微鑑定及材性分析
       報告  ………………………………(188)
   附録二 一号古沈船発掘地土貭検測報告……(192)
 第十一章 結語  …………………………………(195)
  第一節 洛陽漢唐時期的漕渠  ………………(195)
  第二節 関于建春門外東西向大溝的名称和性貭(197)
   一 建春門外東西大溝之名簡考  …………(197)
   二 建春門外東西大溝成因和性貭  ………(198)
後記  …………………………………………………(201)
插図目録


 



【2023年3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20.jpg

 
書籍番号 81520
書  名 絲綢之路考古 第6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44頁
ISBN/ISSN 978-7-03-073826-4
編著者 羅豊主編 中国考古学会絲綢之路専業委員会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出版年 2022年12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0,120円(税込)

《原文詳細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目録】
              本輯特稿
夏[乃/鼎]師承記 ……………………………………李 零  (1)
              論文與訳著
早期黄金技術與欧亜草原
 ―内蒙古鄂尓多斯地区西溝畔二号墓出土金銀器的綜合研究  
…… …劉艶 李鋭 楊軍昌 劉睿良 趙国興 譚[目分][目分](27)
巴沢雷克墓地出土楚文化遺物初探  ………劉翔 蒋佳怡 (43)
《羅布[シ卓]尓考古記》的絲綢之路生態史考察 …王子今 (56)
從波斯到固原―無棺葬俗的演変   …………………馬偉 (66)
“拂廬”再考―以青海郭里木棺板画為中心…賽本加 于春 (96)
両部新比定的“般若経/ 現観庄厳釈”梵文写本 ……関迪(104)
從黄文弼所獲両件文書看亀茲于[門<眞]間的交通路線   
 ……………………………………………………… 栄新江(110)
粟特芸術東伝與絲綢之路青海道―以彩絵棺板画為考察核心  
  ……………………………………………………… 曹中俊(121)
蒙古国新見唐代魚符考   ……………………………徐弛(144)
一段未完成的国際学術交流往事―李征旧蔵眼罩資料研究  
  ………………………………………………………… 袁勇(154)
青銅時代戦車的動力学特性  
  …………………………〔意〕安傑洛・瑪蘇 斯坦法諾・尤貝蒂
 埃莱娜・博迪尼 迭戈・[巾白]徳諾 安徳里亜・戴奈斯 著
 王娜娜 訳   ………………………………………………(168)
遷徙時期(公元第一個千年)欧亜游牧民族的喪葬面罩研究 
  ………………〔匈〕本克(Mihaly Benk) 撰 袁勇 訳(186)
北朝遺址出土金属頭部結束具與項飾
   ―以其在欧亜東部草原地帯上的广汎分布為視角   
  …………………〔日〕大谷育惠 著 劉萃峰 訳 馬強 校(202)
薩宝  ………………………〔法〕伯希和 著 施品曲 訳(226)
書評與綜述
從高加索到阿姆河:一位中亜考古学家的成長史―読《熱土荒丘
五十年:中亜考古回憶録》  …………………………劉斌(232)
権力的象征與延伸―読李水城《耀武揚威:権杖源流考》
   …………………………………………………………霍巍(239)



【2023年2月2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505.jpg 

 
書籍番号 81505
書  名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全2冊)(本文編・資料編)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440頁
ISBN/ISSN 978-9866660474
編著者 李玉珉著
出版年 2022年12月 
出版者 石頭出版股?有限公司
価 格 24,750円(税込)

 《原文詳細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有「南天瑰寶」美譽的〈畫梵像〉,是「妙香國」大理國(937-1254)
傳世唯一的畫卷。
全畫設色貼金,繪製精謹,内容雖以佛教題材為主,卻包羅萬象,更像
是一部圖繪大理國及其前身南詔歴史、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的百科
全書,吸引數代學者關注的目光。他們的研究成果引領了我們認識此畫
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只不過,目前除了對〈畫梵像〉繪製的具體年代諸
家看法不一外,有關作者族屬、圖像内涵、原始面貌、製作旨趣及功能
等問題,學者們仍各自表述,許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考其原因,實由
於此畫内容豐富,宗教意涵複雜,再加上南詔、大理國位於唐宋、西藏
和中南半島諸國之間,又去天竺不遠,佛教來源多元,此外,南詔、大
理國佛教尚有獨特的地方信仰元素,也不是依據漢傳、印度、或藏傳的
佛教系統就能全盤瞭解。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李玉珉以其數度赴中國西南進行田野調?所累積的古
美術、出土文物等豐富視覺資料,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並結合文
獻學、歴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鉤
沈探?,補闕正誤,對〈畫梵像〉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探究,不僅為我們解
開圍繞此畫的諸多謎團,也以此研究案例證明了畫作、圖像同樣是記録
歴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南詔、大理國等史料文獻匱乏的
朝代與地區,有效地運用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視覺資料,實是突破研究
瓶頸的重要途徑。

 【目次】
 
Ⅰ.本文編
  緒論
  第一章 流傳與裝幀
  第二章 製作與年代
  第三章 圖像研究
  第四章 復原、結構與功能
  第五章 南詔、大理國佛教信仰
  第六章 南詔、大理國文化與鄰近諸國的關係
結論
Ⅱ.資料編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全圖賞析



【2023年1月1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433.jpg

 
書籍番号 81433
書  名 鎮江孫家村遺址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398頁 カラー図版152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8325
編 著 者 鎮江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浙大城市学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1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2,770円(税込)

 《原文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孫家村遺址位于江蘇省鎮江市新区丁崗鎮,面積約12000平方米。
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対遺址進
行了考古発掘,発掘面積共計4650平方米。
遺址主要文化遺存為西周中期至春秋晩期,分為四期七个階段。
遺址外側有環壕,台地辺縁有土垣,土垣内発現有土台、房址、
灰坑、灰溝、水井、窯等遺迹。出土遺物以陶瓷器為主,器類
有鼎、鬲、瓶、?、[倍瓦-イ]、盆、鉢、豆、碗、盂等。遺址
曽鋳造青銅兵器及工具,発掘出土一些與鋳銅有関的器物,
有範、坩堝、鼓風嘴、石錘、砺石等。出土銅器200余件,器形
有斧、[金奔]、鎌、戈、刀、鏃,部分尚未磨制開鋒。
孫家村遺址的発掘為長江下游沿岸地区的周代青銅器找到了一
処生産地,是近年来江蘇、寧鎮地区考古的一次重要発現,為
周代冶金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孫家村遺址所処的長江南岸沿江区域太平河流域分布有較多周
代台形遺址和重要墓葬,是対呉文化考古研究有重要意義的一個
区域。孫家村遺址保存較好,布局完整,建築形制特殊,発掘
報告全面介紹了発掘收獲,対研究寧鎮地区台形遺址有重要価値。

 【目 録】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歴史沿革
   一 地理環境
   二 歴史沿革
   第二節 区域周辺周代遺存
   一 台形遺址
   二 周代墓葬
   第三節 遺址概况
   第四節 考古工作概况
   一 工作縁起
   二 考古勘探
   三 考古発掘
   四 科学検測和研究
   五 専家指導
   六 公衆考古実践
   第五節 報告整理工作
   一 報告整理経過
   二 報告編写的几点説明

第二章 地層堆積
   第一節 環壕区域
   第二節 台地区域
   一 台地西区
   二 台地東区
 
第三章 新石器時代遺存
   第一節 遺迹
   第二節 遺物
   一 陶器
   二 石器

第四章 周代遺迹
   第一節 第一階段遺迹
   一 房址
   二 竃坑
   三 灰溝
   四 灰坑
   五 水井
   第二節 第二階段遺迹
   一 環壕
   二 土垣
   三 房址
   四 竃坑
   五 灰溝
   六 灰坑
   第三節 第三階段遺迹
   一 土台
   二 灰溝
   三 灰坑
   第四節 第四階段遺迹
   一 土台
   二 墓葬
   三 灰溝
   四 灰坑
   第五節 第五~七階段遺迹
   一 土台
   二 竃坑
   三 窯
   四 道路
   五 灰溝
   六 灰坑

第五章 周代遺物
   一 夾砂陶器
   二 泥貭陶器
   三 硬陶器
   四 原始瓷器
   五 石器
   六 銅器
   七 與鋳銅有関的遺物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分期與年代
   一 新石器時代遺存
   二 周代遺存
   第二節 几点発掘認識
   一 孫家村遺址性貭分析
   二 遺址布局及建築形制的演変
   三 周代遺物分析

附 表

附表一 台地西区出土遺物統計表(T0804~T0806)
附表二 台地東区出土遺物統計表(T1008~T1210)
附表三 夾砂陶器型式分期表
附表四 硬陶器型式分期表
附表五 泥貭陶器型式分期表
附表六 原始瓷器型式分期表
附表七 夾砂陶鬲足、鼎足、?腰統計表(T1008~T1210)
附表八 T0804~T0806器物紋飾統計表
附表九 T1008~T1210器物紋飾統計表

附 録
附録一 孫家村遺址出土青銅器及鋳銅遺物的分析研究
附録二 鎮江孫家村遺址周代農業生産的初歩考察

後 記



【2022年12月20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364.jpg

 
書籍番号 81364
書  名 徐州博物館蔵銅鏡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86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3138-8
編 著 者 徐州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9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徐州博物館蔵銅鏡》是徐州博物館館蔵文物系列之一本、
收録了180余面歴史時期的銅鏡,均出土于徐州地区的墓葬
和窖穴,以本地区出土的銅鏡為主干,分為戦国、漢代、
隋唐、宋遼金、元明清五個部分,尤其是漢代的王陵,文
物規格較高且具有濃鬱的地方文化特色。徐州地区是彭祖
文化、両漢文化的発源地,其漢代文化更是典型代表,漢
代墓葬十分豊富。正因如此,徐州銅鏡在形制、紋飾及鋳
造工芸上,既受到了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又融合了東西
方文化的独特風韻。基于目前可以捜集到的材料,在力所
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全面記録徐州出土銅鏡信息、同時,
《徐州博物館蔵銅鏡》将《徐州地区出土銅鏡統計表》作
為後章節,該表以時代為順序、以墓葬為単位,便于読者
從相対宏観的角度把握銅鏡発展的脈絡。大多数文物資料
属首次発表,具有較高的学術価値。

 【目録】

  1 概述
  21 第一部分 戦国
   25 第二部分 漢代
  163 第三部分 隋唐
  189 第四部分 宋遼金
  217 第五部分 元明清
  245 附表:徐州地区出土銅鏡統計表
  285 後記



【2022年11月2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360.jpg 

 
書籍番号 81360
書  名 米脂臥虎湾―戦国、秦漢墓地考古発掘報告(全3册)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1132頁 カラー図版206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7519
編著 楡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西北大学文化遺産学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米脂県博物館編著
出版年 2022年8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格 55,000円(税込)

<原文紹介、目次等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で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内容簡介】

臥虎湾墓地地処陝西省楡林市米脂県無定河東岸的黄土高原
梁[山/卯]区,是陝北地区目前発現規模最大、時代跨越性最
長、随葬品最豊富的戦国、秦漢中小型墓墓地。墓地呈南北
狭長走向,墓葬的基本由山頂至西坡逐層分布,北側偏西南部
多分布戦国墓,中部及南部多分布漢墓,中部偏西分布大量的
明清墓。

該墓地共発掘戦国、秦漢墓葬463座。墓葬形制多様,有竪穴
土坑墓、竪穴洞室墓、斜坡洞室墓、斜坡土坑墓等;葬具有一
棺一椁或一棺等;埋葬方式復雑,有側身屈肢、仰身直肢、仰
身屈肢、単人葬、多人葬等;随葬器物1585件,其中陶器968
件、銅器406件、鉄器111件、玉器35件,以及骨器、銀器、石
器、玻璃器和貝器等65件。除此之外,還有採集陶器18件、銅
器1件、鉄器2件。按功能可分為礼器、実用器、車馬器、明器等。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墓地的位置、歴史沿革與自然環境;工作
背景、縁起與目的;工作過程、思路、方法與概况;以及報告
的編写体例與相関説明。第二章為報告的分述部分,詳細介紹
了墓地堆積状况及各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資料。第三、四章為
報告的綜述部分,主要按照考古類型学的研究方法対墓葬形制、
主要的随葬器類、装飾紋様進行分析。第五章為報告的初歩分
析部分,根拠“透物見人”的学科目標,依托本次的発掘資料,
結合陝北、晋西北、関中地区該時期中小型墓葬発表資料,從
器物組合、分期與年代、墓地結構、社会組織和文化交流等方
面展開相関討論,該墓地開始于春秋晩期結束于西漢中期,且
在秦統一前後墓葬数量激増。第六章為報告的相関研究部分,
運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将該墓地文化面貌同周辺地区進行対比,
総結墓地所含文化類型與人群族属,分析該墓地的形成過程,
并結合墓地周辺相関遺存,推測該墓地人群生前居址。進過対
該墓地出土的463座戦国秦漢墓葬進行分析,春秋晩期至戦国
早期白狄為該墓地主要人群,戦国中期晋人開始進入該地與当
地原有白狄共同雑居,同時還有部分戎人和当地人群有所交流。
直到戦国晩期前段晋人所占人群比例不断上升。但至戦国晩期
後段,秦人進入該地,該地原有狄人和后進入的晋人均迅速撤
離至其他地方。之後該地属秦漢中央集権管理的地域範囲,所
属文化面貌和関中基本趨于一致。


【2022年11月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93.jpg 

 
書籍番号 81293
書  名 遠帆帰航 “泰興”号沈船出水文物的特展図録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23頁(精装)
ISBN/ISSN 978-5010-7767-0
編 著 者 中国航誨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9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2,770円(税込)

《原文紹介はこちらをクリックしてご覧ください(PDF)》

【内容簡介】

1822年1月,“泰興”号從厦門港出発,後不幸在印尼触礁沈没。
1999年5月被打撈出水,出水瓷器超過35万件,是目前海洋考古
中発現最大的中国木帆船,也是打撈完整文物最多的沈船。
“泰興”号沈没200年之際,中国航海博物館聯合徳化陶瓷博物
館、[シ半]廬集団,共同挙辧“遠帆帰航:‘泰興’号沈船出水
文物特展”于8月24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館開幕。展覧将持続至
2022年1月3日。

遠帆帰航:“泰興”号沈船出水文物特展
 第一単元 茫茫探海舶
 第二単元 [火習][火習]有瓷珍
 第三単元 悠悠訪瓷都

専題研究
清代徳化窯青花瓷的研充価値/麗 芳
從“泰興”号沈船出水陶瓷看清代[門<虫]南陶瓷器的外銷/
 賓 娟
清代道光年間沈船的重要案例一“小白礁1号”沈船的発掘、保
 護 與研究/王結華
沈船主題展筧的策劃與実施 以“遠帆帰航:‘泰興’号沈船出
 水 文物特展”為中心的考察/栄 亮
 “形式”点亮“内容”   “泰興’号沈船出水文物持展
形式設計的実践與思考/王蔓蔓
後記


【2022年11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70.jpg 

 
書籍番号 81270
書  名 [門<良]中霊山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190頁 カラー図版39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7779
編著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充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門<良]中市文物局編著  
出版年 2022年9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5,8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四川省[門<良]中市霊山遺址的発掘情况。
分別就該遺址新石器時代、唐宋、明清、近現代時期遺存進行了
帰納、総結與初歩研究,内容渉及考古学、歴史学、人類学、地
理学、地貭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重点総結了嘉陵江干流中游古代
考古学文化的発展歴程及各階段的文化特点,是目前四川嘉陵江
干流中游重要的考古報告之一,填補了該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
文化研究的空白;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該地区新石器時代晩期的考
古学文化面貌和時空框架提供了確切的実物資料;首次在四川発
現了位于山頂的燎祭遺迹,豊富了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
内涵;観察出土的陶器、石器,具有比較明顕的地域特色,可能
是新的考古学文化或類型。為研究四川盆地東部以及盆地周辺如
甘青、峡江地区等新石器時代晩期考古学文化的東、西交流與南、
北融合提供了新的実物資料;将[門<良]中有拠可考的人類活動歴
史從距今約3000年提早到了距今4500~5000年。

 【目録】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考古調査和勘探
第三章 文化堆積與時代
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晩期遺存
第五章 寺廟遺存
第六章 結 語
 第一節  霊山文化或類型―新石器時代晩期遺存
 第二節 “鼈霊廟"―“霊山寺”遺存
附 表
 附表一 [門<良]中霊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灰坑登記表
 附表二 [門<良]中霊山遺址新石器時代出上典型陶器分類統計表
後 記
英文提要

 ………………………………………………………………………………………
《原文詳細内容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270/81270.pdf


【2022年10月3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66.jpg

 
書籍番号 81266
書  名 淮北烈山窯址(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781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7434
編著者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館編著
出版年 2022年8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52,8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烈山窯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鎮烈山村,処于[泪隹]河的
支流雷河東岸,時代自唐代末期至元代晩期。2017年和2018年,安
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単位聯合対烈山窯址進行了考古発掘,発掘
面積約700平方米。窯址分為三個区域,I区為金元窯址区、II区為
唐末至北宋窯址区,III区為漢代窯址区。発掘共清理各類遺迹70余
処,有窯炉6座、道路1条、灰溝14条、灰坑52個、墓葬4座。出土了
数以噸計各時期陶瓷器和窯具残片,可復原的遺物標本有4000余件,
主要産品是生活用具、建築構件、玩具和各種装焼窯具。
比較有特色的是定焼的“公用"“黄一郎宅"等瓷器,黄釉印花大磚
類建築構件和刻有“鞏縣"字様素焼瓷。
烈山窯是安徽省首次発現并確認兼焼宋三彩的瓷窯址。窯址発現的
幾座窯炉属于北方典型的馬蹄形饅頭窯,窯炉建造技術較高,窯炉
形体及装焼量較大,其中Y4窯室面積近24平方米,火[月堂]又大又
深,有10平方米左右,窯炉総長達12米。烈山窯址并没有発現炉渣,
在金元窯炉的火門内発現多層木灰燼,説明烈山窯是採用柴焼。
烈山窯址周囲瓷土資源豊富,燃料充足,并且借用雷河、[泪隹]河
與大運河便利的水系向南北方運輸外銷瓷器。烈山窯作為通済渠安
徽段大運河沿岸的瓷窯址是南北方制瓷技術交流的一個重要中転站。
安徽大運河遺址考古発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貿易瓷器,其中就有
烈山窯生産的産品,烈山窯生産的瓷器通過大運河行銷国内多地。
烈山窯址的発現為大運河瓷器貿易産品来源找到一個重要的坐標点
和産地,也為今天構建安徽大運河文化帯提供了一処重要的
支[才掌]点。

 ……………………………………………………………………………
《原文詳細内容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266/81266.pdf


【2022年10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57.jpg 

 
書籍番号 81257
書  名 馬口窯ー漢川馬口窯址群考古工作報告
シリーズ (孝感文化遺産集萃)
データ A4 275頁 (精装)
ISBN/ISSN 978-73072233240
編 著 者 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館編
出 版 年 2022年8月 
出 版 者 武漢大学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原文詳細内容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257/81257.pdf

 【内容簡介】

孝感市漢川地区の馬口窯は湖北地区で著名な窯跡の一つと
され、生産された陶器は民間でも広く使われ、海外にも
輸出されています。 本書は、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館が湖北
省漢川地域の馬口古窯跡群を中心に実施した考古発掘調査
とその報告書に基づき作成したもので、馬口窯の考証、
調査・発掘報告、陶器の特徴の紹介や体系的研究・保存に
焦点を当てたものであり、馬口窯とその陶器の歴史的な様
式、文化的意味合い、発展傾向などを総合的かつ体系的に
紹介しています。

 【目録】

第一章 馬口窯概説
  一、位置與地理環境
  二、馬口窯的歴史記載與民間影響
   (一)文献及伝説中的馬口窯
   (二)馬口窯業発展状况
  三、相関地名及方言俗語
第二章 馬口窯址群調査
  一、窯址分布與保存状况
   (一)窯址分布
   (二)窯址及保存状况
  二、制作工具與相関遺存收集
   (一)採集與徴集経過
   (二)工具與窯具
第三章 馬口窯址群考古発掘報告
  一、考古発掘経過
   (一)黄家窯的地理位置
   (二)発掘時間及参加工作人員
   (三)工作方法
  二、発掘成果
   (一)地層堆積
   (二)窯址分期與形制結構
   (三)出土遺物
  三、発掘工作小結
第四章 馬口窯陶器收蔵及特点
  一、馬口窯陶器的收蔵
  二、馬口窯陶器的生産工芸流程
   (一)制作
   (二)加工
   (三)焼造
  三、馬口窯陶器的種類與器型
   (一)日用陶器
   (二)工芸陶器
   (三)工業陶器
  四、馬口窯陶器的貭地與顔色
   (一)陶器貭地
   (二)釉色
  五、馬口窯陶器的装飾題材
   (一)人物故事類図案
   (二)動植物與風景建築類図案
   (三)抽象写意類図案
   (四)幾何紋類図案
   (五)文字符号類図案
  六、馬口窯陶器的代表作品與獲奨作品
  七、馬口窯陶器的産品與銷售
   (一)産品用途及使用対象
   (二)銷售與供応範囲
   (三)品種與価格
第五章 馬口窯與陶器研究
  一、馬口窯的興起、発展與衰落
   (一)馬口制陶業興起的歴史背景
   (二)馬口制陶業繁栄興旺的原因探析
   (三)馬口窯制陶業的衰落
  二、馬口窯陶器的装飾特点與釉料釉色
   (一)馬口窯陶器的装飾特点
   (二)馬口窯陶器的釉料、釉色及相関問題
  三、馬口窯陶器的歴史地位
   (一)馬口窯陶器在民間芸術、美術中的地位
   (二)工業陶器的歴史地位
  四、馬口窯陶器的芸術與文化価値
   (一)人生観與社会価値観
   (二)民俗主題與吉祥文化
   (三)積極進取的価値取向
   (四)與時倶進的審美情趣
結束語 保護與伝承任重而道遠
  一、馬口窯址群現状
   (一)村鎮建設、環境変遷與遺址的関系
   (二)物貭文化遺存與保存現状
   (三)非物貭文化遺産保護的緊迫性
  二、保護規劃研究
   (一)深入調査研究
   (二)拓寛研究領域
   (三)制定保護規劃
  三、伝承開発利用
   (一)立足伝統做好伝承
   (二)重点保護與旅游開発
   (三)打造地域文化産品,形成特色文化産業
附録一 竜窯與隧道窯簡介
附録二 馬口窯陶器代表性器物図録
附表一 馬口当地與“窯”有関的地名列表(2017年統計)
附表二 瓷器與陶器的区別
附表三 馬口窯址群信息一覧表
附表四 馬口陶瓷技術人員一覧表(2017年登記)
附表五 採集徴集発掘的馬口窯制陶工具及陶器統計表
附表六 考古発掘各遺迹単位馬口窯器物統計表
附表七 附表五黄家窯遺址出土遺物器型、紋飾、釉色統計表


【2022年9月1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19.jpg

 
書籍番号 81219
書  名 東方考古 第19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40頁
ISBN/ISSN 978-7-03-072784-8
編 著 者 山東大学《東方考古》編輯部
出 版 年 2022年8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9,9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学文化遺産研究院、歴史文化学院
考古系和山東大学博物館聯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続
出版。本叢書内容以中国東方地区、東亜地区的考古学和
古代文明研究為重点,広汎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
体現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
第19集收録了15篇研究論文、4篇発掘報告,内容渉及古史
伝説、史前到歴史時期的聚落與社会考古、生業與手工業
考古、科技與美術考古等内容。

 【目録】
 
姜姓部族的起源與早期的歴史      尹夏清 尹盛平(1)
舜竄三苗與禹征三苗再認識―兼談良渚文化族属 
                      常興照(19)
家戸考古視野下紅山文化的社会変遷   姜仕[火韋] (39)
大[シ文]口文化晩期的喪葬儀式與社会身分 
             董豫 林留根 朱暁汀 欒豊実
            Anne P.Underhill 張茜 訳 董豫 校(49)
商周写実類動物造型青銅容器相関問題研究 于篠筝(63)
中国青銅器富錫紋飾研究―以大英博物館蔵品為例 
             王全玉著 劉朶訳 王全玉 校 (108)
論中原地区東周墓出土的金石之楽          印群(124)
山東済寧地区漢代画像石所見鋪首銜環初探 
                                  駱燕 魏峭巍(131)
生物考古学視角下的新石器時代人口転変 
                    郭林 張暁[雨/文] 趙永生(154)
大[シ文]口遺址環境考古調査報告 
 柏哲人 陳松涛 高明奎 梅圓圓 [革斤]桂雲 (165)
臨[シ緇-糸]后李遺址春秋時期人和動物骨骼的C、N穏定
同位素分析          呂超 董文斌 邱暁甜 鄧惠 
                               趙永生 侯亮亮(176)
考古材料所見仰韶時代家猪飼養的季節性    王華(188)
紅外光譜技術在陶器考古中的初歩応用 
                           袁超 苑世領 王芬(200)
所有考古学者請注意:穏定同位素在考古学中的応用研究
和綜述研究中相関術語、方法論、数拠処理和報告的指導
意見 
   Patrick Roberts Ricardo Fernandes Oliver E. Cr
  aig Thomas Larsen Alexandre Lucquin Jillian Swift
             Jana Zech 著 畢暁光 訳 董豫 校(212)
從三道崗出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歩與進歩 
                            汪 旭 成璟[王唐](233)
重慶市開州区趙家古墳包遺址和墓地発掘報告 
                 山東大学歴史文化学院 重慶市文化局 
                             開州区文物管理所(243)
重慶市開州区鋪渓紅岩子墓葬発掘簡報 
           山東大学歴史文化学院 重慶市文物局 開州区
                                   文物管理所(304)
重慶市開州区渠口二組和渠口六組漢代墓葬発掘報告 
           山東大学歴史文化学院 重慶市文物局
                             開州区文物管理所(309)
山東済南高新区西晋墓発掘簡報 
                [形β-彡][王其] 曹帥 郭俊峰(318)


 


━━━━━━━━━━━━━━━━━━━━━━━━━━━━━━━━━━━━━━━━━━━━━━━━━━
【2022年9月1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17.jpg

 
書籍番号 81217
書  名 [菫β]県故城―考古調査与勘探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212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2744-2
編著者 寧波市文化遺産管理研究院、奉化区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
出版年 2022年9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3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古[菫β]県は現在の寧波に最初に設置された4つの県級行政区の
一つで、秦漢時期に始まり800年以上続いたのち隋代の開皇9年
(589年)に廃止された。2015年から2018年、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
(現寧波文化財管理研究所)が主宰し奉化西塢白杜城山一帯で4年
間の考古学作業を続けた結果、[菫β]県古都の具体的位置を探し
当て古[菫β]県古都の盛衰年代を確認、[菫β]県古都の基本的外
観を明らかにし、古[菫β]県と寧波領域の古代都市発展について
新しい事例を追加するだけではなく、この時期の南部地域の県レ
ベルの都市研究を進める新しい展望を提供するものです。

 【目録】

総序 (i)
前言 (iii)
第一章 環境特征 (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
   一、地理位置與行政区劃 (1)
   二、地形地貌與区域水系 (3)
   三、城址環境與交通条件 (4)
 第二節 人文環境 (6)
   一、歴史沿革 (6)
   二、文献輯録 (9)
第二章 工作概况 (23)
 第一節 項目背景與預定目標 (23)
   一、項目背景 (23)
   二、預定目標 (24)
 第二節 田野考古與科技応用 (24)
   一、田野考古 (24)
   二、科技応用 (28)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写 (28)
   一、資料整理 (28)
   二、報告編写 (29)
 第四節 論証交流與保護展示 (30)
   一、論証交流 (30)
   二、保護展示 (31)
第三章 城址結構 (33)
 第一節 [石絳-糸]土城墻與水系 (34)
   一、[石絳-糸]土城墻 (34)
   二、水系[ロ馬] (38)
 第二節 城内與城外堆積 (41)
   一、城内堆積 (41)
   二、城外堆積 (54)
 第三節 城内與城外遺迹 (57)
   一、城内遺迹 (57)
   二、城外遺迹 (63)
   三、晩期遺迹 (70)
第四章 出土遺物 (73)
 第一節 商周時期遺物 (82)
   一、夾砂陶器 (82)
   二、印紋硬陶器 (83)
   三、原始瓷器 (85)
   四、石器 (85)
 第二節 秦漢~南朝遺物 (86)
   一、夾砂陶器 (87)
   二、泥貭陶器 (88)
   三、硬陶器 (95)
   四、醤釉瓷器 (99)
   五、青釉瓷器 (101)
   六、鉄器 (113)
   七、石器 (113)
   八、建築構件 (113)
   九、窯具 (125)
 第三節 隋唐~宋元遺物 (127)
   一、陶器 (127)
   二、瓷器 (128)
   三、銅器 (130)
   四、建築構件 (130)
第五章 初歩認識 (132)
 第一節 関于[菫β]與[菫β]県的時代変遷 (132)
 第二節 関于[菫β]県故城的興衰廃替 (135)
 第三節 関于[菫β]県故城的地理方位 (139)
 第四節 関于[菫β]県故城的建造特色 (144)
 第五節 関于古[菫β]県時的歴史人物 (149)
附録 (155)
附録一 [菫β]県故城考古14C測年報告 (155)
附録二 [菫β]県故城土様検測分析報告 (163)
附録三 [菫β]県故城考古専家点評與論証会議紀要 (176) 
Abstract (179)
後記 (181)
插図目録


━━━━━━━━━━━━━━━━━━━━━━━━━━━━━━━━━━━━━━━━━━━━━━━━━━
【2022年9月1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18.jpg 

 
書籍番号 81218
書  名 中原地区晩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発展研究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58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2760-2
編 著 者 王幼平、顧万発
出 版 年 2022年7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8,150円(税込)

 【内容介紹】

本書首先通過鄭州地区典型遺址的分析,系統建立中原地区
晩更新世古環境背景與年代学框架;進而闡述[勞/水-力]陽
織機洞、二七区老[女乃][女乃]廟、新鄭趙庄、登封方家溝、
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溝等遺址的発現與研究進展;最後対
鄭州地区新発現與中原及隣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進行
綜合討論,系統展示中原地区晩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発展的
歴史進程。 

 【目録】

序 
前言(iii) 
第1章 古環境與年代背景 
  1.1 古環境概述(1) 
  1.2 織機洞遺址的古環境分析(2) 
   1.2.1 洞穴遺址(2) 
   1.2.2 昿野遺址(6) 
  1.3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群的古環境分析(9) 
   1.3.1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第1地点(10) 
   1.3.2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第2地点(27) 
   1.3.3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第3地点(28) 
   1.3.4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群的古環境重建(29) 
  1.4 趙庄遺址的古環境分析(31) 
   1.4.1 遺址的地貌部位(31) 
   1.4.2 剖面特徴和年代測定(32) 
   1.4.3 沈積物分析(34) 
   1.4.4 趙庄遺址的古人類生存環境(45) 
  1.5 黄帝口遺址(46) 
   1.5.1 遺址地貌部位(46) 
   1.5.2 沈積剖面特徴和年代測定(47) 
   1.5.3 沈積物分析(48) 
   1.5.4 黄帝口遺址人類生存環境分析重建(57) 
  1.6 方家溝遺址(58) 
   1.6.1 遺址的地貌部位(58) 
   1.6.2 遺址地層剖面特徴和年代(59) 
   1.6.3 剖面沈積物分析(61) 
   1.6.4 方家溝遺址古環境重建(75) 
  1.7 西施?東施遺址群古環境分析(77) 
   1.7.1 西施遺址第一地点(77) 
   1.7.2 東施遺址(91) 
  1.8 李家溝遺址(102) 
   1.8.1 遺址的地貌部位(102) 
   1.8.2 遺址地層剖面特徴和年代測定(103) 
   1.8.3 沈積物分析(105) 
   1.8.4 [孑包]粉分析(121) 
   1.8.5 古地震遺迹分析(129) 
   1.8.6 李家溝遺址古環境重建(130) 
  1.9 嵩山東南麓晩更新世古人類的生態環境(133) 
   1.9.1 遺址群的地貌分布(133) 
   1.9.2 気候和植被(134) 
   1.9.3 河漫灘與晩更新世人類棲居地(135) 
第2章 織機洞遺址(137) 
  2.1 概述(137) 
  2.2 地理位置和地貌環境(138) 
  2.3 地層堆積與年代(139) 
   2.3.1 地層堆積(139) 
   2.3.2 年代(141) 
  2.4 埋蔵学分析(142) 
   2.4.1 産状分析(143) 
   2.4.2 保存状况(144) 
  2.5 石器組合與技術特点(145) 
   2.5.1 下文化層(147) 
   2.5.2 上文化層(157) 
  2.6 織機洞人類技術行為的変化(175) 
第3章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181) 
  3.1 概述(181) 
  3.2 地層劃分與年代測定(182) 
  3.3 遺存概况與埋蔵特徴(184) 
  3.4 石器組合與技術特点(193) 
   3.4.1 分類体系(193) 
   3.4.2 定位與観測(200) 
   3.4.3 ④I~④E層石器(203) 
   3.4.4 ④D層石器(207) 
   3.4.5 ④C層石器(211) 
   3.4.6 ④A、④B層石器(217) 
   3.4.7 ③F層石器(220) 
   3.4.8 ③E層石器(229) 
   3.4.9 ③C、③D層石器(231) 
   3.4.10 ③B層石器(232) 
   3.4.11 ③A層石器(245) 
   3.4.12 老[女乃][女乃]廟遺址石器生産操作鏈與
       石器工業特点(247) 
  3.5 遺存的空間分布(254) 
   3.5.1 ④I~④E層(255) 
   3.5.2 ④D層(255) 
   3.5.3 ④C層(257) 
   3.5.4 ④A、④B層(257) 
   3.5.5 ③F層(257) 
   3.5.6 ③E層(261) 
   3.5.7 ③C、③D層(263) 
   3.5.8 ③B層(263) 
   3.5.9 遺址的空間利用模式(264) 
  3.6 小結(265) 
第4章 趙庄遺址(267) 
  4.1 概述(267) 
  4.2 地貌、地層與年代(267) 
   4.2.1 遺址位置(267) 
   4.2.2 地層(268) 
   4.2.3 埋蔵性貭(270) 
   4.2.4 年代(270) 
   4.2.5 地貌部位(271) 
  4.3 文化遺物(271) 
   4.3.1 石制品(271) 
   4.3.2 動物化石(284) 
  4.4 遺存空間分析(286) 
  4.5 石制品[才并]合與微痕分析(288) 
   4.5.1 石英砂岩的[才并]合研究(288) 
   4.5.2 脈石英微痕分析(291) 
  4.6 小結(294) 
   4.6.1 文化特点(294) 
   4.6.2 遺址性貭(294) 
   4.6.3 考古学意義(295) 
第5章 方家溝遺址(296) 
  5.1 概述(296) 
  5.2 地層堆積與年代(299) 
   5.2.1 地層堆積(299) 
   5.2.2 年代(303) 
  5.3 文化遺存(304) 
   5.3.1 遺迹(304) 
   5.3.2 石制品(308) 
  5.4 石制品[才并]合研究(326) 
   5.4.1 原料最小単元劃分(327) 
   5.4.2 [才并]合結果與技術分析(332) 
  5.5 石器生産操作鏈的復原(352) 
   5.5.1 原料採辧(352) 
   5.5.2 剥片技術(355) 
   5.5.3 剥坏方法與概念(356) 
   5.5.4 工具加工(366) 
   5.5.5 原料利用和消耗程度(369) 
  5.6 遺址形成過程中的自然因素(372) 
   5.6.1 重力作用(372) 
   5.6.2 局部的重力作用(373) 
   5.6.3 河流流水作用(374) 
   5.6.4 坡地作用(379) 
  5.7 遺址形成過程中的人類行為因素(381) 
   5.7.1 [才并]合石制品所反映的遺址形成過程(381) 
   5.7.2 遺址空間利用方式(392) 
  5.8 討論(400) 
   5.8.1 遺址形成過程中的相関因素(400) 
   5.8.2 石器工業(401) 
   5.8.3 遺址空間利用方式與功能(402) 
   5.8.4 小結(403) 
第6章 西施遺址(406) 
  6.1 概述(406) 
   6.1.1 遺址的発掘(406) 
   6.1.2 整理工作(407) 
   6.1.3 野外綜合調査工作(407) 
   6.1.4 研究方法(408) 
  6.2 地貭、地層與古環境背景(408) 
   6.2.1 区域地貭地貌綜述(409) 
   6.2.2 遺址的地層堆積(415) 
   6.2.3 遺址埋蔵学分析(416) 
   6.2.4 遺址的年代測定(422) 
   6.2.5 遺址的古環境特徴(423) 
  6.3 文化遺存(426) 
   6.3.1 出土概况(426) 
   6.3.2 石制品的分類、測量標凖與方法(426) 
   6.3.3 石制品的分類統計、描述與分析(431) 
  6.4 石器技術分析(462) 
   6.4.1 概述(462) 
   6.4.2 石葉技術的操作鏈研究(463) 
   6.4.3 西施旧石器遺址的石葉技術(466) 
   6.4.4 細石葉技術及其與石葉技術的関係(467) 
  6.5 石器原料的開発與利用(469) 
   6.5.1 燧石的属性(469) 
   6.5.2 原料産地調査(470) 
   6.5.3 原料的選択與開発(471) 
   6.5.4 原料的利用模式(472) 
  6.6 西施石葉技術的源流(475) 
   6.6.1 石葉技術的来源(475) 
   6.6.2 相関問題的討論(476) 
   6.6.3 小結(479) 
第7章 李家溝遺址(484) 
  7.1 概述(484) 
  7.2 地貌及地層堆積(485) 
  7.3 年代(487) 
  7.4 遺物遺迹(488) 
   7.4.1 石片石器文化層(MIS3階段)(488) 
   7.4.2 細石器文化層(488) 
   7.4.3 李家溝文化層(492) 
   7.4.4 裴李崗文化層(500) 
  7.5 李家溝遺址的意義(500) 
   7.5.1 李家溝遺址與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時代過渡
       研究(500) 
   7.5.2 李家溝遺址與華北地区細石器技術的発展
             演変(500) 
   7.5.3 李家溝遺址與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500) 
第8章 中原地区晩更新世古人類文化的発展(502) 
  8.1 古環境與年代学背景(502) 
   8.1.1 嵩山東麓(503) 
   8.1.2 環秦嶺地区(504) 
   8.1.3 晋南及隣近地区(505) 
   8.1.4 晩更新世環境変遷的階段性及影響(508) 
  8.2 从MIS5到MIS4階段(510) 
  8.3 MIS3階段的転変(512) 
   8.3.1 石器工業的変化(512) 
   8.3.2 棲居形態的転変(513) 
   8.3.3 行為復雑化或現代性的出現(517) 
  8.4 MIS2階段石葉/細石葉工業出現與発展(518) 
   8.4.1 西施遺址的石葉(519) 
   8.4.2 東施遺址(520) 
   8.4.3 西施遺址東区(521) 
   8.4.4 晋南等地的発現及相関問題(522) 
  8.5 旧、新石器時代的過渡(524) 
  8.6 余論(525) 
   8.6.1 晩更新世的文化発展序列(525) 
   8.6.2 南北両線的交流與影響(528) 
   8.6.3 人類演化、文化発展與環境変遷(529) 
結語(535) 
Summary(539) 
後記(543) 

 


━━━━━━━━━━━━━━━━━━━━━━━━━━━━━━━━━━━━━━━━━━━━━━━━━━
【2022年9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16.jpg 

 
書籍番号 81216
書  名 洪江高廟 1-4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174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07383
編 著 者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64,180円(税込)

 【内容簡介】

高廟遺跡は、湖南省西部の[シ元]水中流域の洪江市安江盆地に
位置し、これまで三回の学術発掘が行われている。
高廟下層と高廟高層の遺跡が中心で、東周や明清の遺跡はわず
かしか残っていません。高廟下層遺跡の文化的意味合いは非常
に豊かで特徴的であるため、「高廟文化」と名付けられていま
す。 整地された重要な遺跡には、大きな祭壇、住居跡、洞窟、
墓葬などがあります。 発掘された遺物には、最古の白色土器、
多数の陸生・水生動物の遺骸、さまざまな工芸品などが含まれ
ます。 一部の土器には、神秘的で複雑かつ精緻な宗教芸術の
モチーフが描かれており、これらは中国先史時代の芸術の経典
であり、その内容や芸術表現の両面から思想的宝庫であるばか
りか、中国文明の起源の核心部分の構成研究にとっても重要な
歴史的価値があります。高廟の上層遺構には、大溪文化や屈家
嶺文化早期の遺構が含まれています。 前者は部族長夫婦の合
葬墓や平民墓、大量の家屋の基址や豊富な動物遺骸・遺物など
多くの遺構が発掘されています。後者は主に慕葬で、外来文化
との関わりが見られるのが特徴です。

 【目録】

第一章 地理生態環境與歴史沿革………………………… (1)
  第一節 地理生態環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貭與地貌……………………………………… (1)
   三、水系……………………………………………… (4)
   四、気候……………………………………………… (5)
   五、土壤……………………………………………… (7)
   六、現存野生動植物………………………………… (7)
  第二節 歴史沿革……………………………………… (9)
第二章 遺址的発現、発掘與資料整理…………………… (11)
  第一節 高廟遺址的発現及其所処地貌……………… (11)
   一、高廟遺址的発現………………………………… (11)
   二、高廟遺址所処地貌……………………………… (11)
  第二節 発掘経過……………………………………… (13)
   一、高廟遺址第一次発掘…………………………… (13)
   二、高廟遺址第二次発掘…………………………… (20)
   三、高廟遺址第三次発掘…………………………… (21)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写………………………… (26)
   一、資料整理………………………………………… (26)
   二、報告編写………………………………………… (30) 
第三章 地層堆積與文化遺存甄別………………………… (32) 
  第一節 地層堆積……………………………………… (32) 
   一、北区……………………………………………… (33) 
   二、南区……………………………………………… (70) 
  第二節 文化遺存甄別………………………………… (78) 
   一、高廟下層遺存…………………………………… (79) 
   二、高廟上層遺存…………………………………… (79) 
   三、東周時期遺存…………………………………… (80) 
   四、明清時期遺存…………………………………… (80) 
第四章 高廟下層遺存……………………………………… (81) 
  第一節 遺迹…………………………………………… (81) 
   一、房址……………………………………………… (86) 
   二、窖穴 …………………………………………… (109) 
   三、灰坑 …………………………………………… (114) 
   四、竃坑 …………………………………………… (122) 
   五、小溝 …………………………………………… (123) 
   六、祭祀遺迹 ……………………………………… (124) 
   七、墓葬 …………………………………………… (174) 
  第二節 遺物 ………………………………………… (177) 
   一、石器 …………………………………………… (177) 
   二、陶器 …………………………………………… (247) 
   三、白陶 …………………………………………… (637) 
   四、骨、角、牙、蚌器 …………………………… (669) 
   五、其他 …………………………………………… (686) 
  第三節 高廟下層遺存的分期與年代 ……………… (687) 
   一、分期依拠 (687) 
   二、遺存的分期與分段 (689) 
   三、遺存的測年與討論 (718) 
附表
 附表一 高廟下層遺存房址登記表
 附表二 高廟下層遺存窖穴登記表
 附表三 高廟下層遺存灰坑登記表
 附表四 高廟下層遺存墓葬登記表
 附表五 高廟上層遺存房址登記表
 附表六 高廟上層遺存灰坑登記表
 附表七 高廟上層遺存小溝登記表
 附表八 高廟上層遺存墓葬登記表
 附表九 東周時期遺存房址登記表
 附表一〇 東周時期遺存灰坑登記表
 附表一一 明清時期遺存灰坑登記表
 附表一二 明清時期遺存溝登記表
 附表一三 明清時期遺存墓葬登記表

附録
 附録一 高廟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的整理與研究
 附録二 高廟遺址出土植物遺存的整理與研究
 附録三 高廟遺址木炭様品測年
 附録四 高廟遺址貝殻様品測年
 附録五 高廟遺址人骨様品検測及其種属研究
 附録六 高廟遺址磨盤、磨棒残留物澱粉粒分析報告
 附録七 高廟、湯家崗和堆子嶺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陶器的
         科学研究
 附録八 高廟遺址出土陶器検測報告
 附録九 高廟遺址採集石器様品岩砿鑑定報告

後記
図版一~図版五九二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6.jpg

 
書籍番号 81166
書  名 周代的東土::山東地区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242頁
ISBN/ISSN 978-7-5010-7464-8
編著者 曹斌著
出版年 2022年5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9,02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周代的東土:山東地区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分魯南、
魯北、膠東半島和魯東南四個区域,首先分別対各区域的陶器
和銅器両方面的材料進行形制分析,然后分別分期、文化特徴
総結和年代判断。其次,対四個区域文化因素的構成和特点
進行述論,并通過対比分析等論定各類文化因素的性貭,然後
動態地分析各個区域文化因素的変化。
再次,在四個区域考古学文化譜系分別建立的基礎上,将不同
区域不同期段的年代関係進行対応,并対比四個地区文化特徴
在横、縦両個方向的異同,建立整個山東地区西周時期的文化
編年;将不同区域文化因素構成和特点進行総結,然後從横、
縦両個方向動態地的分析四個地区文化因素的差異和発展変化
過程,建立山東地区西周時期的文化因素。在山東地区西周
時期文化編年和文化因素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整個山東地区
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目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山東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考古発現
  一 20世紀前半葉的銅器出土與起歩階段的考古発掘
  二 20世紀50-80年代考古発掘工作的逐歩開展
  三 20世紀80年代后全省範囲内考古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 新世紀以来田野工作的有重点進行
 第二節 山東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考古研究
  一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二 20世紀80、90年代的研究
  三 21世紀以来的研究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
  一 山東西周文化譜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問題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魯南地区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第一節 魯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類型学分析
  一 層位関係
  二 典型陶器形制分析
  三 典型銅器形制分析
 第二節 魯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分期和年代
  一 分期和文化特徴
  二 年代判断
 第三節 魯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 魯南地区的各類文化因素
  二 魯南地区各類因素的文化性貭
  三 魯南地区諸類文化因素的動態分析
第三章 魯北地区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第一節 魯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類型学分析
  一 層位関係
  二 典型陶器形制分析
  三 典型銅器形制分析
 第二節 魯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分期和年代
  一 分期和文化特徴
  二 年代判断
 第三節 魯北地区西周時期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 魯北地区的各類文化因素
  二 魯北地区各類因素的文化性貭
  三 魯北地区諸類文化因素的動態分析
第四章 膠東半島西周時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第一節 膠東半島西周時期遺存的類型学分析
  一 典型陶器形制分析
  二 典型銅器形制分析
 第二節 膠東半島西周時期遺存的分期和年代
  一 分期和文化特徴
  二 年代判断
 第三節 膠東半島西周時期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 膠東半島的各類文化因素
  二 膠東半島各類因素的文化性貭
  三 膠東半島諸類文化因素的動態分析
第五章 魯東南地区西周至春秋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譜系
 第一節 魯東南地区西周至春秋早期遺存的類型学分析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4.jpg

 
書籍番号 81164
書  名 都城与陵墓研究―段鵬[王奇]考古文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67頁 巻頭カラー10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81-1
編 著 者 段鵬[王奇]著
出 版 年 2022年3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3,2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論文集為社科院考古所段鵬[王奇]先生的考古文集,主要渉及
漢唐時期的城址、帝陵以及相関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等主題,包括
考古調査及発掘簡報、研究論文、訪問講稿、書評、論述等30余篇。
本論文集対了解漢唐考古研究的学術史、漢唐考古有重要的参考
価値。

 【目録】

自序                           1
綜合論述
 洛陽漢魏故城勘察工作的收獲               3
 考古研究所漢唐宋元考古二十年              8
 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                22
 再現古都歴史的輝煌―洛陽地区重要考古発現概述     40
考古調査及発掘簡報
 偃師商城的初歩勘探和発掘               47
 偃師商城発現追記                   70
 対勘察漢魏洛陽故城的片段回憶             75
 洛陽漢魏故城北垣一号馬面的発掘            83
 漢魏洛陽故城太学遺址新出土的漢石経残石        91
 漢魏洛陽城北魏建春門遺址的発掘            104
 漢魏洛陽城西東漢墓園遺址               113
 西晋帝陵勘察記                    154
 初釈西晋帝陵之謎                   169
 北魏宣武帝景陵発掘報告                176
 河南鞏県宋陵採石場調査記               200
 河南鞏県宋陵採石場題記補遺              207
研究論文
 漢魏洛陽城的幾個問題                 211
 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発和利用            221
 黄河三門峡隣近地区新発現漢魏漕運遺迹浅議       233
 洛陽古代都城城址遷移現象試析             246
 漢魏洛陽故城形制浅議                 258
 対漢魏洛陽城外郭城内叢葬墓地的一点看法        263
 洛陽平等寺碑與平等寺                 268
 洛陽東白馬寺和庄武李王                276
 從北魏通西域説到北魏洛陽城
  ―公元五、六世紀絲綢之路浅議            280
 隋唐洛陽含嘉倉出土銘文磚的考古学研究         288
 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銀器小議             299
 我国古墓葬中発現的孝悌図像              307
 読唐崔凝及其妻李氏墓志                321
訪問講稿
 北魏洛陽城的考古発現和研究              329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出土的北朝瓷器和釉陶器        333
 北魏洛陽永寧寺的考古発現和研究            337
 北魏洛陽永寧寺遺址出土的彩塑残件           342
書評
 読《北宋皇陵》                    349
 中国銭幣学研究的新成果―簡評《洛陽銭幣発現與研究》  353
学術成果目録                      355
後記                          361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5.jpg

 
書籍番号 81165
書  名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シリーズ (考古新視野)
データ A5 238頁
ISBN/ISSN 978-7501067213
編 著 者 羅伊著
出 版 年 2022年4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8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文是区域考古学的基礎研究。研究対象是雲南地区,対応
綜合自然地理分区中的西南区,是一個具有熱帯山原特征的整体,
包括今天行政区劃中的雲南省全境和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攀枝花市。研究内容是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由于與青銅時代遺存密切相関,下限会適当延伸。本文首先対雲南
地区内部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進行研究。在掌握以往考古発現
與研究概况的基礎上,将考古学文化区系類型劃分與綜合自然地理
分区相結合,以点蒼山-哀牢山為界,把雲南地区分為2個大区共9個
地理単元,分別対這9個地理単元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進行全面
的梳理,大致排出了雲南地区从新、旧石器過渡階段到青銅時代
早期的序列,分区基本符合考古学文化分布的情况。然后分別以各
地理単元為中心,探討其與周辺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的関系。
研究発現,点蒼山-哀牢山以東的雅[龍/石]江下游流域、[シ耳]海
地区、竜川江流域和烏蒙山西側受蔵東、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影響
較大,至青銅時代在[シ耳]海地区形成中心,[シ真]東南地区受
広西盆地和紅河平原影響較大,[シ真]池地区則受南、北文化的
共同影響,至青銅時代発展成為地区中心;点蒼山-哀牢山以西的
怒江、瀾滄江下游流域與[才單]邦高原、伊洛瓦底江流域関系密切,
新石器時代有本地起源的可能性,但后続缺環較大,横断山区作為
重要的地理通道,至青銅時代開始発揮作用。 

 【目録】

001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関于時空概念的説明
002 第二節 発現與研究概况
011 第三節 選題意義和研究方法
013 第二章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研究之一 
             ―点蒼山-哀牢山以東
013 第一節 雅[龍/石]江下游流域
036 第二節 [シ耳]海地区
055 第三節 竜川江流域
071 第四節 烏蒙山西側
089 第五節 [シ真]東南地区
100 第六節 [シ真]池地区
120 第三章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研究之二 
             ―点蒼山-哀牢山以西
120 第一節 怒江下游流域
143 第二節 瀾滄江下游流域
162 第三節 横断山区
176 第四章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綜述與比較研究
176 第一節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綜述
182 第二節 雲南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比較研究
204 第五章 結 論
209 参考文献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3.jpg

 
書籍番号 81163
書  名 塵外千年―定州静志寺、浄衆院塔基地宮出土文物展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39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4877
編著者 深[土川]市南山博物、定州市博物館編
出版年 2022年5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5,8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稿主要收録河北定州静志寺和浄衆院塔基地宮出土的文物和
遺存,分為舎利庄厳、教造像、香具法器、供養品幾部分,選取
文物140件(套),書稿呈現的有地宮壁画以及金銀器、瓷器、銅器等,
其中以定窯白瓷居多。静志寺、浄衆院的両座地宮出土文物800多件,
数量多,品類豊富,其中地宮宋代壁画是研究教史的可参資料。
既是研究中国古代塔地宮和舎利[病<夾/土-丙]埋制度的実物資料,
也譲今人有機会透視我国古代精致豊富的物貭文化。
2022年4月7日上午,“塵外千年―定州静志寺、浄衆院塔基地宮
出土文物展”在深[土川]市南山博物館正式展出。
本次展覧精選両塔基地宮出土文物140件(套),以期譲観衆一覧
定州現存佛教遺存之風貌,感受我国古代精致、豊富的物貭文明。
本書為展覧同名図録。

  【目録】

  第一単元 舎利庄厳       (42)

  第二単元 佛教造像       (68)

  第三単元 香具法器       (90)

  第四単元 供養品        (146)

  結 語             (238)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7.jpg

 
書籍番号 81167
書  名 楽山崖墓―楽山大佛遺産範囲内崖墓調査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323頁 カラーカ図版154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4679
編著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
出版年 2022年4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8,81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楽山市的考古発掘與研究主要集中在崖墓、楽山大佛和三亀
九頂城。本報告共分三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地理環境、
歴史沿革、項目的縁起和経過以及材料的整理経過;第二部分
全面介紹調査崖墓的情况和初歩分期;第三部分為初歩研究。

 【目録】

壱 概述
貳 崖墓
 第一章 崖墓的分布和形制
 第二章 烏尤山崖墓群
 第三章 麻浩崖墓群
 第四章 柿子湾崖墓群
 第五章 八仙洞崖墓群
 第六章 凌云山崖墓群
 第七章 分期與年代
参 初歩研究
 第一章 墓葬綜述
 第二章 楽山崖墓的特点
 第三章 與周辺区域崖墓的比較
 第四章 画像石刻解析
肆 附録
後 記
插図目録
図版目録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68.jpg

 
書籍番号 81168
書  名 釣魚城遺址考古報告集
シリーズ (重慶文物考古報告系列) 
データ B5 386頁 カラー図版8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0879-3
編著者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釣魚城古戦場遺址博物館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内容簡介】

《釣魚城遺址考古報告集》為釣魚城遺址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
全面介紹了2004~2019年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発現、收獲和認識,
收録遺址概述1篇、調査報告2篇、発掘簡報5篇、研究論文4篇和
考古大事記1篇等共計13篇文章。《釣魚城遺址考古報告集》作
為釣魚城遺址田野考古的階段性成果和総結,相信対于釣魚城歴史
文化、宋元(蒙)戦争史、古代城址考古、古代建築考古、科学
技術史研究以及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利用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為釣魚城大遺址保護、国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世界文化遺産申報
工作提供有力支[才掌]。

 【目録】

釣魚城遺址概述 ………………………………………………… (1)
東城半島文物調査報告 …………………………………………(11)
釣魚城外城園路工程項目文物調査報告 ………………………(58)
古地道遺址発掘簡報 ……………………………………………(86)
石照県衙遺址試掘簡報 …………………………………………(91)
南一字城遺址発掘簡報 …………………………………………(96)
九口鍋遺址発掘簡報  …………………………………………(200)
範家堰遺址発掘簡報  …………………………………………(249)
範家堰遺址2017年出土植物遺存初歩分析  …………………(322)
重慶出土南宋球形火雷的初歩研究  …………………………(338)
以考古為支[才掌]的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
 ―釣魚城範家堰南宋衙署遺址的実践経験  ………………(348)
合川釣魚城城防設施的考古学観察  …………………………(362)
釣魚城遺址考古大事記  ………………………………………(377)
後記  ……………………………………………………………(380)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07.jpg

 
書籍番号 81237
書  名 甘粛中小石窟調査報告 天水卷
シリーズ (敦煌研究院学術文庫)
データ A4 276頁 図版193点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2601-8
編 著 者 敦煌研究院、甘粛省文物局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6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以実地調査資料為基礎,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天水
境内中小石窟寺的分布特点、窟龕形制、造像題材、壁画
内容、碑刻題記、研究概况、学術価値、保護管理等情况。

 【目録】

“敦煌研究院学術文庫”総序 樊錦詩
緒論……………………………………………………………(1)
第一章 天水境内中小石窟寺概况…………………………(3)
 第一節 天水地理環境與歴史沿革………………………(3)
 第二節 天水境内石窟寺遺存概述………………………(5)
 第三節 石窟寺的保護與管理 …………………………(15)
  一、甘谷県境内石窟寺的保護與管理 ………………(15)
  二、武山県境内石窟寺的保護與管理 ………………(18)
  三、秦安県及秦州区、張家川境内石窟寺的保護與管理
                  …………………(21)
 第四節 調査研究與資料整理 …………………………(22)
  一、前人調査與研究概况 ……………………………(22)
  二、前期調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過程 ………………(24)
第二章 麦積区境内石窟寺調査報告 ……………………(27)
 第一節 仙人崖石窟 ……………………………………(27)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27)
  二、窟龕調査記録 ……………………………………(27)
  三、附録 ………………………………………………(64)
  四、保護管理情况 ……………………………………(66)
 第二節 豆積山石窟 ……………………………………(67)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67)
  二、窟龕調査記録 ……………………………………(67)
  三、附録 ………………………………………………(69)
  四、保護管理情况 ……………………………………(70)
 第三節 千佛洞石窟 ……………………………………(70)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70)
  二、窟龕調査記録 ……………………………………(70)
  三、附録 ………………………………………………(75)
  四、保護管理情况 ……………………………………(76)
 第四節 佛洞溝石窟 ……………………………………(77)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77)
  二、窟龕調査記録 ……………………………………(77)
  三、附録 ………………………………………………(79)
  四、保護管理情况 ……………………………………(80)
 第五節 碧蓮洞石窟 ……………………………………(80)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80)
  二、窟龕調査記録 ……………………………………(81)
  三、附録 ………………………………………………(83)
  四、保護管理情况 ……………………………………(84)
第三章 甘谷県境内石窟寺調査報告 ……………………(85)
 第一節 大像山石窟 ……………………………………(85)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85)
  二、窟龕調査記録 ……………………………………(85)
  三、附録 ………………………………………………(96)
  四、保護管理情况 ……………………………………(96)
 第二節 顕竜洞石窟 ……………………………………(97)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97)
  二、窟龕調査記録 ……………………………………(97)
  三、附録 ………………………………………………(98)
  四、保護管理情况 ……………………………………(99)
 第三節 老君洞石窟 ……………………………………(99)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 …………………………(99)
  二、窟龕調査記録……………………………………(100)
  三、附録………………………………………………(102)
  四、保護管理情况……………………………………(102)
 第四節 馬務寺石窟……………………………………(102)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02)
  二、窟龕調査記録……………………………………(102)
  三、附録………………………………………………(109)
  四、保護管理情况……………………………………(109)
 第五節 華盖寺石窟……………………………………(110)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10)
  二、窟龕調査記録……………………………………(110)
  三、附録………………………………………………(125)
  四、保護管理情况……………………………………(125)
  五、附論………………………………………………(126)
 第六節 朝陽洞石窟……………………………………(127)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27)
  二、窟龕調査記録……………………………………(128)
  三、附録………………………………………………(130)
  四、保護管理情况……………………………………(130)
 第七節 白石寺石窟……………………………………(130)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30)
  二、窟龕調査記録……………………………………(130)
  三、附録………………………………………………(134)
  四、保護管理情况……………………………………(135)
第四章 武山県境内石窟寺調査報告……………………(136)
 第一節 木梯寺石窟……………………………………(136)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36)
  二、窟龕調査記録……………………………………(136)
  三、保護管理情况……………………………………(151)
  四、附論………………………………………………(152)
 第二節 禅殿寺石窟……………………………………(153)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53)
  二、窟龕調査記録……………………………………(153)
  三、附録………………………………………………(164)
  四、保護管理情况……………………………………(164)
 第三節 懸崖寺石窟……………………………………(165)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65)
  二、窟龕調査記録……………………………………(165)
  三、附録………………………………………………(165)
  四、保護管理情况……………………………………(165)
 第四節 無量殿石窟……………………………………(166)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66)
  二、窟龕調査記録……………………………………(166)
  三、保護管理情况……………………………………(167)
 第五節 早陽寺石窟……………………………………(169)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69)
  二、窟龕調査記録……………………………………(169)
  三、附録………………………………………………(172)
  四、保護管理情况……………………………………(173)
 第六節 墨林寺石窟……………………………………(174)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74)
  二、窟龕調査記録……………………………………(174)
  三、附録………………………………………………(175)
  四、保護管理情况……………………………………(176)
 第七節 魯班山石窟……………………………………(176)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76)
  二、窟龕調査記録……………………………………(177)
  三、附録………………………………………………(178)
  四、保護管理情况……………………………………(179)
  五、附論………………………………………………(179)
 第八節 紅崖寺石窟……………………………………(179)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79)
  二、窟龕調査記録……………………………………(180)
  三、保護管理情况……………………………………(181)
 第九節 霊岩寺石窟……………………………………(181)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81)
  二、窟龕調査記録……………………………………(182)
  三、保護管理情况……………………………………(185)
 第十節 光明寺石窟……………………………………(185)
  一、地理位置及石窟寺概况…………………………(185)
  二、窟龕調査記録……………………………………(186)
  三、附録………………………………………………(189)
  四、保護管理情况……………………………………(190)
第五章 秦州区、秦安県、張川県境内石窟寺調査報告(191)
 第一節 秦州区境内石窟寺及相関佛教遺存…………(191)
  一、佛[山空]寺石窟…………………………………(191)
  二、白馬洞石窟………………………………………(200)
 第二節 秦安迦葉寺石窟及相関佛教遺存……………(202)
 第三節 張家川境内石窟寺及相関佛教遺存…………(210)
  一、花果山石窟………………………………………(210)
  二、佛爺崖石窟………………………………………(212)
第六章 余論………………………………………………(215)
 一、宋元時期秦州地区的社会発展概述………………(215)
 二、元代秦州佛教的発展概况…………………………(216)
 三、明清時期秦州地区的社会與宗教…………………(232)
 四、明清時期秦州地区佛教芸術的基本特徴…………(243)
後記…………………………………………………………(245)
図版1~図版193


 


━━━━━━━━━━━━━━━━━━━━━━━━━━━━━━━━━━━━━━━━━━━━━━━━━━
【2022年9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08.jpg 

 
書籍番号 81208
書  名 辺疆考古研究 第31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68頁 カラー図版12頁
ISBN/ISSN 978-7-03-072692-6
編著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辺疆考古研究中心 辺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編
出版年 2022年7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内容簡介】


《辺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辺疆
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学術集刊。本輯收録考古調査発掘報告、研究論文
等24篇,内容渉及中国辺疆及毘隣地区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目録】

 考古新発現
吉林農安后金家溝北山旧石器地点発現的石器……………………………
……………………………任進成 陳全家 劉学利 姜岩 竇佳欣(1)
大凌河上游地区紅山文化遺存考古調査簡報 
               ………于懐石 熊増瓏 樊聖英(16)
西蔵阿里地区日土県、[ロ葛]尓県吐蕃題刻調査與研究 
                                       …… 夏吾[上/ト]先(40)
西蔵定結県[ロ戛]拉山塗絵岩画調査  ………………洪 鄭君雷(55)
内蒙古巴彦塔拉遼代墓葬発掘簡報 ………………………………………
 …………赤峰学院 歴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64)
農安古城的調査及相関問題研究  ………趙里萌 武松 孟慶旭(81)
2015年吉林蛟河市前進古城考古調査與勘探報告 ………………………
 …………………………盧成敢 解峰 周[女亭][女亭] 于永斌(100)
 研究與探索
棗園零口南交口―6000年前晋陝豫交匯処考古学文化的格局 
                                           …………田建文(112)
青海喇家遺址所見“后斉家期”遺存及相関問題  ………任瑞波(127)
川西南地区早期石棺墓所見特殊葬俗探析 
              ………………海波 井中偉 劉化石(137)
海岱地区先秦時期器物箱葬俗初探  ……………井中偉 隗元麗(146)
手持木旋[金票]的新疆草原石人探[臣責]
  ―以阿勒泰市喀拉塔斯一号石人為中心  …………………丁傑(159)
東周秦漢時期巴蜀文化銅戈組合制度初探  ………………向明文(176)
從九原到五原―包頭地区戦国秦漢歴史與考古若干問題考辨 
                                           …………張文平(195)
晋陽北斉中低級官吏土洞墓研究  ……………………………武夏(208)
“憲象中国”的渤海葬制―以鉛釉陶俑為中心  …彭善国 張凱(225)
克拉斯基諾城址瓦当研究  ……………… 楊篠[竹/均] 宋玉彬(236)
河北宣化遼墓壁画服飾探析  ………………………………王春燕(247)
从南海宋代沈船看東南亜海上貿易網絡的変遷  …………李佩凝(263)
宋元時期垂尖華頭板瓦研究  …………………高義夫 徐[女青](274)
遼寧北鎮市小常屯窯址再辨識  ……………………徐政 劉金友(288)

 考古與科技
新疆和静県巴音布魯克機場墓葬群出土人骨研究 ………………………
 ………………………………………王安[王奇] 張全超 朱永明(304)

 域外考古
老[才過]沙湾拿吉省維拉波利市色邦砿区騰[上/ト]姆東遺址
2018~2019年発掘報告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
         老[才過]国家信息文化旅游部遺産司考古処聯合考古隊(319)
朝鮮支石墓的特殊結構    …………………………………河文植(345)


━━━━━━━━━━━━━━━━━━━━━━━━━━━━━━━━━━━━━━━━━━━━━━━━━━

【2022年9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209.jpg

 
書籍番号 81209
書  名 秦漢檪陽城:2012~2018年考古報告(第一卷)(全2冊)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 丁種第108号)
データ A4 78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2220-1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版年 2022年6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33,9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秦漢檪陽城是戦国時期秦献公、孝公時期的都城,也是秦末漢初
塞王司馬欣、漢王劉邦的都城,更是都于長安之前的漢王朝第一座
都城。2001年被国務院公布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単位。
本報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2012年以来持続開展檪陽城考古工作所獲成果報告的第一本,
在全面整理秦漢檪陽城2012~2018年資料的基礎上,刊布了2012年
考古勘探成果和完整的T1~T5考古発掘資料,全面公布考古成果,
在進行科学編排後,提供給考古学、歴史系等相関学科学者使用

 【目録】

第一章 緒言            /001
第二章 T1             /013
第三章 T2             /055
第四章 T3             /296
第五章 T4             /407
第六章 T5             /538
後記                /558
插図目録


━━━━━━━━━━━━━━━━━━━━━━━━━━━━━━━━━━━━━━━━━━━━━━━━━━
【2022年7月1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25.jpg

 
書籍番号 81125
書  名 秦漢檪陽城:1980~1981年考古報告(全3册)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 丁種第107号)
データ A4 1281頁(内カラー図版392頁 図版392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9040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2年4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47,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全面整理、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檪陽考古隊
1980~1981年開展秦漢檪陽城考古所得的所有発掘資料。
通過集中整理,在《考古学報》1985年第3期已発表資料基礎上,
対1980~1981年秦漢檪陽城考古所得檪陽城遺址、東南墓区、
太上皇陵的全部考古資料,在新的資料整理要求下開展全面梳理,
在科学編排後,提供給考古学、歴史学等学者使用。

 【目録】

序言/ i
第一章 緒言/ 001
第二章 城址/ 004
第三章 東南墓区/ 341
第四章 東北和西北墓区/ 368
第五章 結語/ 421
附 表/ 424
後 記/ 442
插図目録


━━━━━━━━━━━━━━━━━━━━━━━━━━━━━━━━━━━━━━━━━━━━━━━━━━
【2022年7月1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21.jpg

 
書籍番号 81121
書  名 錦凌水庫考古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52頁 カラー図版57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26-2
編 著 者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錦州市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9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8,700円(税込)

 【目録】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
 第二節 歴史沿革……………………………………………    2
 第三節 考古工作概述………………………………………    3
第二章 大劉台山遺址…………………………………………    5
 第一節 地層堆積與文化分期………………………………    5
  一 地層堆積………………………………………………    5
  二 遺址分期與年代………………………………………    7
 第二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    8
  一 城防体系………………………………………………    8
   (一)石城的布局………………………………………    8
   (二)南城墻……………………………………………    8
   (三)城門………………………………………………   12
   (四)馬面………………………………………………   18
  二 城内単位遺迹詳述……………………………………   18
   (一)石墻………………………………………………   18
   (二)石倉………………………………………………   20
   (三)石合………………………………………………   23
   (四)房址………………………………………………   27
   (五)石窖………………………………………………   48
   (六)灰坑………………………………………………   67
   (七)灰溝………………………………………………  139
  三  地層出土遺物…………………………………………  142
   (一)陶器………………………………………………  142
   (二)石器………………………………………………  161
   (三)骨器………………………………………………  195
 第三節  戦国晩期遺存………………………………………  196
 第四節  金代遺存……………………………………………  200
  一 単位遺迹詳述…………………………………………  200
   (一)房址………………………………………………  200
   (二)石墻………………………………………………  209
   (三)室外竃址…………………………………………  210
   (四)鋳造井台…………………………………………  211
   (五)灰坑………………………………………………  212
  二  地層出土遺物…………………………………………  239
   (一)建築構件…………………………………………  240
   (二)生活用品…………………………………………  246
 第五節  清代遺存……………………………………………  258
 第六節  結語…………………………………………………  260
  一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相関問題的初歩分析…………  260
   (一)遺物分析…………………………………………  260
   (二)分期研究…………………………………………  278
   (三)文化属性分析……………………………………  278
   (四)生業模式探討……………………………………  279
  二  歴史時期遺存的年代與性貭…………………………  280
   (一)戦国晩期遺存的年代與性貭……………………  280
   (二)金代遺存的年代與性貭…………………………  280
   (三)清代遺存的年代與性貭…………………………  281
第三章  西大[石立]子遺址……………………………………  282
 第一節  地層堆積……………………………………………  282
 第二節  典型遺迹選介………………………………………  284
   (一)房址………………………………………………  284
   (二)灰坑………………………………………………  285
 第三節  出土遺物……………………………………………  287
    (一)陶器………………………………………………  287
   (二)石器………………………………………………  292
      (三)骨器………………………………………………  295
 第四節  小結…………………………………………………  296
第四章  竜台遺址………………………………………………  298
 第一節  地層堆積……………………………………………  300
 第二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  301
  一  遺迹……………………………………………………  301
  二  出土遺物………………………………………………  302
   (一)陶器………………………………………………  302
   (二)石器………………………………………………  304
 第三節  遼金時期遺存………………………………………  306
   一  遺迹……………………………………………………  306
   (一)房址………………………………………………  306
   (二)灰坑………………………………………………  307
  二 出土遺物………………………………………………  309
   (一)陶器………………………………………………  309
   (二)瓷器………………………………………………  310
   (三)鉄器………………………………………………  310
   (四)銅銭………………………………………………  311
   (五)石器………………………………………………  312
 第四節 小結…………………………………………………  313
第五章 錫匠溝遺址……………………………………………  316
 第一節  地層堆積……………………………………………  317
 第二節  典型遺迹選介………………………………………  318
   (一)房址………………………………………………  318
   (二)灰坑………………………………………………  318
 第三節  出土遺物……………………………………………  320
   (一)陶器………………………………………………  321
   (二)石器………………………………………………  323
 第四節  小結…………………………………………………  324
附  表……………………………………………………………  326
附表一  大劉台山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登記表…………  326
附表二  大劉台山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灰坑登記表…………  328
附表三  大劉台山遺址金代房址登記表………………………  333
附表四  大劉台山遺址金代時期灰坑登記表…………………  334
後  記……………………………………………………………  336
英文摘要…………………………………………………………  337


 


━━━━━━━━━━━━━━━━━━━━━━━━━━━━━━━━━━━━━━━━━━━━━━━━━━
【2022年7月15日】 【近日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23.jpg 

 
書籍番号 81123
書  名 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档案 塑像卷(全4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4 (精装)
ISBN/ISSN 978-7545723410
編 著 者 崔元和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月 
出 版 者 三晋出版社
価   格 51,370円(税込)

《文字化けがありますのでのため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
 ご覧ください。(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123/81123.pdf

【内容簡介】

一、《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档案》叢書,以系統地收集梳理和
匯存保護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資料信息為編纂出版目的。
因時間及篇幅所限,本叢書所收集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資料信息,
主要集中在属于不可移動文物範畴的寺院“塑像”和寺院“壁画”
資料信息方面,那些属于可移動文物範畴的金銅塑像及册頁唐
[上/ト]等画像,則[ロ/力]覓機会收集和匯存。

二、作為対五台山佛教造像資料信息進行全方位或立体式整理和
匯存的“档案”,本叢書所收録匯存的五台山佛教造像資料信息,
主要集中在“文字資料信息”和“図像資料信息”両個方面。

三、“文字資料信息”主要包括:

1、“通論”:主要対五台山的地理山川、季節气候、象征意義、
地域分布,以及五台山的佛教歴史和五台山的文化遺産等総体状况,
進行扼要記載和論述。

2、“造像遺産綜述”:在“塑像卷”為“塑像遺産綜述”,
在“壁画卷”為“壁画遺産綜述”。“塑像遺産綜述”主要対
五台山歴史上曽経存在過的重要塑像,以及現在遣存的重要塑像
作較為系統的鈎稽和記述。“壁画遺産綜述”則主要対五台山
歴史上曽経存在過的重要壁画,以及現在遺存的重要壁画作較為
系統的鈎稽和記述。

3、“寺院文化遺存概况”:主要対五台山重要佛教造像所在寺院
的地理位置、歴史沿革及其内遺存建築、造像等進行簡要介紹和記述。

4、“寺院重要歴史信息輯釈”:主要是対相関寺院現存碑刻、題記、
山志、史料及佛教典籍等信息載体中有関相応寺院的重要文字或文献
進行輯録和解読,以便読者対五台山有関寺院及造像的歴史、伝承、
演変等情况有較系統的了解。

5、“重要遺存造像図版説明”:在“塑像卷”為“重要遺存塑像図版
説明”,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図版説明”。主要是対叢書
所收録重要佛教造像的産生年代、体量尺度、題材内容、形象様式等
進行較為具体的記載和描述,以便読者対有関遺存塑像有更詳細的
了解。

6、“重要遣存造像考述”:在“塑像卷”馬“重要遺存塑像考述”,
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考述”。主要是在学術梳理基礎上,
対本叢書所收録五台山重要遺存造像的産生年代、歴史伝承、題材内容、
様式風格、遺存現状、特色価値等,進行必要的分析、鑑別和判断,
以保証造像遺産基本信息的真実性、客観性和凖確性。

7、“遺存塑像清単”:主要是対“塑像卷”所渉及的某一寺院或某一
殿宇中,経過文物管理部門普査核実的所有遺存塑像進行“列表登記”
,欄目包括所登記塑像的名称、遺存位置、体量数拠、制作材貭、制作
年代等,使読者可一窺該寺院或該殿宇所遺存塑像之“全豹”。

四、“図像資料信息”主要包括:
1、“現存寺院平面図”:主要是以平面測絵図方式,対五台山有関
寺院的現有遣存建築、院落的平面布局及相関数拠進行記録和展示。

2、“造像位置図”:在“塑像卷”為“塑像位置図”,在“壁画卷
”為“壁画位置図”。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平面結構図方式,対五台山
有関寺院殿宇内遺存造像的総体布局、各単体或単元造像的名称及
其位置進行具体記録和展示。

3、“重要遺存造像図録”:在“塑像卷”為“重要遺存塑像図録”,
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図録”,主要包括五台山有関寺院
所遣存重要造像正面、側面及重要局部的高清照片,有関造像的精凖
綫描図,以及這些造像的名称、所在寺院、遺存位置、構成材貭、
体量数拠等情况的簡要説明文字,力求使五台山寺院遣存造像的重要
図像信息,能[句多]通過紙貭図書這一載体得到保護和伝承。

五、本叢書分為“塑像卷”四册和“壁画卷”三册。

 


━━━━━━━━━━━━━━━━━━━━━━━━━━━━━━━━━━━━━━━━━━━━━━━━━━
【2022年7月15日】 【近日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24.jpg 

 
書籍番号 81124
書  名 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档案 塑像卷(全3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4 (精装)
ISBN/ISSN 978-7545723427
編 著 者 崔元和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月 
出 版 者 三晋出版社
価   格 47,520円(税込)

《文字化けがありますのでのため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
 ご覧ください。(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123/81123.pdf

【内容簡介】

一、《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档案》叢書,以系統地收集梳理和
匯存保護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資料信息為編纂出版目的。
因時間及篇幅所限,本叢書所收集五台山佛教造像遺産資料信息,
主要集中在属于不可移動文物範畴的寺院“塑像”和寺院“壁画”
資料信息方面,那些属于可移動文物範畴的金銅塑像及册頁唐
[上/ト]等画像,則[ロ/力]覓機会收集和匯存。

二、作為対五台山佛教造像資料信息進行全方位或立体式整理和
匯存的“档案”,本叢書所收録匯存的五台山佛教造像資料信息,
主要集中在“文字資料信息”和“図像資料信息”両個方面。

三、“文字資料信息”主要包括:

1、“通論”:主要対五台山的地理山川、季節气候、象征意義、
地域分布,以及五台山的佛教歴史和五台山的文化遺産等総体状况,
進行扼要記載和論述。

2、“造像遺産綜述”:在“塑像卷”為“塑像遺産綜述”,
在“壁画卷”為“壁画遺産綜述”。“塑像遺産綜述”主要対
五台山歴史上曽経存在過的重要塑像,以及現在遣存的重要塑像
作較為系統的鈎稽和記述。“壁画遺産綜述”則主要対五台山
歴史上曽経存在過的重要壁画,以及現在遺存的重要壁画作較為
系統的鈎稽和記述。

3、“寺院文化遺存概况”:主要対五台山重要佛教造像所在寺院
的地理位置、歴史沿革及其内遺存建築、造像等進行簡要介紹和記述。

4、“寺院重要歴史信息輯釈”:主要是対相関寺院現存碑刻、題記、
山志、史料及佛教典籍等信息載体中有関相応寺院的重要文字或文献
進行輯録和解読,以便読者対五台山有関寺院及造像的歴史、伝承、
演変等情况有較系統的了解。

5、“重要遺存造像図版説明”:在“塑像卷”為“重要遺存塑像図版
説明”,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図版説明”。主要是対叢書
所收録重要佛教造像的産生年代、体量尺度、題材内容、形象様式等
進行較為具体的記載和描述,以便読者対有関遺存塑像有更詳細的
了解。

6、“重要遣存造像考述”:在“塑像卷”馬“重要遺存塑像考述”,
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考述”。主要是在学術梳理基礎上,
対本叢書所收録五台山重要遺存造像的産生年代、歴史伝承、題材内容、
様式風格、遺存現状、特色価値等,進行必要的分析、鑑別和判断,
以保証造像遺産基本信息的真実性、客観性和凖確性。

7、“遺存塑像清単”:主要是対“塑像卷”所渉及的某一寺院或某一
殿宇中,経過文物管理部門普査核実的所有遺存塑像進行“列表登記”
,欄目包括所登記塑像的名称、遺存位置、体量数拠、制作材貭、制作
年代等,使読者可一窺該寺院或該殿宇所遺存塑像之“全豹”。

四、“図像資料信息”主要包括:
1、“現存寺院平面図”:主要是以平面測絵図方式,対五台山有関
寺院的現有遣存建築、院落的平面布局及相関数拠進行記録和展示。

2、“造像位置図”:在“塑像卷”為“塑像位置図”,在“壁画卷
”為“壁画位置図”。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平面結構図方式,対五台山
有関寺院殿宇内遺存造像的総体布局、各単体或単元造像的名称及
其位置進行具体記録和展示。

3、“重要遺存造像図録”:在“塑像卷”為“重要遺存塑像図録”,
在“壁画卷”為“重要遺存壁画図録”,主要包括五台山有関寺院
所遣存重要造像正面、側面及重要局部的高清照片,有関造像的精凖
綫描図,以及這些造像的名称、所在寺院、遺存位置、構成材貭、
体量数拠等情况的簡要説明文字,力求使五台山寺院遣存造像的重要
図像信息,能[句多]通過紙貭図書這一載体得到保護和伝承。

五、本叢書分為“塑像卷”四册和“壁画卷”三册。

 


━━━━━━━━━━━━━━━━━━━━━━━━━━━━━━━━━━━━━━━━━━━━━━━━━━
【2022年7月1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120.jpg

 
書籍番号 81120
書  名 石窟芸術研究(第6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40頁 
ISBN/ISSN 978-7501073252
編 著 者 麦積山石窟芸術研究所編
出 版 年 2022年4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3,200円(税込)

 【目録】

麦積山専題

003 麦積山第74、78窟復原初探/陳月瑩 張 銘
018 麦積山石窟北魏造像背景探究/魏 岳 楊文博
031 麦積山石窟第123窟“童男童女"身分考/董广強  王一潮
038 探尋麦積山石窟第78窟右脅侍菩薩原出処/徐祖維
045 麦積山石窟初期洞窟造像袈裟披着方式探析
   ―以第78窟為例/周 菁
075 麦積山《更名田拠》文書探析/白秀玲
087 不断求索,終臻完善
   ―記麦積山石窟維修加固工程/張暁君
   
石窟考古

101 竜門石窟優填王造像調査與研究/楊超杰
124 四川“佛足迹"石刻初考
   ―從正因寺千佛碑到眉山摩崖造像/肖伊緋
148 冀豫地区北朝佛像背光調査研究/白 凡
160 鞏義后寺河流域佛教遺迹調査與研究/趙淑梅
168 新絳竜興寺蔵北朝造像碑探析/王敏慶
180 鄭山―劉嘴大石包造像考察記/胡同慶

佛教美術

199 洛陽北魏永寧寺遺址出土雕塑芸術的形象史学研究/
    張成渝 張乃[者/羽]
221 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善財童子五十三参壁画内容考釈/
    谷東方
248 試論鮮卑拓跋氏與雲岡石窟佛教文化芸術/項一峰

文献及其他

263 4~13世紀四川道教摩崖造像的研究路径/周 潔
275 坎寧漢與印度佛教考古/湯移平
282 由碑銘賛看古代敦煌人的道徳社会化/買小英
294 從炳霊寺石窟大明碑看明朝政府対河州地区的政治方略/
    丁万華
307 妙峰法師與明朝中後期政治勢力関係探微/梁佳佳
314 莫高窟圓拱形龕展開図画法解析
   ―以莫高窟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面下層龕為例/李珊娜
322 炳霊寺“大明碑"病害調査分析/劉亨発

 


━━━━━━━━━━━━━━━━━━━━━━━━━━━━━━━━━━━━━━━━━━━━━━━━━━
【2022年6月28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87.jpg

 
書籍番号 81087
書  名 南涅水石刻(全3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524頁カラー図版80頁 モノクロ図版710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040
編著者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沁県文物館編著劉永生、郭海林、 劉同廉主編
出版年月 2022年3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9,280円(税込)

《原文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087/81087.pdf

 【内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後,全国陸続発現四処大的窖蔵石刻―河北曲陽、
四川成都、山東青州、山西沁県。沁県南涅水石刻為其一,
独具特色。這批佛教題材的石刻于1957年秋在山西省沁県南涅水
村出土,内容豊富,自成体系,依其地名取名為“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石雕数量多,時間跨度大,経北魏、東魏、北斉、
北周、隋、唐、宋七個朝代520余年,以北魏、東魏時期為主。
石刻有単体造像、組合造像和方体四面造像畳置組合幾種形式,
総計805件/組。経過修復後陳列在南涅水石刻館内的石刻雕像有
400多件。這批造像形式多様,内容豊富。現存的石雕有各種図案
千余幅,大小雕像近万尊,客観地反映出這一地区佛教的興盛発展。
南涅水石刻最顕著的特点是以石為材,将其雕刻加工成具有実用
功能的造型,如碑碣、佛像、造像石塔,相互排列組合賦予其宗教
職能,也誕生出不朽的芸術生命。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册,体量厚重。上册為概述篇和資料篇。
概述篇簡要介紹南涅水石刻的歴史背景、石刻的題材内容與時代
特徴,使読者一覧南涅水石刻全貌。資料篇包括南涅水石刻内容総録
和統計表。資料篇依照面造像石、単体造像、組合造像、碑碣、石刻
造像残塊等分述,内容包括編号、尺寸、時代、造像簡介、銘文拓片、
部分実測図等。統計表包括石刻造像的長、寛、高等基本尺寸,
主尊造像高度,典型特征,時代判断等内容,方便検索。
中、下册為彩色図版和黒白図版,刊布毎一件石刻的照片,方便読者
観察時代特徴。

──────────────────────────────────
目録

上冊目録:
  概述篇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南涅水的地理位置與歴史影響
    第二節  南涅水石刻的發現與調査
    第三節  報告的整理與編寫
  第二章  南涅水石刻分類、題材與時代
    第一節  南涅水石刻的分類
    第二節  南涅水石刻的題材内容
    第三節  南涅水石刻的地域特色
    第四節  南涅水石刻的時代特?
  第三章  附論
    第一節  南涅水石刻埋藏的成因
    第二節  南涅水石刻的延續與研究
  附 録
    壹  重修魏孝文皇帝廟記
    貳  武郷勳環溝良侯店石窟調査簡報
    三  山曲採石廠的發現和考察
    肆  元至元八年重修洪教院記
    伍  民國十年重修洪教院碑記
    陸  石刻碑銘目録
 資料篇
   南涅水石刻内容總録
    一  四面造像石
    二  單體造像、組合造像
    三  碑碣
    四  石刻造像殘塊
    五  1971年調回山西省博物館石刻
    六  1991年徴集石刻
  南涅水石刻登記表
    一  四面造像石
    二  單體造像、組合造像
    三  碑碣
    四  石刻造像殘塊
    五  1971年調回山西省博物館石刻
    六  1991年徴集石刻 


━━━━━━━━━━━━━━━━━━━━━━━━━━━━━━━━━━━━━━━━━━━━━━━━━━
【2022年6月24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42.jpg

 
書籍番号 81042
書  名 2021 中国重要考古発現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197頁
ISBN/ISSN 978-7-5010-7486-0
編 著 者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編
出 版 年 2022年5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5,3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由国家文物局主編,是我国考古工作的年度快報,收入
2021年全国較為重要的考古発現36項,這些項目均由来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歴史学院等単位的専家学者評議産生,
展示了从旧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絢麗多彩、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採,是2021年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
也是中国考古百年光輝歴程的一個縮影。

《文字化けのため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ください(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042/81042.pdf

 【目録】

  前言
  2 吉林和竜大洞遺址2021年発掘收獲   
  8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2021年発掘收獲
 12 重慶豊都犀牛洞遺址        
 16 四川稲城皮洛遺址
 22 西蔵定日蘇熱史前石器遺址     
 26 河北尚義四台遺址
 30 山西興県碧村竜山時代遺址     
 34 山東滕州崗上新石器時代遺址2020~2021年発掘收獲
 41 河南霊宝城烟遺址         
 47 河南南陽黄山遺址2021年発掘收獲
 53 湖南[シ豊]県鶏叫城遺址      
 60 西蔵康馬瑪不錯遺址
 66 陝西西咸新区太平新石器時代遺址
 71 甘粛霊台橋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76 甘粛慶陽西峰区南佐遺址2021年発掘收獲
 80 甘粛張家川[土乞][土達]川遺址
 86 浙江杭州余杭小古城遺址
 91 四川广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区発掘收獲
 98 云南晋寧古城村遺址
105 陝西宝鶏周原遺址2020~2021年発掘收獲
111 浙江衢州孟姜土[土敦]墓群
117 青海都蘭夏尓雅瑪可布諾木洪文化遺址
123 江西樟樹国字山戦国墓
129 内蒙古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図匈奴墓群
133 洛陽洛竜区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
138 西安漢文帝霸陵考古勘探與発掘收獲
144 陝西[シ經-糸]陽大堡子西漢墓地
148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29)
154 陝西咸陽洪涜原墓葬群
162 雲南大理太和城遺址2020年発掘收獲
167 西蔵拉薩当雄墓地
172 陝西麟游隋仁寿唐九成宮4号殿遺址
177 甘粛武威唐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182 寧夏賀蘭蘇峪口窯址
186 西安曲江新区新小寨元代趙氏家族墓地
192 陝西靖辺清平堡明代遺址
 


━━━━━━━━━━━━━━━━━━━━━━━━━━━━━━━━━━━━━━━━━━━━━━━━━━【2022年6月20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43.jpg

 
書籍番号 81043
書  名 宝鶏郭家崖考古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報告 第94号)
データ A4 本文320頁 カラー図版10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70001
編 著 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宝鶏市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内容介紹】

郭家崖墓地地処秦嶺北麓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一処規模較大、
沿革時間長、保存較好的東周秦及漢唐墓葬群,也是近年来
継鳳翔孫家南頭之后在[シ刑-リ]渭之会有関東周秦墓葬的重要
発現。対該墓地122座墓葬的発掘工作分別于2011年和2017年
両次完成,這批墓葬対研究秦人社会聚落形態、秦戎関系、
墓葬習俗、歴史沿革以及古代秦嶺南北文化交流與伝播提供了
重要的考古信息。

 【目録】
第一章 概况 …………………………………………………   1
 第一節 地理環境 …………………………………………   1
 第二節 歴史及相関考古学文化背景 ……………………   2 
 第三節 発掘工作経過 ……………………………………   3 
第二章 北区墓地 ……………………………………………   4 
 第一節 秦墓 ………………………………………………   5 
  一、墓葬分述 ……………………………………………   5 
  二、随葬器物特徴 ………………………………………  59 
  三、葬式特徴 ……………………………………………  64 
  四、墓葬分期與年代 ……………………………………  65 
  五、小結 …………………………………………………  67 
 第二節 漢墓 ………………………………………………  74 
  一、墓葬分述 ……………………………………………  74 
  二、小結 …………………………………………………  83 
 第三節 唐墓 ………………………………………………  85 
  一、墓葬綜述 ……………………………………………  85 
  二、小結 …………………………………………………  87 
第三章 南区墓地 ……………………………………………  89 
 第一節 秦墓 ………………………………………………  89 
  一、墓葬分述 ……………………………………………  91 
  二、随葬器物特徴 ……………………………………… 208 
  三、葬式特徴 …………………………………………… 227 
  四、墓葬分期與年代 …………………………………… 230 
  五、小結 ………………………………………………… 236 
 第二節 漢墓 ……………………………………………… 242 
  一、墓葬分述 …………………………………………… 242 
  二、小結 ………………………………………………… 249 
第四章 郭家崖墓地秦文化因素分析 ……………………… 251 
  一、郭家崖秦国墓地與周辺秦墓地的比較 …………… 251 
  二、郭家崖秦墓的主要文化特徴 ……………………… 254 
  三、郭家崖因素増添了対整個戦国秦墓研究的新認識  256 
第五章 結語 ………………………………………………… 260 


 


━━━━━━━━━━━━━━━━━━━━━━━━━━━━━━━━━━━━━━━━━━━━━━━━━━
【2022年6月20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48.jpg

 
書籍番号 81048
書  名 洛陽考古 2021年第4期(総第31期)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95頁
ISBN/ISSN 978-7573801937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
出 版 年 2022年3月 
出 版 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100円(税込)

 洛陽史前考古百年收獲
             谷向楽 詹[シ蕭] 任广 顧雪軍/3
 洛陽夏商周考古百年收獲
                   董鵬娟 宋雪明/18
 洛陽秦漢魏晋南北朝考古百年收獲
                        厳輝/35
 洛陽隋唐宋考古百年收獲
                    屈昆杰 馬占山/52
 洛陽都城考古百年收獲
                    蔡運章 蔡夢珂/69
 洛陽陵墓考古百年收獲
                       王咸秋/86
 洛陽墓志考古百年收獲
                       趙振華/99
 洛陽古代壁画墓考古百年收獲
                       徐嬋菲/111
《洛陽考古》2019年1~2期総目録                     /124
《洛陽考古》2020年1~2期総目録                     /125
《洛陽考古》2021年1~4期総目録                     /126


━━━━━━━━━━━━━━━━━━━━━━━━━━━━━━━━━━━━━━━━━━━━━━━━━━
【2022年6月20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47.jpg

 
書籍番号 81047
書  名 洛陽考古 2021年第3期(総第30期)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95頁
ISBN/ISSN 978-7534899492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
出 版 年 2021年11月 
出 版 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100円(税込)

●調査與発掘
 河南淅川県双河鎮漢代積石積炭墓的発掘
                   河南為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辧公室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5
 西安明輔国中尉朱惟煤夫婦合葬墓発掘簡報
                                     鄭州大学歴史学院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54
●研究與探索
 秦王寨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秦存誉/41
 三星堆“青銅鳥脚人像"與“鶏脚神"関係考論
                       張玉/50
 秦“族墓地"研究―以隴県店子秦墓為例
                      賈正言/56
 洛陽金村東周王陵考古調査與勘測的総体構想
                       厳輝/63
 論両漢洛陽地区中小型墓葬耳室之演変
                      王旭旭/68
●金石碑刻
 北宋理学家劉絢墓志考釈
               羅火金 鄧新波 黄吉軍/75
 科技考古與遺産保護
 河南省淅川県単崗遺址宋代動物骨骼研究
         劉天洋 張建 孫凱 [革斤]松安 尤悦/83
●博物蔵珍
 洛陽唐代十二生肖俑
                馬毅強 方莉 馬麗君/93


━━━━━━━━━━━━━━━━━━━━━━━━━━━━━━━━━━━━━━━━━━━━━━━━━━
【2022年6月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50.jpg 

 
書籍番号 81050
書  名 済南鏡鑑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136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613
編 著 者 済南市考古研究院編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済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多年的考古発掘中共出土古代銅鏡
近200枚,時代自戦国時期延続到明清時期。這些銅鏡
種類豊富,紋飾多様,本書選取其中保存較好、紋飾
精美的銅鏡匯集成册。本書分為両部分,第一部分対
済南地区出土歴代銅鏡情况進行了概述和初歩研究,
根拠銅鏡主題紋飾和銘文的不同劃分為若干類型,按照
時代的先后順序,分別介紹毎一類型銅鏡的形制、紋飾
特点和演変規律,進而総結出各時期銅鏡的整体特征。
第二部分以銅鏡照片和拓片為主,毎面銅鏡均配有文字
説明,分別介紹它的出処、時代、尺寸、形制等,図文
并茂地進行展示,将文物信息最大限度的伝達給广大読者。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050/81050.pdf

 【目録】

●済南市考古研究院蔵銅鏡初探
図版
1.禽獣透雕鏡        2.四山鏡
3.素地八連弧紋鏡      4.素面鏡
5.叶紋蟠[虫離-隹]鏡     6.圈帯畳圧蟠[兀虫]鏡
7.圈帯蟠[兀虫]連弧鏡        8.蟠[兀虫]鏡
9.日光対称単層草叶鏡       10.日光対称単層草叶鏡
11.日有熹対称連畳草叶鏡    12.日有熹対称連畳草叶鏡
13.星云鏡                  14.星云鏡
15.星云鏡                  16.星云鏡
17.星云鏡                  18.星云鏡
19.星云鏡                  20.星云鏡
21.星云鏡                  22.星云鏡                       
23.星云鏡                  24.星云鏡
25.星云鏡                  26.日光連弧銘帯鏡
27.日光連弧銘帯鏡          28.日光連弧銘帯鏡
29.日光連弧銘帯鏡          30.日光連弧銘帯鏡
31.日光連弧銘帯鏡          32.日光連弧銘帯鏡
33.日光連弧銘帯鏡          34.日光連弧銘帯鏡
35.日光連弧銘帯鏡          36.日光連弧銘帯鏡
37.日光連弧銘帯鏡          38.日光連弧銘帯鏡
39.日光連弧銘帯鏡          40.日光圈帯銘帯鏡
41.日光圈帯銘帯鏡          42.日光圈帯銘帯鏡
43.日光圈帯銘帯鏡          44.日光圈帯銘帯鏡
45.日光圈帯連弧銘帯鏡      46.日光圈帯連弧銘帯鏡
47.日光凸弦紋銘帯鏡        48.日光凸弦紋銘帯鏡
49.昭明圈帯連弧銘帯鏡      50.昭明圈帯連弧銘帯鏡
51.昭明圈帯連弧銘帯鏡      52.昭明圈帯連弧銘帯鏡
53.昭明圈帯連弧銘帯鏡      54.昭明連弧銘帯鏡
55.昭明連弧銘帯鏡          56.日有熹圈帯連弧銘帯鏡
57.昭明皎光重圈銘帯鏡      58.家常貴富四乳銘文鏡
59.神人瑞獣鏡              60.四乳四[兀虫]鏡
61.四乳四[兀虫]鏡          62.四乳四[兀虫]鏡
63.四乳四[兀虫]鏡          64.四乳四[兀虫]鏡
65.四乳四[兀虫]鏡          66.四乳四[兀虫]鏡
67.四乳四[兀虫]鏡          68.四乳四[兀虫]鏡
69.四乳禽獣銘文鏡          70.四乳禽獣銘文鏡
71.四乳八鳥鏡              72.四乳八鳥鏡
73.八禽博局鏡              74.幾何紋簡化博局鏡
75.四乳卷草鏡              76.四乳神獣鏡
77.四乳神人竜虎銘帯鏡      78.三虎鏡
79.三虎鏡                  80.飛鳥鏡
81.鉄鏡                    82.葡萄纒枝花鏡
83.葡萄纒枝花鏡            84.葡萄纒枝花鏡
85.散点式宝相花鏡          86.素面鏡
87.素面鏡                  88.連珠凸弦紋鏡
89.凸弦紋鏡                90.双鳳鏡
91.双孔雀鏡                92.纒枝四花鏡
93.纒枝四花鏡              94.纒枝四花鏡
95.纒枝花鏡                96.六出葵花鏡
97.湖州石家鏡              98.湖州石家鏡
99.仙人亀鶴斉寿鏡         100.瑞獣葡萄鏡
101.瑞獣葡萄鏡            102.菊花鏡
103.湖州孫家鏡            104.湖州孫家鏡
105.湖州孫家鏡            106.為善最楽鏡
107.為善最楽鏡            108.五子登科鏡
109.五子登科鏡            110.花卉鏡
111.人物多宝鏡            112.人物多宝鏡
113.仙鶴人物鏡            114.鴛鴦鏡
115.双魚鏡                116.凸弦紋鏡
117.明倣漢日光鏡          118.明倣漢四乳四[兀虫]鏡
119.明倣漢博局鏡          120.明倣漢博局鏡
121.明倣唐瑞獣葡萄鏡
後記


━━━━━━━━━━━━━━━━━━━━━━━━━━━━━━━━━━━━━━━━━━━━━━━━━━
【2022年5月10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1013.jpg

 
書籍番号 81013
書  名 固原新区南[土原]墓地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之三十五)
データ A4 本文323頁 カラー図版88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3061
編 著 者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8,70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1013/81013.pdf

 【内容簡介】
 
2005~2015年為配合固原市西南新区城市基本建設和西气東輸
二線工程開発,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羊坊村、楊家庄、
南郊水厰進行了三次搶救性考古発掘,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
漢代墓17座、北朝墓7座、隋唐墓7座、宋墓3座、明清墓13座。
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批較為珍貴的文物。出土遺物有陶器、
銅器、鉄器、瑪瑙、玉飾、漆器等。這批資料為研究寧夏南部
地区漢代葬制文化及天井制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実証。

 【目録】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羊坊墓地
 第一節 北魏墓
 第二節 唐墓
 第三節 宋墓
第三章 楊家庄墓地
 第一節 西漢墓
 第二節 東漢墓
 第三節 明清墓
第四章 南郊水厰墓地
 第一節 西漢墓
 第二節 北朝墓
 第三節 隋唐墓
 第四節 明清墓
第五章 人骨研究
 第一節 楊家庄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第二節 南郊水厰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第六章 南郊水厰動物骨骼鑑定報告
   一 材料與整理結果
   二 各遺迹単位骨骼保存分布情况
   三 討論
第七章 結語
 第一節 漢墓
   一 南郊水厰漢墓
   二 楊家庄漢墓
 第二節 北朝墓
   一 羊坊墓地北魏墓
   二 南郊水厰北朝墓
 第三節 隋唐墓
   一 羊坊墓地唐墓
   二 南郊水厰隋唐墓
 第四節 宋墓
 第五節 明清墓
第八章 相関問題討論
 第一節 北魏墓出土波斯薩珊銀幣相関問題研究
   一 固原地区近年発現的薩珊銀幣概况
   二 薩珊銀幣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芸分析
   三 相関問題的討論
 第二節 唐劉静墓志考釈
   一 墓志録文
   二 考釈
   三 墓志体例反映出的幾個問題
 第三節 唐劉静墓出土漢白玉石刻雕像幾点認識
   一 以往的発現
   二 相関分析
   三 石刻雕像的産地及内涵
 第四節 南郊水厰唐墓M4随葬馬骨研究
   一 M4概况及馬骨的埋蔵状况
   二 馬骨的鑑定與測量
   三 肢解情况
   四 討論
   五 小結
 第五節 南郊水厰隋墓漆器実験報告
附表
 附表一 羊坊、南郊水厰墓地出土銅銭統計表
 附表二 南郊水厰墓地漢代墓葬登記表
 附表三 楊家庄墓地漢代墓葬登記表(一)
 附表四 楊家庄墓地漢代墓葬登記表(二)
 附表五 羊坊、南郊水厰墓地北朝墓葬登記表
 附表六 南郊水厰墓地隋唐墓葬登記表
 附表七 羊坊墓地唐宋墓葬登記表
 附表八 南郊水厰墓地明清墓葬登記表
後記


━━━━━━━━━━━━━━━━━━━━━━━━━━━━━━━━━━━━━━━━━━━━━━━━━━

【2022年4月2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99.jpg

 
書籍番号 80999
書  名 青蔵高原絲綢之路的考古学研究(全2册)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638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583-7
編 著 者 仝涛著
出 版 年 2022年4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33,0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通過対青蔵高原近十多年来新見的大量考古新材料
進行全面捜集,系統分析和深入解読,提出并実証了
“青蔵高原絲綢之路”這一概念。該書還捜集了大量漢蔵
文献資料,国内外新公布的吐蕃時期遺物,以及印巴等国
的相関研究成果,是近十年来国際蔵学界、西蔵考古和
芸術史界高度関注的課題,対于完善青蔵高原古代考古学
文化的年代学譜系、探討歴史上漢蔵関係的演進,以及
青蔵高原古代文明的形成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 録】
 
序/霍巍 
緒 論  関于“絲綢之路”與“青蔵高原絲綢之路” 

           上編 
     青蔵高原北部絲綢之路的考古学研究
         
第一章 青蔵高原北部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節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節 人口與居民 
第二章 青蔵高原北部絲綢之路研究概况 
 第一節 青蔵高原北部古代交通研究回顧 
 第二節 青蔵高原北部古代文化史研究回顧 
 第三節 本研究的学術目的 
第三章 文献記載中的青蔵高原北部交通 
 第一節 漢代之前 
 第二節 漢晋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317年) 
 第三節 吐谷渾時期(300―663年) 
 第四節 吐蕃時期(663―842年)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漢晋時期(公元前3世紀―公元3世紀)考古遺存 
 第一節 西漢之前考古資料綜述 
 第二節 漢晋時期墓葬 
 第三節 漢晋時期遺存的族属 
 第四節 出土遺物所反映的区域文化互動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吐谷渾時期(4―7世紀中期)考古遺存 
第六章 吐蕃時期(7世紀中期―8世紀)考古遺存 
 第一節 墓葬和遺址 
 第二節 金銀制品 
 第三節 絲織品 
 第四節 其他随葬品 
 第五節 墓葬年代 
 第六節 木棺板画及其展現的文化図景 
第七章 吐蕃時期墓葬/遺存的専題研究 
 第一節 都蘭熱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
     身分探討 
 第二節 甘粛粛南大長嶺吐蕃墓地的考古学観察 
 第三節 都蘭考肖図遺址性貭芻議 
 第四節 考古材料所見吐蕃時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下編 
    青蔵高原西部絲綢之路的考古学研究 

第八章 青蔵高原西部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節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節 人口與居民 
第九章 文献記載中的青蔵高原西部早期歴史 
第十章 青蔵高原西部考古工作的回顧 
 第一節 新中国成立前青蔵高原西部的考古工作 
 第二節 新中国成立後青蔵高原西部的考古工作 
 第三節 関于“青蔵高原西部絲綢之路”的提出與論証 
第十一章 青蔵高原西部岩画與中亜地区岩画的関係 
 第一節 飾S紋動物図像 
 第二節 対三角形動物図像 
 第三節 車馬図像 
 第四節 塔形図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二章 青蔵高原西部“前吐蕃時期”遺存的時空分布 
 第一節 分区 
 第二節 分期 
第十三章 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綜合分析 
 第一節 墓葬形制 
 第二節 黄金面具 
 第三節 絲綢 
 第四節 茶葉 
 第五節 竹、木、漆器 
 第六節 銅、鉄器 
 第七節 珠飾 
 第八節 其他随葬品 
 第九節 小結 
第十四章 青蔵高原西部的貿易與交通 
第十五章 結 語 
参考文献 
後記 

 


━━━━━━━━━━━━━━━━━━━━━━━━━━━━━━━━━━━━━━━━━━━━━━━━━━
【2022年4月2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98.jpg 

 
書籍番号 80998
書  名 西豊西岔溝―西漢時期東北民族墓地(全3册)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962頁 カラー図版248頁 モノクロ図版35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94-1
編著者 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辺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著
出版年 2022年1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66,000円(税込)

《原文目次・部分図版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98/80998.pdf
 
 【内容簡介】
 
西岔溝墓地是一処西漢時期東北民族墓地,這里是烏桓、
夫余活動的交界処,匈奴勢力也曽波及這里。墓地位于遼寧省
西豊県楽善郷執中村,分布在一条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崗上,
面積約12000平方米。
本報告整理発表1956年遼寧省文物工作隊発掘的材料,包括
63座墓葬,及562個墓葬被破壊后搶救清理的盗掘坑。出土的
各類陶器,大量金属武器、手工工具、車馬具,及銅鏡、貨幣、
牌飾、珠飾、石貭工具等随葬品,顕示出復雑的物貭文化面貌,
包含漢書二期文化、中原文化、匈奴文化、遼寧吉南地区的
宝山文化、吉長地区與夫余相関的考古学文化因素。文化因素
構成、地理位置、古代民族分布等方面都反映出西岔溝墓地的
多元性,本報告将是東北地区民族考古研究的重要材料。

 【目録】
 
序一 …………………………………………………郭大順/001
序一 ……………………………………………………林法/005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歴史沿革
  一 墓地位置
  二 地理環境
  三 歴史沿革
 第二節 発現、発掘経過及墓地布局
  一 発現和発掘経過
  二 文物回収和徴集
  三 出土器物分類
  四 墓地分区
  五 清理坑概述
  六 清理区概述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写
  一 資料整理及1960年発掘報告原稿編写
  二 档案資料的整理和出土器物的收蔵
  三 報告編写経過及分工
  四 発掘報告編写体例
  五  新報告與1960年報告原稿、墓地記録档案的関係
第二章 墓  葬
   (一)M1~(六三)M63
第三章 清理坑出土遺物
 第一節 清理坑出土器物
  一 東区
    (一)第3清理区~(九)第29清理区
  二 中区
    (一)第30清理区178清理坑~(二五)第79清理区
  三 西区
    (一)第53清理区
    (二)第54、74、80、86、91清理区
 第二節 清理区出土人骨和獣骨
  一 人骨
  二 獣骨
第四章 非発掘清理器物
 第一節 第一類非発掘清理器物
    (一)第1組非発掘清理器物~
          (三二)第32組非発掘清理器物
 第二節 非発掘清理器物
    (一)第33組非発掘清理器物~
          (二〇)第52組非発掘清理器物
 第三節 非発掘清理器物
  一 東区
  二 中区
    (一)中区東部崗窪一帯
    (二)中区西崗梁一帯
  三 西区
 第四節 第四類非発掘清理器物
 第五節 第五類非発掘清理器物
第五章 器物分類
  一 陶器
    (一)夾砂陶器
    (二)泥貭陶器
  二 銅器
    (一)工具
    (二)武器
    (三)服飾、帯具
    (四)車馬器
    (五)銅鏡
    (六)銭幣
    (七)其他種類銅器
  三 鉄器
    (一)手工工具和農具
    (二)武器
    (三)帯具及馬具
    (四)炊器
    (五)其他種類鉄器
  四 金銀器
  五 玻璃、石貭和其他貭地的器物
    (一)玻璃珠和玻璃管、墜
    (二)瑪瑙珠、管和墜
    (三)天河石和緑云母貭地的珠子、管和墜
    (四)滑石珠、管和環
    (五)其他貭地的珠子、管和墜
    (六)水晶和石貭的環
    (七)細石器
    (八)磨制石器
第六章 年代、文化性貭和族属
 第一節  墓地概况
    (一)墓葬
    (二)出土器物
 第二節  年代
    (一)中原文化器物的年代
    (二)非中原文化器物的年代
    (三)小結
 第三節  文化性貭
    (一)漢書二期文化因素
    (二)中原文化因素
    (三)匈奴文化因素
    (四)遼北吉南地区的宝山文化因素
    (五)吉長地区與夫余相関的文化因素
    (六)特有的文化因素及同類遺存的分布
    (七)小結
 第四節 社会結構及経済形態
    (一)社会結構
    (二)経済形態
 第五節  族属的討論
    (一)研究簡史
    (二)墓地遺存反映出的居民特徴
    (三)族属的討論
 第六節 結語
附 表
   附表一 墓葬登記表
   附表二 各清理区包含的墓葬、清理坑一覧表
   附表三 清理坑分布状况一覧表
   附表四 清理坑出土器物統計表
   附表五 彩版中的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館收蔵西岔溝墓地
       出土器物統計表
附 録
   附録一  西岔溝墓地出土部分銅器的科学分析報告
   附録二  西岔溝墓地部分玻璃珠的XRF分析結果
   附録三  西岔溝墓地出土玻璃和石貭珠飾的科技分析
   附録四  西岔溝墓地出土鉄器金相検測報告
附 件
   附件1   西岔溝墓地報告原稿編写提綱和編写説明
              掃描件
   附件2   西岔溝墓地報告原稿掃描(節選)
   附件3   西岔溝墓地報告原稿打字稿
後記
英文提要



 


━━━━━━━━━━━━━━━━━━━━━━━━━━━━━━━━━━━━━━━━━━━━━━━━━━
【2022年4月25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97.jpg

 
書籍番号 80997
書  名 磁縣北朝墓群出土碑詰集釋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98頁
ISBN/ISSN 978-7-5010-7224-8
編 著 者 馬忠理、馮小紅、崔冠華主編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8,25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97/80997.pdf  

【内容簡介】

磁県北朝墓群位于河北省邯鄲市磁県境内,是国家重点文物
保護単位,已探明的墓葬有134座,均為東魏北斉皇室和貴族
墓葬。本書整理的碑志就是磁県北朝墓群出土的碑志。
本書共收録碑志86方,其中部分碑志在近代已被盗出,部分
碑志是在建国后的考古中陸続被発掘出来的。
 本書首次公布了磁県考古発掘新出的《竇奉高墓志》
《元[示古]墓志》和《高孝緒墓志盖》拓片;首次公布了
《司馬纂夫人垣南姿墓志》拓片。本書在“題解”部分校訂了
前人対一些墓志出土地点的記載錯誤,并提出了从墓志記載
本身判断[業β]城遺址附近所出墓志出土地点的標凖。
本書具有較高的学術価値和資料価値。

【目録】

序言
前言
凡例
一 高盛墓碑 
二 元誕墓誌 
三 元驚妃公孫甑生墓誌 
四 張滿墓誌
五 元[示古]墓誌 
六 高翻墓碑 
七 高永樂墓誌 
八 元寶建墓誌
九 元鷙墓誌 
一〇 司馬僧光墓誌 
一一 元子邃妻李?華墓誌
一二 司馬興龍墓誌 
一三 元驚墓誌 
一四 元湛墓誌 
一五 元湛妃王令媛墓誌 
一六 元顯墓誌 
一七 元均曁妻杜氏墓誌
一八 侯海墓誌 
一九 叔孫固墓誌 
二〇 元光基墓誌 
二一 元醉墓誌
二二 王忻墓誌 
二三 元融妃盧貴蘭墓誌 
二四 堯榮妻?胡仁墓誌
二五 元澄妃馮令華墓誌 
二六 元凝妃陸順華墓誌 
二七 高歡妻閭氏墓誌
二八 張瓊墓誌 
二九 元延明妃馮氏墓誌 
三〇 蕭正表墓誌
三一 高湛妻閭叱地連墓誌 
三二 元?墓誌
三三 嚴詮墓誌
三四 元賢墓誌
三五 高歡妻韓智輝墓誌
三六 元叡墓誌
三七 司馬遵業墓誌
三八 獨孤忻墓誌
三九 楊元讓妻宋氏墓誌
四〇 高淹妃馮娑羅墓誌
四一 元良墓誌
四二 高顯國妃敬氏墓誌並蓋
四三 余朱世[巛/邑]墓誌
四四 竇泰墓誌
四五 竇泰妻婁黑女墓誌
四六 高建墓誌
四七 皇甫琳墓誌
四八 高清墓誌
四九 高?墓誌
五〇 石信墓誌
五一 裴融墓誌
五二 是連公妻[形β-彡]阿光墓誌
五三 司馬纂夫人垣南姿墓誌
五四 公孫口妻王敬妃墓誌
五五 高百年墓誌
五六 高百年妃斛律氏墓誌
五七 梁伽耶墓誌
五八 王基妻崔曜華墓誌
五九 [走尚]道徳墓誌
六〇 竇奉高墓誌
六一 張君妻董儀墓誌
六二 高肪墓誌
六三 堯峻墓誌
六四 堯峻妻吐谷渾静媚墓誌
六五 趙熾墓誌
六六 張永鐫妻周令華墓誌
六七 趙静墓誌
六八 暴誕墓誌
六九 高殷妃李難勝墓誌
七〇 元愕墓誌
七一 乞伏保達墓誌
七二 劉忻墓誌
七三 堯峻妻獨孤思墓誌
七四 索誕墓誌
七五 楊元讓墓誌
七六 徐之才墓誌
七七 呼亮墓誌
七八 高建妻王氏墓誌
七九 高僧護墓誌
八〇 高肅墓碑
八一 元始宗墓誌
八二 叔孫都墓誌
八三 高潤墓誌
八四 張滿澤妻[赤β]氏墓誌
八五 高妙儀墓誌
八六 高孝緒墓誌蓋
後記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2.jpg

 
書籍番号 80972
書  名 金牛山古人類遺址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398頁 図版104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409-0
編著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版年 2021年3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9,150円(税込)

 【内容介紹】

金牛山古人類遺址位于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屯村,是迄今為止
東北地区早的古人類居住址。1974年以来,国家、省市有関部門
対金牛山古人類遺址進行多次発掘,除発現78種哺乳動物化石外,
還発現人類使用的打制石器、人類居住面和人類用火的痕迹。
1984年,考古学家在此発現了20多万年前的完整猿人頭骨化石以及
猿人肋骨、脊椎骨、尺骨、腕骨等化石。
因此,這座小山就被考古学家誉為"小竜骨山"。経科学鑑定,
被命名為“金牛山人”,是晩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代表。
“金牛山人”的重要発現対研究古人類発展、深化,人類的起源、
分布;対研究猿人與智人階段的体貭特徴及古地理、古気候等
具有重要的科研価値。1984年被列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之一。
1988年金牛山古人類遺址被国務院列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単位。

 【目録】

第一章 金牛山遺址概况
  第一節 遺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第二節 遺址的発現和前期発掘研究概况
第二章 1984至1994年金牛山遺址的発掘與收獲
  第一節 1984至1985年的発掘與收獲
     一 1984年的発掘與收獲―発現金牛山人化石及其
       生活面
     二 1985年的発掘及金牛山人的初歩研究成果
  第二節 1986至1987年的発掘與收獲??発掘西壁剖面并確定
      洞穴的堆積序列
  第三節 1988年的発掘與收獲??確定洞穴的辺界和結構
  第四節 1989至1992年A点洞穴的加固和保護
  第五節 1993至1994年的発掘與收獲―発現石制品、灰堆等
      遺存
第三章 金牛山遺址的堆積
第四章 金牛山人化石研究
  第一節 金牛山人骨骼化石
    一 頭骨
     (一)脳顱部分
     (二)面顱部分
    二 脊椎骨
     (一)第6頚椎
  第二節 金牛山人牙歯
  第三節 金牛山人顱内模
  第四節 身高、体重與性別、年齢
第五章 文化遺物與遺迹
  第一節 石制品
    一 石制品分布
    二 石制品分類
    三 原料種類、来源及利用
    四 石制品分類描述
     (一)石料
     (二)石核
     (三)石片
     (四)工具
     (五)断塊和残片
    五 小結
  第二節 金牛山人的用火遺迹和遺物
    一 用火遺迹
     (一)灰堆遺迹
     (二)金牛山人保存火種方式的実験研究
     (三)灰堆遺迹分布特点和金牛山人洞内活動位置推測
    二 用火遺物
    三 人工敲撃破碎的骨片
    四 小結
第六章 金牛山動物化石研究
  第一節 動物化石分類
    一 動物化石分類
    二 動物分類記述
     (一)无脊椎動物(Invertebrate)
     (二)脊椎動物(Vertebrata)
  第二節 金牛山遺址動物群的地貭時代和気候
第七章 金牛山遺址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地貭構造特徴及洞穴的成因条件
    一 地貭構造特徴
     (一)区域構造
     (二)金牛山地貭構造
    二 洞穴的地貭構造控制条件
     (一)A点洞穴形成的岩性構造控制条件
     (二)C点洞穴形成的岩性構造控制条件
  第二節 地貌與第四紀地貭
    一 金牛山地区的地貌特徴
    二 第四紀地層
     (一)井下第四紀地層
     (二)第四紀黄土地層
     (三)洞穴堆積
    三 第四紀環境演変
     (一)第四紀植被與古気候
     (二)古気候
     (三)第四紀洞穴発育
     (四)第四紀海侵
    四 金牛山人的生存環境
     (一)気候環境
     (二)地貌環境
     (三)地震活動
  第三節 A点洞穴堆積物的特徴及其形成環境
    一 A点洞穴堆積剖面野外観測
    二 A点洞穴堆積剖面採様室内分析
     (一)粒度特徴分析
     (二)砂貭砿物成分及其特徴
     (三)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三 A点洞穴成因及其堆積過程
  第四節 [孑包]粉分析與古環境
    一 A点洞穴堆積第Ⅰ~VI層[孑包]粉分析
     (一)地層概述
     (二)微古植物体類群簡介
     (三)微古植物群組合及其古環境意義
    二 A点洞穴堆積第Ⅶ~Ⅸ層[孑包]粉分析
     (一)様品及研究方法
     (二)[孑包]粉組合與古植被、古環境分析
     (三)討論
     (四)小結
  第五節 A点洞穴堆積的年代測定
    一 不平衡[金由]系方法
    二 電子自旋共振方法測年
    三 熱釈光測年
    四 古地磁測年
    五 討論與結論
第八章 結論
    一 金牛山遺址A点洞穴遺址的堆積和時代
    二 金牛山人化石的研究成果
    三 金牛山人的文化遺物
    四 金牛山人的生態環境及生活
    五 金牛山地貭構造、第四紀地貭及A点洞穴発育簡史
    六 金牛山地区環境和気候変遷
附 録
 中国北方中更新世一個古老型人類的体型、身体比例和脳部発展
後 記
英文提要
図 版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6.jpg

 
書籍番号 80976
書  名 白敖包遺址発掘報告(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本文330頁 カラー図版48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538
編 著 者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1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5,7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白敖包遺址分別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別進行了考古発掘。
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
遺骸可分為両個階段,有地層,灰坑,房屋,灰溝G1-G6,
墓葬和陶器,這些房屋是半地下的,平面視図類似于角色凸。
灰坑有圓形、橢圓形、平面不規則三種,直壁平底、斜壁
平底、袋形平底、大鍋形三種。大多数灰溝的輪廓是矩形的,
少数是大鍋形的輪廓。有四種類型的墓葬:垂直坑墓,土洞墓,
両層壁墓和壁龕墓。発現了陶器単耳関罐、双耳関罐、折畳肩
管罐、豆瓣碗、単柄蜀[虫原]、他罐、佳酒器皿、貴酒器皿、
尊酒器皿、万碗、貝杯、関罐、胡罐、圓柱形物体、紡錘形旋
渦等墓葬品。狗,綿羊/山羊,猪和馬被用作祭品,并在一些
墓葬周囲発現了祭祀坑。本書為考古発掘報告。

 【目録】

第一章 自然環境及歴史沿革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白敖包遺址位置
     二 伊金霍洛旗現代自然概况
     三 鄂尓多斯高原環境演変
   第二節 歴史沿革
     一 史前時期
     二 歴史時期
第二章 考古経過
   第一節 発掘経過
     一 第一次清理発掘
     二 第二次清理発掘
   第二節 資料整理経過
     一 初歩資料整理
     二 系統資料整理
   第三節 編写報告経過
     一 撰写発掘報告
     二 編輯発掘報告
第三章 地層堆積與遺存階段劃分
   第一節 地層堆積
     一 探方地層堆積
     二 探溝地層堆積
   第二節 遺存階段劃分
     一 西部発掘区畳圧打破関系
     二 中部発掘区畳圧打破関系
     三 東部発掘区畳圧打破関系
     四 遺存階段劃分
第四章 第一階段遺存
   第一節 第一階段遺迹
     一 房屋
     二 灰坑
     三 灰溝
     四 墓葬
   第二節 第一階段遺物
     一 陶器
     二 石器
     三 骨器
   第三節 第一階段遺存分期
     一 第一階段遺存分期
     二 第一期陶器特徴
     三 第二期陶器特徴
第五章 第二階段遺存
   第一節 第二階段遺迹
   第二節 第二階段遺物
第六章 結 語
   第一節 遺存特徴
     一 第一階段遺存特徴
     二 第二階段遺存特徴
   第二節 遺存年代
     一 第一階段遺存年代
     二 第二階段遺存年代
   第三節 遺存性貭和命名
     一 河套地区新石器時代晩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
       性貭討論
     二 河套地区新石器時代晩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
       命名問題
   第四節 遺存分布
     一 白敖包文化分布
     二 朱開溝文化分布
   第五節 遺存類型
     一 白敖包文化類型
     二 朱開溝文化類型
   第六節 遺存源流
     一 白敖包文化源流
     二 朱開溝文化源流
附 表
   附表一 灰坑登記表
   附表二 灰溝登記表
   附表三 墓葬登記表
後 記
英文提要 
插図目録 
彩版目録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5.jpg 

 
書籍番号 80975
書  名 成都琉璃厰窯址:2018-2019年考古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422頁 カラー図版91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859
編 著 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8,6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為成都琉璃厰窯址2018~2019年考古発掘報告。
為了配合土地整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8~2019年
対窯址核心区開展了全面的調査和発掘工作,獲取了豊富的
窯業遺存資料,較為完整地掲示了成都琉璃厰窯的歴史沿革、
産品面貌、制作工芸、生産性貭等文化内涵,為促進和加強
対窯址的考古学、美術学、陶瓷工芸学等方面的研究,
并開展相応的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及文創開発工作,提供了
可靠的科学依拠。

 【目録】

 “天府之国”繁栄経済的遺痕(代序) 
 第一章 緒 言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第二節 歴史沿革 
   第三節 窯址概况與既往考古成果 
   第四節 工作縁起與概况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主要遺迹 
   第一節 地層堆積 
   第二節 主要遺迹 
     一 窯炉 
     二 房屋基址 
     三 井 
     四 池 
     五 道路 
     六 溝渠 
     七 墓葬 
     八 [才當]墻 
     九 灰坑 
 第三章 出土遺物 
   第一節 産品 
     一 瓷器 
     二 陶器 
     三 窯工印記 
   第二節 生産工具 
     一 窯具 
     二 作坊具 
   第三節 生活用具 
     一 外地窯口瓷器 
     二 石器 
     三 銭幣 
第四章 分期與年代 
   第一節 第一期 
   第二節 第二期 
   第三節 第三期 
   第四節 第四期 
第五章 相関問題研究 
   第一節 從考古材料看琉璃厰窯的興衰変遷 
     一 創始階段 
     二 繁栄階段 
     三 衰弱階段 
     四 専控階段 
   第二節 琉璃厰窯産品的受衆階層與流布範囲 
     一 遺址材料 
     二 墓葬材料 
   第三節 琉璃厰窯與文献所謂“均(土自)窯”之関係 
附録一 成都市琉璃厰古窯址2010年試掘報告 
附録二 成都琉璃厰窯址出土部分南宋陶瓷器的科技分析 
附録三 成都琉璃厰窯古陶瓷文献索引 
後記 
英文提要 
插図目録 
彩版目録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4.jpg

 
書籍番号 80974
書  名 金帝夏宮―崇礼太子城遺址考古発掘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22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682
編著者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家口市崇礼区文化広電和旅游局編著
出版年 2022年1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7,6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太子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礼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
張家口奥運村西側,2017~2020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
対太子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発掘,取得重要收獲。
 太子城是国内首座金代行宮遺址,城址平面呈長方形,
面積約14.32万平方米,城内鑚探與発掘共確認建築基址72座、
道路22条、排水溝4条、井2座、灰坑9座。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貭
灰陶鴟吻、脊獣、嬪伽等建築構件為主,[ロ/力]有緑釉建築構件、
[流/金]金竜形飾、瓷器等。太子城遺址是金代中后期具有完整
城池結構的行宮,从建設、使用到廃弃約20年(1190~1210年),
推測為金章宗夏捺鉢的泰和宮。本項目同時獲評“2018年中国六大
考古新発現”和“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発現”。
 本書是崇礼太子城遺址出土文物精品的図録。文章介紹了太子城
遺址考古発掘的主要成果,通過工作縁起、歴年考古工作、2017~
2020年考古收獲、主要認識、重要価値、太子城與冬奥会六個方面,
将太子城遺址考古工作的歴程和成果進行了簡述。図版部分共選取
227件(組)典型遺物,按照軸線建築、附属遺存、外囲窯址進行
排序、介紹,以譲読者明晰不同地点的遺物組合,体会太子城遺址
在城市考古、建築考古、陶瓷考古和捺鉢研究方面的重要価値。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3.jpg 

 
書籍番号 80973
書  名 遼寧省博物館蔵金石文字集萃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60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6186
編 著 者 遼寧省博物館著 劉寧主編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7,500円(税込)

前言/劉  寧……………………………………………………8
第一章 銅器
 (一)出土銅器……………………………………………16
  (二)伝世銅器……………………………………………92
第二章 磚瓦陶銘
 (一)出土磚瓦陶銘………………………………………222
 (二)伝世磚瓦陶銘 ……………………………………248
第三章 封泥
 (一)出土封泥 …………………………………………262
 (二)伝世封泥 …………………………………………270
第四章 碑石
 (一)東漢石経残字 ……………………………………288
 (二)魏晋碑 ……………………………………………306
附 文
鳥紋三戈的再研究/李学勤…………………………………306
商三勾兵研究及著録 ………………………………………316
介紹一件羅振玉旧蔵的羹匕/単育辰 李松儒……………306
燕王職戈考釈/張震沢 ……………………………………324
遼寧地区出土青銅器概述/劉 寧…………………………328
附 表
遼寧省博物館蔵先秦時期有銘青銅器一覧表 ……………332
器物著録書刊簡称対照表 …………………………………358
後 記

《原文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73/80973.pdf


━━━━━━━━━━━━━━━━━━━━━━━━━━━━━━━━━━━━━━━━━━━━━━━━━━
【2022年4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71.jpg

 
書籍番号 80971
書  名 楼蘭考古調査与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新疆師範大学黄文弼中心叢刊)
データ A4 本文154頁 図版78頁(精装)
ISBN/ISSN 978-7550635777
編 著 者 侯燦編著
出 版 年 2022年3月 
出 版 者 鳳凰出版社
価   格 10,120円(税込)

 【内容簡介】

1979年,乘中日合拍紀録片“絲綢之路”之機,中央電視台
邀請新疆考古研究所対楼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査、考察。
1980年3月,楼蘭考古隊進軍楼蘭,対古城進行了一次全方
位的考察與発掘,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沙漠考古,填補了
我国科研工作者以往没能進入楼蘭古城遺迹進行考古発掘
的空白,并且糾正了既往学者的一些認識。具体来説,本次
考古調査與発掘的主要内容與收獲包括:尋找城墻遺迹,
重新勘定了古城的確切位置;発現了由城内由西北流向東南
的古水道遺迹,対城市的用水問題與結構布局有了新的
認識;着重考察清理了城中的佛塔與房屋遺址,採集到許多
細石器文化標本與魏晋時期的文物,特別是出土了60多枚
漢文木簡文書;発掘了城郊的平台墓地和孤台墓地,確定
墓葬的時代是両漢時期。在這些発現的基礎之上,豊富了
対于楼蘭王国的史前文化時期、
両漢時代與魏晋時期的歴史認識。
………………………………………………………………………
 【目録】
序言
 一、工作経過
   (一)縁起
   (二)工作概况
   (三)材料整写
 二、古城遺迹
   (一)位置與環境
   (二)古城結構與布局
     1. 城墻與城門建築
     2. 城中的古水道
     3. 東北区及其佛塔
     4. 西南区與官署、民居建築
   (三)城郊遺迹
     1. 近郊的両個土台
     2. 城東北的小佛塔
     3. 城北郊的建築遺迹
     4. 西北郊的烽燧台
     5. 西北部的佛寺遺址
 三、採集與試掘的遺物
   (一)石器.
     甲、細石器
     乙、石片石器
     丙、磨制石器
   (二)陶器
     甲、陶紡輪
     乙、陶杯
     丙、陶罐
     丁、陶壷
     戊、陶鉢
     己、陶甑
     庚、陶瓮
     辛、小陶器
     壬、残陶片(耳部、流、口部)
     癸、紋飾残陶片
   (三)木器
     甲、建築木件
     乙、生産用具
     丙、生活用具(附漆耳杯)
     丁、木人
     戊、其他木件
   (四)銅器
     甲、銅鏃
     乙、戒指
     丙、銅鏡
     丁、銅飾件
     戊、銅器件
     己、銅釜
     庚、残銅鼎
     辛、溶注
     壬、銅渣
   (五)鉄器
     甲、鉄鏃
     乙、刻刀
     丙、月牙形小刀
     丁、釘
     戊、残鉄器
   (六)鉛器
     甲、紡輪
     乙、梭形器
   (七)玻璃残器
   (八)紡織品
     甲、絲織品
     乙、毛織品
     丙、棉織品
     丁、麻織品
   (九)骨器、皮革制品
     甲、骨器
     乙、皮革制品
   (十)貝、蚌、珊瑚、料珠及其他飾件
   (十一)動物骨、角等物
   (十二)粮食作物及其他
   (十三)銭幣
 四、出土木簡、紙文書及其考釈附?盧文残木牘
   (一)釈官
   (二)釈地
   (三)簿書
   (四)名籍
   (五)屯戍
   (六)廩給
   (七)器物
   (八)買売
   (九)雑釈
   (十)紙文書
 五、城郊墓葬発掘
   (一)平台墓地
     1. 長方形土坑竪穴墓
     2. 斜坡墓道方形土坑竪穴墓
   (二)孤台墓地
   (三)XBM 墓
 六、結語 103
   (一)関于史前文化時期
   (二)関于両漢時期
   (三)関于魏晋時期
附録一
 [石炭] -14 標本測定報告
附録二
 楼蘭出土的大麦、小麦及小麦花的
 鑑定
附録三
 甲、遺址採集與試掘文物表
  (一)古城遺址区(LBC)
  (二)古城中三間房西大[土立][土及]堆探坑(LBT)
  (三)古城中三間房西一号探坑(LBT1)
  (四)古城中大庄子東二号探坑(LBT2)
  (五)古城中一号房址(LBF1)
  (六)古城中二号房址(LBF2)
  (七)古城中三号房址(LBF3)
  (八)古城中四号房址(LBF4)
  (九)古城西南近郊(LBXN)
  (十)古城東北郊小佛塔(LBFO)
  (十一)古城北郊建築遺址(LBB)
  (十二)古城西北部佛寺遺址(LBXB)
 乙、墓葬発掘清理文物表
  (一)平台墓地(LBMA)
  (二)孤台墓地(LBMB)
図 版
 一部遅到的考古報告(代後記)
楼蘭未了情―侯燦先生未完成的
楼蘭研究写作計劃(附文)


━━━━━━━━━━━━━━━━━━━━━━━━━━━━━━━━━━━━━━━━━━━━━━━━━━
【2022年3月31日】 【20220329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46.jpg

 
書籍番号 80946
書  名 水下考古 第3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53頁
ISBN/ISSN 978-7-501069040
編 著 者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辧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3,750円(税込)

          目 録

理論與方法

 沈船考古―水下考古学理論的一点思考       
                   聶 政/   1
 水下考古研究的海洋文化取向探討―基于海洋
 文化遺産的角度   
                   薛広平/  12
 航行的聚落―南海Ⅰ号沈船聚落考古視角的観察與反思      
                   李 岩/  22
調査與発掘

 2016年新地村天主教堂遺址発掘簡報
            広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0
 防城港市洲尾遺址2017~2018年度考古調査與試掘簡報
                   呉付平/  60
 江西南城洪門水庫水下考古調査簡報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城県文化広電新聞出版旅游局 南城県博物館/  91

研究與探索

 中国水下考古発展的序章-以《夏[乃/鼎]日記》為
 線索
                   丁見祥/ 132
 1826~1840年[巾白]里斯環球舟船調査與舟船民族志的
 誕生
                   譚玉華/ 146
 唐初伊斯蘭教先賢沿海上絲綢之路来華之再考
                   趙哲昊/ 163


━━━━━━━━━━━━━━━━━━━━━━━━━━━━━━━━━━━━━━━━━━━━━━━━━━
【2022年3月31日】 【20220329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50.jpg

 
書籍番号 80950
書  名 水下考古 第2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56頁
ISBN/ISSN 978-7532598243
編 著 者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辧
出 版 年 2020年12月 
出 版 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3,750円(税込)

 【目録】

調査與発掘

 金銀島一号沈船遺址2018年水下考古調査簡報
                   西沙群島2018年水下考古隊/   1
 2015年西沙甘泉島海島考古調査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海南省文物局 
                海南省博物館/  38
 広西防城港沿海近年考古調査新発現          
                    何守強/  59
 日照地区明清海防遺迹的考古調査與研究   
             楊睿 袁啓飛 司久玉/  81
研究與探索

 明代福寧州水寨                   
                                     陳 浩/ 117
 明清[シ章]州海域港市発展視野下的外銷瓷窯口與内涵
    変遷
                   劉 [水/水水]/ 126
 王審知整修的甘棠港在今長楽東北考                     
                                     周運中/ 141
 山海奇観-[山乘]泗列島明清摩崖石刻研究     
                 周興  袁啓飛/ 155
 海南新発現的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関的文物       
                 孫瓊新 賈 賓/ 169
 清代航海図針路簿中的北洋航線             
                                     聶 政/ 175
 新加坡対中国陶瓷貿易研究的貢献   
                             John N. Miksic/ 189
 波斯湾古代海上貿易:薩珊魚雷型安佛拉罐的証拠
            Hossein Tofighian  Farhang Khademi
                                   Nadooshan/ 199
保護與科技

 基于LIBS和主成分分析的南海I号出水青瓷産地研究
          王 京 聶 政 馬泓蛟 潜 偉/ 216
 浅探水下考古実時定位監控系統
                             朱世乾 梁国慶/ 228
 征稿啓事                                  / 246
 書稿文字規範                              / 247


━━━━━━━━━━━━━━━━━━━━━━━━━━━━━━━━━━━━━━━━━━━━━━━━━━
【2022年3月31日】 【20220329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49.jpg 

 
書籍番号 80949
書  名 辺疆考古研究 第30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402頁 カラー図版8頁
ISBN/ISSN 978-7-03-070982-0
編著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辺疆考古研究中心 辺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編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目録】
 
考古新発現

 天津薊州区赤霞峪西嶺旧石器地点的石器研究
        王春雪 王家[王其] 竇佳欣 魏天旭
                  宋家興 盛立双 甘才超(1)
 姜家梁遺址調査及相関問題討論 
               安 [女青] 張文瑞 李君 馬楠(11)
 西蔵定結県江[ロ戛]鎮次多村岩画調査報告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四川大学中国蔵学研究所
                 定結県文化广電和旅游局(27)
 吉林省汪清県満台山城調査簡報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汪清県文物管理所(53)
研究與探索

 中国北方旧石器時代的文化交流與人群遷徙     杜水生(71)
 山西吉県柿子灘細石器遺址発掘與研究進展    
                                朱之勇 唐睿 王瀟玉 王赫(85)
 査海遺址聚落形態新論                陳醉(97)
 上宅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辨析            賈領(115)
 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玉石器研究           鍾雪(125)
 環太湖地区后良渚時期的文化動態          趙今(145)
 建築陶瓦起源與早期発展研究       李亜利 唐芸偉(157)
 漢晋時期叉形器研究         張[女睫-目][女予](173)
 靺鞨文化的斜口器             武 松 馮恩学(193)
 我国境内発掘的高句麗無壁画封土石室墓  
                                       魏存成 孫[景頁](209)
 延辺辺墻及相関問題研究         
                           盧成敢 王培新 石暁軒 于永喆(223)
 宋元時期泉州港與沿海港口関係的考古学観察         
                                              呉敬 王?(233)

考古與科技

 寧夏隆徳県周家嘴頭漢代墓葬人骨研究     
                             李鵬珍 王暁陽 鄒梓寧 楊剣(243)
 黒竜江綏濱東勝明代墓地人骨的穏定同位素分析
            侯亮亮 劉暁東 任[女交]蕾 肖暁鳴(251)
 安徽淮北渠溝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的初歩分析        
                                         戴玲玲 張義中(267)
 柏人城遺址2018年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梁[王其]瑶 陳全家 周海峰 王 震 陳国慶(283)
 原始牛的歴史地理分布和古DNA研究進展         
                                         張乃凡 蔡大偉(297)
 多維視角下的家猪起源與馴化研究     王永笛 蔡大偉(329)
 西安市各級文物保護単位建設控制地帯規律探析      
                                          劉 爽 楊嘉明(341)

考古学史

 殷墟十五次発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層学叙議(下篇)       
                                                許永傑(359)

域外考古

 特佩西墓群塔加尓文化墓葬新探      余肖肖 邵会秋(385)


━━━━━━━━━━━━━━━━━━━━━━━━━━━━━━━━━━━━━━━━━━━━━━━━━━
【2022年3月31日】 【20220329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48.jpg

 
書籍番号 80948
書  名 石窟寺研究 第12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52頁
ISBN/ISSN 978-7-03-071052-9
編著者 中国古迹遺址保護協会石窟専業委員会 龍門石窟研究院編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330円(税込)

 【目録】

考古新発現

 四川内江翔竜山摩崖造像内容総録     
             符永利 張[女亭] 楊華(1)

研究與探索

 炳霊寺 169窟第3龕造像題材再認識    王玲秀(77)
 試論響堂山佛教的歴史分期       朱建路(86)
 唐代洛陽安国寺略考          孫章峰(97)
 石経山金仙公主塔再研究          魏来(106)
 唐宋時期三佛、四佛造像分析      李静傑(125)
 巴蜀石窟唐宋如意輪観音造像研究
    -巴蜀密教美術研究之三  
                                       鄧新航(185)

科技與保護

 從水化学角度対竜門石窟凝結水再認識 
                                   王凱 方雲(211)
 洛陽偃師石橋造像龕現状調査與保護   
                               趙淑梅 趙軍軍(218)
 北冶石窟摩崖佛像病害調査及保護対策初探      
                                 衛婉英 劉軼(230)

征稿啓事                   (241)


━━━━━━━━━━━━━━━━━━━━━━━━━━━━━━━━━━━━━━━━━━━━━━━━━━
【2022年3月21日】 【20220325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41.jpg 

 
書籍番号 80941
書  名 余杭風凰山漢六朝墓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210頁 カラー図版160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8159
編著者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0年9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3,760円(税込)

 【目録】
 
第一章 概况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歴史沿革
   一 地理環境
   二 歴史沿革
  第二節 発現與発掘情况
  第三節 報告整理與編写
第二章 両漢墓葬
  第一節 墓葬分述
   一 土坑墓
   二 磚椁墓
   三 磚室墓
  第二節 墓葬形制與典型器物分析
   一 墓葬形制分析
    (一)土坑墓
    (二)磚椁墓
    (三)磚室墓
   二 典型器物分析
    (一)陶器
    (二)銅器
    (三)鉄器
    (四)其他
  第三節 墓葬分組、分期與年代
   一 墓葬分組
   二 分期與年代
第三章 六朝時期墓葬
  第一節 墓葬分述
  第二節 墓葬年代
第四章 結語
附録 隋、唐、明墓
  一 墓葬分述
  二 墓葬年代
附 表
  附表一 土坑墓墓葬登記表
  附表二 磚椁、磚室墓墓葬登記表
後 記
英文提要


━━━━━━━━━━━━━━━━━━━━━━━━━━━━━━━━━━━━━━━━━━━━━━━━━━
【2022年3月21日】 【20220329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42.jpg

 
書籍番号 80942
書  名 黎城楷侯墓地(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225頁 カラー図版206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83-5 
編著者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長治市文物旅游局、黎城県文博館編著
出版年 2022年1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30,690円(税込)

 【内容提要】

2005年,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黎城県西関村田地中周代墓葬
発現被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派考古工作者進行調査和考古発掘。経過為期一年的考古工作,
西関墓地共発現了92座墓葬,実際発掘了其中的10座。
墓葬均為南北向排列,車輌拆解随葬在墓葬中,未発現単独
埋蔵的車馬坑。10座墓葬中有大型墓葬2座,均被盗,出土
重要随葬品較少。墓葬形制均為帯墓道的“甲”字形大墓。
MI随葬車輌及殉人,残留器物僅為車馬銅飾、銅兵器和少部分
玉石器等。M10墓道中有大量殉牲,多達57具。尽管墓葬被盗,
但是残留的玉器非常精美。M2、M3、M7、M8、M9為中型墓葬,
其中M2和M3被盗,其余保存較好。
其中最重要的為M7和M8,2座墓中均出土有銘文且組合完整的
青銅器,從青銅器的銘文推断出黎城西関墓地是周代楷侯墓地。
M4、M5、M6為小型墓葬,未被盗掘。10座墓葬的時代跨度不大,
均為春秋早期。M1和M10,墓葬規模較大,是該墓地中的最高
等級貴族的墓葬,根拠墓地中其他墓葬出土青銅器判断此2墓
応該是楷侯墓葬。楷侯就是史書記載的黎侯,在周代是姫姓
諸侯。黎侯在周代分封在晋東南地区,雑居戎狄之間,掲示了
周代特殊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因此這批資料是研究周代歴史,
特別是春秋早期歴史的重要資料。墓地中有很多與商遺民文化
有関系的現象,如楷侯宰的墓葬有腰坑,部分墓葬出土商式鬲
和有商代風格的玉器等,顕示了商遺民文化経過幾百年後在
太行山西麓仍有很強的影響力。 
 本報告附録対出土青銅器的材貭工芸進行了科技研究,発現
了黎城西関青銅器主要是鉛錫青銅鋳造的,青銅容器鋳造時
[執/土]片使用復雑,青銅器鋳造技術較成熟;対出土人骨的
鑑定,確定了相関墓主人的性別和年齢,発現了該人群接近古
中原類型,同時,在病理現象方面分析了一些疾病與造成疾病
在飲食方面的原因,対動物骨骼的鑑定,確定了祭祀動物的
種属,為周代祭祀用牲提供了科学的標本資料。

 【目 録】
 
第一章 緒論
  一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古地理環境
   (四)気候条件
  二 歴史文化背景
   (一)地理沿革
   (二)古文化遺存
  三 発現與発掘概况
   (一)発現
   (二)発掘
第二章 墓葬分述
  一 MI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及殉人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二 M2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三 M3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四 M4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及殉牲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五 M5
   (一)墓葬形制
   (二)葬具葬式
   (三)随葬器物
  六 M6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及殉牲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七 M7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及殉牲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八 M8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車及殉牲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九 M9
   (一)墓葬形制
   (二)葬具葬式
   (三)随葬器物
  一〇 M10
   (一)墓葬形制
   (二)殉牲
   (三)葬具葬式
   (四)随葬器物
第三章 結語
  一 墓葬時代
  二 墓地文化性貭、国族及墓地主人身分
附 表 黎城西関墓地墓葬登記表
附 録
附録一 黎城西関墓地出土青銅器材貭工芸的初歩分析
附録二 黎城西関墓地出土人骨的鑑定與研究
附録三 黎城西関墓地出土動物骨骼鑑定報告
後 記


━━━━━━━━━━━━━━━━━━━━━━━━━━━━━━━━━━━━━━━━━━━━━━━━━━
【2022年3月14日】 【20220325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31.jpg

 
書籍番号 80931
書  名 武昌隋唐墓(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484頁 カラー図版399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732-0211-6
編著者 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28,710円(税込)

《詳細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31/80931.pdf  

【内容提要】
 
 20世紀50年代,湖北武昌地区発掘了一批隋唐時期墓葬。
這批墓葬迄今為止仍旧是整個中国南方地区最集中、内涵最
豊富的隋唐墓葬発現,具有很高的学術価値。
 本書是其中116座墓葬的考古報告。116座武昌隋唐墓分布
在武昌旧城東郊崗地,今為武漢市区。
 本書主体部分根拠出土地点将墓葬分為9組,以単個墓葬
為基本単位,介紹了墓葬形制、随葬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在此基礎上,本書将武昌隋唐墓以安史之乱為界分為早、晩
両期,毎期又分為早、晩両段。武昌隋唐墓的出現是当時
南北墓葬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與南朝隋唐之際長江中游
地区的格局変動有較大関聯。

 【目録】


第一章 緒言
    一、武昌的地理概况與歴史沿革
    二、武昌隋唐墓的分布
    三、武昌隋唐墓的発掘與整理
    四、関于本報告的幾点説明
第二章 墓葬綜述
    一、年代概况
    二、墓葬形制
    三、葬式與葬具
    四、随葬品
第三章 通湘門、蓮溪寺諸墓
第四章 鉢盂山諸墓
第五章 瓦屋壟、馬房山、四眼井諸墓
第六章 桂子山、土公山、広埠屯諸墓
第七章 大東門諸墓
第八章 何家壟、小亀山、姚家嶺諸墓
第九章 万家湾、水果湖、周家大湾諸墓
第十章 大何家湾、傅家湾諸墓
第十一章 水利学院、天子崗諸墓
第十二章 武昌隋唐墓的分期與断代
     一、早期(隋至安史之乱)墓葬的分期與断代
     二、晩期(安史之乱至唐末)墓葬的分期與断代
第十三章 結語
     一、武昌隋唐墓的演変
     二、武昌隋唐墓的特殊性
     三、武昌隋唐墓墓主身分
     四、武昌隋唐墓出現的歴史背景
附表 武昌隋唐墓信息表
附録 武昌隋唐墓出土文字材料考釈
    一、通湘門何家山M52出土買地券
    二、桂子山M164出土貞元廿年馮氏墓志
ABSTRACT
後記


━━━━━━━━━━━━━━━━━━━━━━━━━━━━━━━━━━━━━━━━━━━━━━━━━━
【2022年3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00.jpg

 
書籍番号 80900
書  名 麗水保定窯址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5 本文132頁 カラー図3版1頁 
ISBN/ISSN 978-7-501072422
編著者 復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館学系、麗水市蓮都区文化和広電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0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3,234円(税込)

 【内容簡介】
 
 麗水保定窯址隶属于麗水市蓮都区碧湖鎮保定村,為重点文物
保護単位通済堰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立朝,竜泉窯于甌江上游
興起,并得益于歴代水路疏浚活動得以大量外售。保定村依凭着
水陸枢紐的区位優勢,在竜泉瓷窯業的影響輻射之下亦于此間始
建地方性窯場。2003年,保定窯址被公布為麗水市文物保護単位。
為進一歩探索及再現保定窯于歴史時期的立体生産図像,
2020年7至8月,復旦大学文物與博物館学系與麗水市蓮都区文物
保護管理所組成聯合調査組,対保定村附近已発現并保留的12処
窯址進行了全面復査。本書共分五章,対採集標本的器物類型学
分析與年代推測、器物紋様等分別進行論述,為窯業技術的伝播
路線及互動研究積累了比対素材。

 【目録】
第一章 窯址概况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歴史沿革
 第二節 歴次考古調査、発掘與文物工作情况
 第三節 本次調査工作概况與窯業分布形態
第二章 採集遺物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分述
第三章 器物類型学分析與年代推測
 第一節 器物類型学分析
 第二節 窯址生産年代推測
第四章 器物紋様
 第一節 主体紋様
 第二節 輔助紋様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保定窯的始焼及早期窯業転移情况
 第二節 保定窯的衰落與文献中的"処窯
 第三節 保定窯装焼工芸的演変軌迹
 第四節 保定窯與周辺地区的窯業互動
 第五節 保定窯的内外銷情况
 第六節 窯址価値評估及保護規劃意見
後記
図版


━━━━━━━━━━━━━━━━━━━━━━━━━━━━━━━━━━━━━━━━━━━━━━━━━━
【2022年3月1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09.jpg 

 
書籍番号 80909
書  名 帯村[艸/内]国墓地―2005、2006年度発掘報告(全2冊)
シリー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報告 第89号)
データ A4 本文517頁 カラー図版26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2560
編著者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 韓城市文物旅游局編著  
出版年 2020年12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34,10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09/80909.pdf
 
【内容簡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対陝西韓城梁帯村[艸/内]国貴族墓地
進行了考古発掘,這是一片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艸/内]国
貴族的墓地,
其中埋葬有数位[艸/内]国国君和夫人。近三十年来,陝西
考古研究院遇上如此高等極,并且未被盗掘和破壊的墓葬,
不用説成果斐然。該処遺址的発掘,被評為2005年十大考古
発現之一。
境内考古発現衆多。早有禹門口距今約5万年的旧石器時代
洞穴遺址,是陝西地区旧石器時代晩期的重要遺址,発現和
出土文物1200余件,還有動植物遺骸等。20世紀80年代文物
普査統計韓城有新石器時代遺址31処,重要的遺址有南西庄、
史家村等仰韶文化遺址和新村、留芳等竜山文化遺址,面積
均達数十万平方米。上述遺址的文化内涵豊富多様,包括有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和廟底溝二期
文化、客省庄二期又化等。購前説明

【上册目録】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歴史沿革及考古発現簡况
  第三節 墓地的発現與発掘
第二章 十九号墓(2005SHLM19)
  第一節 墓葬概述
  第二節 随葬器物
    一 銅器
     二 玉與瑪瑙珠
    三 石器
    四 陶器
    五 象牙、骨、蚌器
    六 漆木器
第三章 二十六号墓(2005SHLM26)
  第一節 墓葬概述
   一 墓葬位置及層位関系
   二 墓葬形制
   三 葬具與葬式
   四 随葬器物的位置
第二節 随葬器物
    一 銅器
       二 玉與瑪瑙珠
     三 石器 
        四  料器與陶器
     五 象牙、骨、蚌器
第四章 二十七号墓(2005SHLM27)
  第一節 墓葬概述
     一 墓葬位置及層位関系
     二 HI
     三 墓葬形制
     四 葬具與葬式
     五 随葬器物的位置
  第二節 随葬器物
   一 銅器
   二 鉄器
   三 金器
   四 玉及瑪瑙器
   五 石器
   六 陶器
   七 骨、蚌器
   八 漆木器
第五章 一号車馬坑(2005SHLK1)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馬車
  第三節 牲馬和牲狗
  第四節 車器和狗器
   一 車器
   二 狗器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出土器物概述
   一 銅器
     二 金器
   三 玉器
   四 鉄器
   五 其他
  第二節 墓葬年代
  第三節 墓主身分分析
  第四節 相関[艸/内]器的討論
  第五節 出土金器及相関問題
  第六節 出土玉器及相関問題
   一 玉器制作年代  
   二 礼玉及玉組佩
   三 喪葬用玉
  第七節 随葬制度
  第八節 [艸/内]国地望
【下册目録】
附表
附表一 M19出土器物登記表
附表二 M19飾棺串飾一覧表
附表三 M26出土器物登記表
附表四 M26飾棺串飾一覧表
附表五 M27出土器物登記表
附表六 M27飾棺串飾一覧表
附表七 M19、M26、M27、KI出土器物総数統計表
附表八 M19飾棺串飾匯総表
附表九 M26飾棺串飾匯総表
附表一〇 M27飾棺串飾匯総表
附表一一 M19出土玉器特征及材貭定名総表
附表一二 M26出土玉器特征及材貭定名総表
附表一三 M27出土玉器特征及材貭定名総表
附録
附録一 梁帯村両周墓地出土青銅器的初歩検測分析
附録二 梁帯村M27出土鉄器的制作技術研究
附録三 梁帯村墓地出土玻璃料珠的分析與制作工芸探討
編後記
英文提要


━━━━━━━━━━━━━━━━━━━━━━━━━━━━━━━━━━━━━━━━━━━━━━━━━━
【2022年3月1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10.jpg

 
書籍番号 80910
書  名 長子西南呈西周墓地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500頁 カラー図版276頁(精装)
ISBN/ISSN 978-7-5732-0151-5
編 著 者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長子県文物旅游発展中心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24,6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西南呈村是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県西南的一個村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秋開始到2016年夏対這里発現的
西周墓地進行了三次発掘,発掘了一批西周墓葬和馬坑。
 本書対此次発掘的西周遺迹進行報道,対于探索晋西南
西周時期方国演変,尤其是古黎国提供了新的佐證。

 【目録】

第一章 墓地発掘概况與相関歴史信息 
  第一節 西南呈西周墓地及周辺商周遺存概况 
  第二節 発掘経過 
  第三節 地理環境 
  第四節 歴史沿革 
第二章 墓葬 
  第一節 大型墓 
  第二節 中型墓 
  第三節 小型墓 
  第四節 馬坑 
附録 西南呈西周墓地墓葬登記表 
後記
英文提要


━━━━━━━━━━━━━━━━━━━━━━━━━━━━━━━━━━━━━━━━━━━━━━━━━━
【2022年3月6日】 【近日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91.jpg

 
書籍番号 80891
書  名 中国文物地図集 広西壮族自治区分册(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1161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576
編著者 国家文物局編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3,120円(税込)

《中国文物地図集》力図運用地図形式,対歴次文物調査所獲
大量資料進行科学概括,綜合反映中国文物工作中已有的学術
成果和新的重大発現,全面記録中国境内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
文物的状况,以充分発揮它們的作用。本書共收録不可移動的
文物6714処,有子目1129条,共7843条,其中古遺址1366処
(含子目83条),古墓葬1028処(含子目160条),古建築2147処
(含子目254条),石刻、造像(包括岩画、壁書等)1138処
(含子目342条),近、現代重要史迹1199処(含子目247条),
近現代代表性建築339処(含子目41条),其他文物点626処
(含子目2条)。本書資料豊富凖確,全面反映了広西的文物
単位分布現状,具有高度的資料価値和学術価値。


━━━━━━━━━━━━━━━━━━━━━━━━━━━━━━━━━━━━━━━━━━━━━━━━━━
【2022年3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903.jpg 

 
書籍番号 80903
書  名 天下竜泉:竜泉青瓷与全球化国際学術研討会論文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647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514
編著者 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麗水市人民政府編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7,82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903/80903.pdf

【内容簡介】

 本論文集対加深竜泉青瓷理論和技芸的理解,掲示竜泉青瓷更多的文化和
時代意義,更為全面系統認知、了解竜泉青瓷的発展有重要促進作用,
更利於竜泉窯研究的水平 提升和国際化拓展。

 【目録】

代序 鄭建華 回首七十年―新中国的竜泉窯考古工作
001 王光尭  沈瓊華 天下竜泉―竜泉青瓷與全球化
008 李民挙  13世紀至14世紀竜泉青瓷的全球化
014 呉春明  從沈船考古看海洋全球化在環中国海的興起
040 秦大樹  從海外出土元代瓷器看竜泉窯外銷的地位及相関問題討論
071 陳克倫  関於早期竜泉窯青瓷的探索與研究
078 沈瓊華  試論宋代竜泉窯和官府的関系
085 周麗麗  試論浙江竜泉東区元代瓷器標本上的几種特殊紋様
       ―兼述部分元代瓷器的装飾
098 袁泉  新安沈船出水青瓷花器考
123 陸明華  明代竜泉官窯問題的思考
134 蔡小輝  明代早期海禁政策下的竜泉窯生産形態分析
147 劉浄賢  明晩期至清早期竜泉青瓷探索
174 沈子珍  応慧 民国時期竜泉瓷業組織形式研究
181 胡云法  試論竜泉青瓷在南宋宮廷用瓷中的歴史地位
191 呂成竜  瓶?浄瓶?“吉”字瓶?単口軍持?
      ―対元代竜泉窯一種青瓷定名的思考
198 江嶼  浙江省博物館蔵元竜泉窯青瓷胡人塑像
207 杜昊  杭州朝暉路元代窖蔵出土竜泉青瓷鳳尾尊及相関問題探析
222 沈嶽明  竜泉窯遺址的考古與收獲
233 謝西営  竜泉窯石隆片区窯址群考古調査的主要收獲與認識
241 馮小琦 從古窯址調査看竜泉窯的影響
272 周光貴  裘暁翔 段鴻鴬 浙江竜泉東区張村窯址黒胎青瓷考察紀略
278 裘暁翔  徐華烽 呉明俊 民国時期陳万里的浙江窯址調査活動研究
285 呉聞達 秦大樹  元大都出土的竜泉窯瓷器及相関問題
294 王睿  揚州城遺址出土竜泉窯瓷器
299 羅鵬  寧波考古発現的部分竜泉青瓷初探
318 徐波  從考古材料看竜泉青瓷在山東地区的分布和流通
327 張志清  樊村[シ經-糸]遺址出土的竜泉青瓷
331 呉震霖  王冠宇 香港九竜聖山遺址発現的宋元時期竜泉窯青瓷
348 Craig Barclay Celadon Ware and Durham University's Oriental 
         Museum
353 Preeta Nayar Celadon:A Cultural Bond in Indo-Chinese
  Maritime Relationship??Evidencesfrom Ancient Malabar Coast,
          India365 Yves Porter Martabani:Import and Reception of
          Chinese Celadon
  ware in the Islamic Courts, 14th-17thc.
385 徳留大輔  関於日本江戸時代江戸地区出土的竜泉青瓷
       ―徳川将軍家與大名前田家為例
392 方炳善  韓国楊州水鍾寺浮屠塔出土竜泉窯青瓷的特征與編年
401 胡朝輝  從定制到倣制―試論明初竜泉青瓷在中東地区的外銷及其影響
408 冀洛源  記三処印度出土竜泉青瓷的遺址
415 申浚  韓国発現竜泉窯瓷器初探
423 唐内希普  霍尓木茲島所見中国瓷器及該島在中伊貿易中的作用
430 項坤鵬  東南亜発現竜泉青瓷的考古学観察
443 張然  西印度洋地区発現的竜泉窯青瓷
               ―竜泉窯青瓷在西印度洋繁栄原因管窺
457 銭江  南海渤泥国與竜泉青瓷
463 [羽/隹]毅 張然  古代中国與伊朗南部地区陶瓷貿易管窺
          ―以安徳魯・喬治・威廉姆森的調査為中心
472 Chapurukha M. Kusimba 周牧宸 王敏 中国工業復合体系下的竜泉瓷器
482 周牧宸  曼達與其古代貿易火伴
489 董健麗  清宮旧蔵倣竜泉窯青釉瓷的歴史地位及與竜泉青瓷的比較研究
499 高暁然  清宮倣竜泉釉瓷器的生産和使用
506 江小民  御窯厰遺址出土明代瓷器上的宋元文化因素浅析
518 李衛東  明代景徳鎮倣竜泉釉瓷器研究??以故宮博物院蔵品為中心
532 羊沢林  福建古代倣竜泉青瓷窯業生産概述
540 奈傑尓・武徳 克里斯・多赫蒂
                     13~15世紀伊斯蘭地区対竜泉青瓷的倣制
556 森達也  中国青瓷対日本陶瓷的影響
563 方[女亭][女亭] 江建新  浅談景徳鎮出土明代倣竜泉窯瓷器
570 故宮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竜泉青瓷博物館 
        宋元明時期竜泉窯青瓷胎釉成分和焼成温度的測定研究
580 故宮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竜泉青瓷博物館 
                                        竜泉大窯青瓷釉色特徴
587 故宮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竜泉青瓷博物館 
        宋代竜泉叶塢底窯冰裂紋釉的形態観察及形成分析
592 故宮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竜泉青瓷博物館 
        竜泉青瓷胎釉成分特徴研究
599 故宮博物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竜泉青瓷博物館 
        竜泉大窯叶烏邸窯址青釉的顕微分析
607 黄純艶  宋元海洋知識中的“海”與“洋”
620 頓賀  広東與海上絲綢之路
629 何国衛 “海上絲綢之路”―“南海I号”―竜泉青瓷
640 蔡薇 席竜飛 呉軼鋼  海絲路航線的宋代海舶排水量與尺度探究
646 尚剛  現状與前路―略説当代工芸美術設計


━━━━━━━━━━━━━━━━━━━━━━━━━━━━━━━━━━━━━━━━━━━━━━━━━━
【2022年1月3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45.jpg

 
書籍番号 80845
書  名 青州竜興寺遺址窖蔵佛教造像 圓雕佛像卷一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5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09-5
編 著 者 青州市博物館編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3,560円(税込)

《原文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845/80845.pdf

凡 例
本書主体内容分圓雕佛像卷、圓雕菩薩像卷、背屏式造像卷、其他卷四部分,
毎部分以造像修復和三維信息採集先後分册。其中,佛像卷四册、菩薩像卷
両册、背屏式造像卷両册、其他卷一册、書後附出土造像総目、佛像発髻
様式`総表、佛像服飾匯総表、菩薩像配飾匯表、造像上出現的楽器匯総表、
研究成果匯総表、貼金彩絵検測報告一、書中所收造像編号為整理入蔵後的
編号。毎册造像排序以造像編号先後為凖。四、造像線図以三維掃描生成的
正射影像図為底図絵制,排列以“右側一正面一左側一背面"為序五、造像
題記以簡体字録文,均在図版中附拓片,方便対昭
─────────────────────────────────
目 録
─────────────────────────────────
前言/001
概况/002
 一、地理環境 ………………………………………………………………002
 二、歴史沿革 ………………………………………………………………002
 三、窖蔵発掘 ………………………………………………………………009
 四、出土遺物 ………………………………………………………………014
 五、需要説明的両個問題 …………………………………………………019
圓雕佛像 卷一
 L0189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32 LO190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38
 L0191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44 L019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50
 LO19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62 L0194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38
 L0195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68 LO196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76
 L0197彩絵圓雕佛立像  ……082 L0199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088
 L0200彩絵圓雕佛立像  ……094 L020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00
 L020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06 L0204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12
 L0205彩絵圓雕佛坐像  ……118 L0206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24
 L0208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30 L0210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38
 L0211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44 L021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50
 L021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56 L0214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62
 L0215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68 L0216彩絵圓雕佛立像  ………174
 L0217彩絵圓雕佛倚坐像 ……180 L0218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86
 L0219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92 L0220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198
 L022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04 L022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12
 L0225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20 L0226彩絵圓雕佛立像  ………226
 L0227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34 L0229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40
 L0230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46 L023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52
 L023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58 L0234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66
 L0235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72 L0236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78
 L0237彩絵圓雕佛立像  ……284 L0238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90
 L0239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296 L0240彩絵圓雕佛立像  ………302
 L0241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308 L0242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314
 L0243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320 L0244彩絵圓雕佛立像  ………326
 L0251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332 L0267貼金彩絵圓雕佛立像………338


━━━━━━━━━━━━━━━━━━━━━━━━━━━━━━━━━━━━━━━━━━━━━━━━━━
【2022年1月3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44.jpg 

 
書籍番号 80844
書  名 絲綢之路考古 第5輯
シリーズ (絲綢之路考古) 
データ A4 256頁
ISBN/ISSN 978-7-03-071086-4
編著者 羅豊主編 中国考古学会絲綢之路専業委員会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出版年 2021年12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0,12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844/80844.pdf

 【内容簡介】

本書是由中国考古学会絲綢之路考古専業委員会、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西北大学文化遺産学院聯合出版的系列輯刊,計劃毎年出版1~2輯。
以介紹絲綢之路考古、歴史、文化研究的学術論文,以及相関的学術
著作書評為主要内容。本輯收録論文15篇,書評與綜述3篇。

            【目 録】
阿富汗法羅尓丘地出土公元前三千紀末銀器上可見的両河流域蘇美尓
芸術東漸…………………………………………………………覃春雷(1)
[馬善]馬文化研究………………………………………………李水城(14)
中国西北早期馬匹騎乘的証拠
  ……李悦馬健等著 呉[ネ韋] 李悦 劉欣恬 王倩[雨/文]訳(27)
近年来新疆克里雅河流域下游採集陶器的研究
   ……………………林鈴梅 李肖 買提[上/ト]斯木・吐米尓(36)
再論交河溝西、溝北墓地―兼談吐魯番地区戦国至西漢墓葬 
                                            ……劉翔 陳洋(58)
連璧以通天―從館蔵織錦袖子残件看漢晋時期流行的連璧錦 
                                            ……………徐錚(74)
史君石堂W1図像再釈 …………………………………………呉贇培(83)
粟特裔漢地居民的身分與認同―以墓志為中心 ……………秦若晨(90)
唐代拠史徳文化略考 ……………………………………………段晴(106)
從中亜到漠北
  ―蒙古国巴彦諾尓墓出土金幣中的西突厥文化意涵
                     …………………徐弛 茆安然(115)
中国南方広東発現的五世紀薩珊銀幣………………〔英〕克力勃
         (JoeCribb)撰 李媛 蘇比努尓 王露翌訳(127)
古代突厥人的酒 …………〔徳〕茨黙(PeterZieme)撰 王丁訳(145)
于[門<眞]的黒貂皮:国図蔵BH2-28阿拉伯語手稿解読 
                    ………………銭艾琳(153)
喀剌巴剌[ロ葛]孫碑文漢文版的新校訂與訳注
   ………………〔日〕森安孝夫 吉田豊著 喬玉蕊 白玉冬訳(160)
9世紀中期到10世紀晩期后吐蕃時代的古蔵文佛典
   ……………………………〔日〕武内紹人撰 沈[王深-シ]訳(212)
  
           【書評與綜述】
中国境内薩珊銀幣用途研究述要 ……………王[艸/長共][艸/全](220)
《胡漢中国與外来文明(宗教卷)》読後 ………張小貴 曽翊健(235)
評《臣服者與征服者:畏兀儿人在蒙古帝国》
   …………………………〔日〕松井太著 楊富学 王朝陽訳(241)




━━━━━━━━━━━━━━━━━━━━━━━━━━━━━━━━━━━━━━━━━━━━━━━━━━
【2022年1月3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43.jpg

 
書籍番号 80843
書  名 東方考古 第18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76頁カラー図版8頁
ISBN/ISSN 978-7-03-071102-1
編 著 者 山東大学《東方考古》編輯部
出 版 年 2021年12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0,89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843/80843.pdf  

【内容簡介】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学文化遺産研究院、歴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東
大学博物館聯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続出版。本叢書内容以中国
東方地区、東亜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為重点,広汎吸收国内外
学者的Zuixin研究成果,体現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
第18集收録了20篇研究論文、5篇調査報告,内容渉及史前到歴史時期的
聚落與社会考古、農業與手工業考古、科技與美術考古等内容。

 【目録】

墓葬頭向反映的文化伝承―海岱地区史前埋葬習俗之一  …欒豊実(1)
前工業化的市場和市場行為:考古学視角 ………………………………
            Gary M. Feinman Christopher P. Garraty著
                                田鍾霊 張[景頁]馨訳 方 輝校(9)
喇家遺址的考古発現與研究
 ―関于遺存部分及農業生産方式的初歩分析…………………戴 楽(38)
泗水変遷與春秋晩期、戦国時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趨勢
 ―兼論泗上十二諸侯之宋、薛、[丕β]的滅亡……… [赤β]導華(45)
探尋湮没已久的周代姚国 ………………………………………黄錦前(61)
春秋戦国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王安[王其](68)
試論戦国時期的楚墓人殉  ………………………………………印 群(80)
遼東半島花紋磚墓考古学研究   ………………………張翠敏 範 磊(90)
漢皎光鏡銘文釈考 ………………………………………………馬良民(106)
西漢蟠[虫離-隹]紋清貭鏡銘之考釈
 ―兼談昭明鏡的流行背景及時間  …………………張 [日均-土](116)
一幅西漢伏羲女[女咼]図像 ……………………………………田建文(123)
夙沙国在昌陽考 …………………………………………………辛嶽洲(133)
浙江海寧市(古塩官県)的塩業史料及相関遺存 ……………周建初(139)
前史時期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陶器制作技術    
   ………………………………三阪一徳 欒豊実 王 強 宮本一夫(160)
熔合吉金:論陝西出土五件青銅器的鋳接 ……………………蘇栄誉(188)
大英博物館館蔵侯馬青銅器:技術研究 
      …………………王全玉 陳 誼 蘇栄誉著 武笑迎訳 王全玉校(208)
中国古代青銅器失蝋法鋳造之辯論 
       ……………………徐得娜著 [門<敢]穎浩 林盈君 馬清林訳(224)
済南張馬屯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宋艶波 李 銘 郭俊峰 何 利 王 芬 [革斤]桂雲(246)
中国北方地区更新世晩期到全新世早期動物生業研究綜述 
                                          ………高 瑶 王 華(263)
2013 年竜口帰城遺址調査、勘探簡報 ………孫兆鋒 王子孟 周 麗(278)
山東竜口市薛家遺址発掘簡報  ………………楊 丁 趙斯田 王富強(291)
江蘇金壇薛埠井頭村土[土敦]墓群D7 発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306)
費県故城勘探報告  ……………………………………劉志標 徐西存(324)
済南章丘区竜山鎮黒陶作坊的人類学調査 ……………………陸青玉(345)
考古勘探中数字化技術的綜合運用
 ―以2016 年桓台県史家遺址考古勘探工作為例 
    ………………………………陳宗瑞 呂歴陽 唐仲明 趙星宇(359)


━━━━━━━━━━━━━━━━━━━━━━━━━━━━━━━━━━━━━━━━━━━━━━━━━━
【2022年1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95.jpg

 
書籍番号 80795
書  名 [勞/水-力]陽魯庄墓地
シリー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報告 甲種第62号)
データ A4 本文484頁 カラー図版98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096-8
編著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勞/水-力]陽市文物保護中心編著
出版年 2021年9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95/80795.pdf

【内容簡介】

  魯庄墓地位于河南省[勞/水-力]陽市賈峪鎮祖始廟行政村魯庄
自然村,坐落在一道東西向的土崗上,本書是[勞/水-力]陽魯庄墓地的
考古発掘報告,発表的遺存包含漢魏、西晋、唐、宋金、清等各時期
墓葬和窯址共102処。

【目録】

上編 田野考古報告編
 第一章 概述(3)
  第一節 墓地位置與地理環境(3)
  第二節 歴史沿革(3)
  第三節 工作経過(8)
  第四節 報告体例(11)
  第五節 地層堆積(11)
 第二章 漢魏遺存(12)
 第三章 西晋墓葬(26)
 第四章 唐代墓葬(146)
 第五章 宋金墓葬(154)
 第六章 清代墓葬(220)
 第七章 結語(236)
  第一節 関于漢魏時期遺存的認識(236)
   一、陶窯(236)
   二、墓葬(237)
  第二節 関于西晋墓葬的認識(237)
   一、墓葬形制(237)
   二、随葬品特征與形制分析(238)
   三、年代分析(243)
   四、随葬品文化因素的形成與其背景(250)
   五、一些特殊的随葬品(251)
   六、墓葬的空間秩序與家族関系(252)
   七、墓主蠡測(257)
  第三節 関于唐代墓葬的認識(258)
  第四節 関于宋金時期墓葬的認識(259)
   一、墓葬形制(259)
   二、墓葬年代(259)
   三、葬俗(260)
   四、墓地布局(264)
  第五節 関于清代遺存的認識(265)
   一、墓地選址(266)
   二、鎮墓磚與鎮墓瓦(266)
 附表(272)
下編 科技考古報告編
 第一章 [勞/水-力]陽魯庄墓地西晋至清代人骨研究(309)
  一、性別、年齢的鑑定與分析(309)
  二、顱骨的形態特征和種族類型的研究(311)
  三、身高的推算(319)
  四、病理調査(320)
  五、結論(327)
 第二章 [勞/水-力]陽魯庄墓地2016年度発掘西晋、
         宋金墓葬出土動物遺存鑑定報告(329)
  一、背景和方法(329)
  二、鑑定結果(330)
  三、結論(335)
  附:魯庄墓地出土獣骨測年報告(360)
 第三章 魯庄墓地出土鉄貭文物分析検測報告(368)
  一、儀器及分析検測方法(368)
  二、文物保存状况(369)
  三、分析検測結果(377)
  四、結論(406)
 第四章 魯庄墓地出土銅鏡的科学分析與研究(407)
  一、様品基本情况(408)
  二、実験儀器與方法(409)
  三、結果與討論(409)
  四、結論(425)
 第五章 [勞/水-力]陽魯庄墓地出土其他金属器検測分析(426)
  一、様品基本信息(426)
  二、儀器及条件(431)
  三、M101出土金属釵検測結果(448)
  四、結論(454)
  五、M101出土銀釵的保護與修復(454)
 第六章 魯庄墓地M81出土石磨表面澱粉粒分析(457)
  一、材料與方法(457)
  二、結果(458)
  三、結論(459)


━━━━━━━━━━━━━━━━━━━━━━━━━━━━━━━━━━━━━━━━━━━━━━━━━━
【2022年1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00.jpg 

 
書籍番号 80800
書  名 魚山遺址出土石器綜合研究
シリーズ (寧波文物考古研究叢書 甲種第1号)
データ B5 本文316頁 カラー図版236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3654-6 
編 著 者 黄建秋、雷少、王結華著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3,31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800/80800.pdf

 【内容簡介】

 本書為魚山遺址及其附近的烏亀山遺址出土石器的綜合研究成果。
全書共分八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紹遺址概况及石器研究方法;
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対斧與鉞、[金奔]、刀、破土器與犁、磨石與砺石,
以及戈、鎌、鏃、[金票]、飾品、錘等進行観察分析;第八章主要探討
這些石器的制作工芸與産地、石器組合與功能、石器用材的階段性変化
以及石器與社会等相関問題。

 【目録】
総序(i)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遺址概况(1)
  一、発掘経過(2) 二、主要收獲(3) 三、初歩認識(15)
 第二節 研究方法(16)
  一、研究歩驟(17) 二、文化信息(18) 三、物貭信息(21)
第二章 石斧、石鉞(23)
 第一節 観察方法(23)
  一、細部名称(23) 二、観察要点(23)
 第二節 観察與分析(25)
  一、石斧観察與分析(25) 二、石鉞観察與分析(32)
 第三節 石斧和石鉞的特点(34)
  一、石斧的特点(34) 二、石鉞的特点(36)
第三章 石[金奔](37)
 第一節 観察方法(37)
  一、石[金奔]類型(37) 二、観察要点(38)
 第二節 観察與分析(39)
  一、脊背石[金奔]観察與分析(39)
  二、弧背石[金奔]観察與分析(49)
  三、段背石[金奔]観察與分析(70)
  四、缺刃石[金奔]観察與分析(83)
  五、缺頂石[金奔]観察與分析(90)
  六、刃部石[金奔]観察與分析(98)
  七、石[金奔]坏観察與分析(104)
 第三節 石[金奔]的特点(112)
  一、脊背石[金奔]的特点(112) 
  二、弧背石[金奔]的特点(113)
  三、段背石[金奔]的特点(115) 
  四、残[金奔]的特点(117)
  五、石[金奔]坏的特点(117)  
  六、小結(118)
第四章 石刀(122)
 第一節 観察方法(122)
  一、細部名称(122)  二、観察要点(123)
 第二節 観察與分析(124)
  一、双孔石刀観察與分析(124) 
  二、双孔石刀左片観察與分析(130)
  三、双孔石刀右片観察與分析(141) 
  四、異形石刀観察與分析(150)
 第三節 石刀的特点(155)
  一、文化属性(155) 
  二、物貭属性(158)
第五章 破土器、石犁(159)
 第一節 破土器観察與分析(159)
  一、細部名称(159) 
  二、観察要点(159)
  三、破土器観察與分析(160) 
  四、破土器把観察與分析(163)
  五、破土器前角観察與分析(167) 
  六、破土器后角観察與分析(170)
  七、破土器中片観察與分析(176) 
  八、破土器的特点(189)
 第二節 石犁観察與分析(191)
  一、細部名称(191) 
  二、観察要点(191)
  三、穿孔石犁観察與分析(191) 
  四、石犁片観察與分析(197)
 第三節 石犁和破土器的特点(203)
  一、石犁分析(203) 二、石犁與破土器的関係(204)
第六章 磨石、砺石(205)
 第一節 観察方法(205)
  一、細部名称(205) 二、観察要点(206)
 第二節 砺石観察與分析(206)
  一、砥石観察與分析(206) 
  二、[厂<昔]石観察與分析(212)
 第三節 磨石観察與分析(215)
  一、単面磨石観察與分析(215) 
  二、多面磨石観察與分析(223)
  三、石磨棒観察與分析(229)
 第四節 磨石和砺石的特点(230)
  一、磨石的特点(230) 二、砺石的特点(232)
第七章 其他石器(233)
 第一節 石戈観察與分析(233)
  一、観察方法(233) 
  二、観察與分析(233)
  三、石戈的特点(234)
 第二節 石鎌観察與分析(234)
  一、観察方法(235) 
  二、観察與分析(236)
  三、石鎌的特点(247)
 第三節 石鏃、石[金票]観察與分析(247)
  一、観察方法(248) 
  二、石鏃観察與分析(248)
  三、石鏃的特点(253) 
  四、石[金票]観察與分析(254)
  五、石[金票]的特点(258)
 第四節 石飾品観察與分析(258)
  一、観察方法(258) 
  二、観察與分析(259)
  三、石飾品的特点(263)
 第五節 耘田器観察與分析(263)
  一、観察方法(263) 
  二、観察要点(264) 
  三、観察與分析(264)
  四、耘田器的特点(267)
 第六節 石錘観察與分析(267)
  一、観察方法(267) 
  二、観察與分析(268)
  三、石錘的特点(270)
 第七節 其他石器観察與分析(271)
第八章 結語(277)
  一、部分石器制作工芸及石器産地(277)
  二、石器組合及其功能(278)
  三、石器用材的階段性変化(283)
  四、石器與社会(283)
後記(287)
カラー図版一~二三六


 


━━━━━━━━━━━━━━━━━━━━━━━━━━━━━━━━━━━━━━━━━━━━━━━━━━
【2022年1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801.jpg

 
書籍番号 80801
書  名 磁州窯冶子窯址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08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70433-7
編著者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窯博物館、磁県文物保管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19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801/80801.pdf
 
【内容簡介】

 本書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窯博物館和磁県文物保管所于
2015年、2016年対冶子窯進行考古発掘的成果。本次発掘面積332平
方米,共発現窯炉2座,灰坑14個,溝1個,出土各種完整或可復原
瓷器近2000件,各類瓷片標本近6万片。発掘出土了数量衆多的宋代
白釉瓷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唐点彩装飾、宋棕黄釉刻印花装飾、
宋渋圈[才累]焼工芸,豊富了人們対冶子窯的認識,為研究磁州窯
提供了珍貴的実物資料。

 【目録】

概述 /001
第一章 冶子窯址的考古調査與発現 /009
 第一節 冶子窯址的地理位置和砿産資源 /010
 第二節 冶子窯址相関調査研究 /011
第二章 冶子窯址発掘與地層介紹 /015
 第一節 窯址現状和発掘情况 /016
 第二節 窯址探方分布及典型地層介紹 /017
第三章 冶子窯址発掘主要遺迹 /021
 第一節 窯炉遺迹 /022
 第二節 灰坑、溝 /027
第四章 冶子窯址出土器物/033
 第一節 唐、五代地層出土器物 /034
 第二節 宋代地層出土器物 /063
 第三節 金代地層出土器物 /128
 第四節 元代地層出土器物 /138
 第五節 窯具和工具 /142
第五章 冶子窯地層分期 /175
 第一節 地層分期 /176
 第二節 各時代瓷器特征 /177
 第三節 各時代窯具特点 /184
第六章 冶子窯考古発掘新收獲 /188
第七章 冶子窯考古発掘意義/196
編後記 /200


━━━━━━━━━━━━━━━━━━━━━━━━━━━━━━━━━━━━━━━━━━━━━━━━━━
【2022年1月1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90.jpg

 
書籍番号 80790
書  名 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学研究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60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7543-9
編 著 者 劉毅著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90/80790.pdf

 【内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從考古学的角度対明代藩王陵墓展開的研究専著。
明朝実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儲君外的皇帝諸子年長后依制封親
王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駐錫。由于子孫繁衍,支派衆多,
因而在各地遺留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員墓葬,其中親王陵墓的規模
最大,相応的歴史、文物価値也最高。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較特殊的
一類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属于常見的対象。這些明代藩王墓具
有比較高的考古学価値和文化遺産価値,在中国古代晩時段考古学
研究中還具有進行方法論嘗試和探索的標本意義,因而値得特
別関注。

 【目録】
序 劉慶柱(i)
緒論(1)
第一章 明代的藩王與藩王墓(16)
 第一節 明代皇子的分封制度(16)
 第二節 明代的王墓(28)
 第三節 地方志記載的明代王墓(49)
第二章 明代藩王陵墓考古資料的初歩整理與分析(99)
 第一節 明代両京地区太子、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02)
 第二節 陝西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23)
 第三節 山西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29)
 第四節 河南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35)
 第五節 山東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63)
 第六節 湖北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177)
 第七節 湖南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04)
 第八節 江西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11)
 第九節 四川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19)
 第十節 甘粛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24)
 第十一節 寧夏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31)
 第十二節 広西地区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調査和発掘(234)
第三章 明代藩王陵園制度研究(238)
 第一節 明代藩王陵墓的卜選規則與分布規律(238)
 第二節 明代藩王陵園結構分析(266)
 第三節 明代藩王陵園制度的特点(322)
第四章 明代藩王玄宮制度研究(358)
 第一節 明代各藩府不同的玄宮形態(358)
 第二節 明代藩王玄宮的考古類型学分析(417)
 第三節 明代藩王玄宮特点研究(454)
第五章 明代藩王的埋葬制度與随葬品研究(467)
 第一節 明代宗藩的[歹僉]服與葬式(467)
 第二節 明代宗藩的棺制(474)
 第三節 明代宗藩的礼制類葬儀用品(492)
 第四節 明代宗藩墓中的祭器與明器(503)
 第五節 明代宗藩墓中的民俗類葬儀用品(522)
 第六節 明代藩王的合葬、[示付]葬與從葬(531)
 第七節 明代藩王埋葬制度與随葬品的影響因素(545)
結語(557)
参考文献(569)
後記(587)


━━━━━━━━━━━━━━━━━━━━━━━━━━━━━━━━━━━━━━━━━━━━━━━━━━
【2022年1月1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87.jpg 

 
書籍番号 80787
書  名 敦煌佛爺廟湾―新店台墓群2015年度発掘報告(全3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2021年11月 A4 (精装)
ISBN/ISSN 978-7-5423-5215-6
編著者 甘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出版者 甘粛教育出版社
価 格 38,500円(税込)

《原文目次・図版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87/80787.pdf
 
【内容簡介】

佛爺廟湾墓群位于地接西域的絲路重鎮敦煌,墓群的西南部與
莫高窟相連,面積達100平方千米。這里分布着魏晋以来的
10000多座墓葬,從20世紀中叶開始,就有考古学家在不懈努力,
至今已経発掘了1000多座,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実物資料。
本書為2015年発掘的180座魏晋十六国、隋唐時期墓葬基礎材料
的報告,包括墓葬形制、器物分型定式、器物照片、墓主人信息
等。作者対墓葬形制専門進行了分類論述,対出土陶、銅、鉄、
漆、骨、石器進行了類型学研究,并在分型定式的基礎上対墓葬
進行了分期和年代探討。同時,作者用表格対所発掘墓葬的出土
文物進行了詳細的分類登記,并対部分有価値的文物和墓葬通過
高清照片作了深度呈現。

 【目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歴史沿革
  第三節 敦煌佛爺廟湾-新店台墓群概况
  第四節 工作背景
   一 工作縁起
   二 工作経過
  第五節 報告体例
   一 報告内容
   二 報告体例
   三 相関説明
第二章 墓葬綜述
  第一節 魏晋十六国時期
   一 墓葬結構
   二 葬具、葬式與葬俗
   三 随葬品及擺放位置
 ……
第三章 魏晋十六国時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品
第四章 墓葬分述
第五章 相関問題討論
附表
附録
後記


━━━━━━━━━━━━━━━━━━━━━━━━━━━━━━━━━━━━━━━━━━━━━━━━━━
【2022年1月17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96.jpg

 
書籍番号 80796
書  名 新疆考古(第1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24頁
ISBN/ISSN 978-7-03-069948-0
編 著 者 新疆維吾尓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出 版 年 2021年1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96/80796.pdf  

 【内容介紹】

《新疆考古》是新疆維吾尓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的
学術集刊,共收録考古調査発掘報告10篇,内容渉及新疆
地区奇台県石城子遺址、阜康市白楊河上游墓群、阜康市
四工河墓地、阜康市泉水溝墓地、阜康市黄山河水庫墓地、
伊犁州G218沿線(新源段)墓葬、伊犁州[土敦]那告訴公路
尼勒克段沿線、察布査尓県阿布散特尓墓群、呼図壁県呼図
壁河Ⅱ号墓群、[善β]善県一[木果]桑墓地等遺址点的古代
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目録】
 
新疆奇台県石城子遺址窯址和墓葬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
阜康市白楊河上游墓群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館(31)

阜康市四工河墓地発掘簡報    新疆博物館考古部(79)

阜康市泉水溝墓群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53)

新疆阜康市黄山河水庫墓地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館(164)

新疆伊犁州G218沿線(新源段)墓葬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聯合大学 
      新疆師範大学伊犁州文物局新源県文物局(200)

新疆伊犁州[土敦]那高速公路尼勒克段沿線古代墓葬的発掘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歴史文化学院
     考古文博系 伊犁州文物局尼勒克県文物局(243)

新疆察布査尓県阿布散特尓墓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歴史学院(269)

呼図壁県呼図壁河Ⅱ号墓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大学歴史学院(293)

新疆[善β]善県一[木果]桑墓地考古発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303)


━━━━━━━━━━━━━━━━━━━━━━━━━━━━━━━━━━━━━━━━━━━━━━━━━━
【2022年1月4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75.jpg

 
書籍番号 80775
書  名 洛陽[亡β]山陵墓群考古報告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658頁 (精装)
ISBN/ISSN 978-7-313-25209-8
編 著 者 杜鵑花 史家珍主編
出 版 年 2021年11月 
出 版 者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75/80775.pdf

 
【内容簡介】
 
 本書全面收集了洛陽[亡β]山相関帝陵及其陪葬墓的調査、
勘探、発掘資料,内容豊富,資料翔実,意義不容小[虚見]。
首先,為今後[亡β]山陵墓群区域内的調査、勘探、発掘工作的
実施、断代等提供了借鑑;其次,為今後研究[亡β]山陵墓群及
各時期陵寝制度的発展演変提供了素材;第三,為今後更好地
保護[亡β]山陵墓群提供了資料支[才掌]。

 【目録】

洛陽[亡β]山陵墓群的文物普査
河南洛陽市漢魏故城三座東周墓的発掘
洛陽孟津朱倉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洛陽孟津朱倉東漢墓園遺址
漢魏洛陽城西東漢墓園遺址
洛陽孟津朱倉東漢墓発掘簡報
洛陽偃師東漢洛南陵区2008年考古勘探簡報
偃師白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孟津送庄漢黄腸石墓
河南偃師東漢墓
洛陽孟津漢墓発掘簡報
河南偃師市呉家湾東漢封土墓
河南洛陽北郊東漢壁画墓
洛陽市朱村東漢壁画墓発掘簡報
洛陽東北郊東漢墓発掘簡報
偃師市高崖村東漢墓(陵)塚鑚探、試掘簡報
偃師閻楼東漢陪葬墓園
洛陽孟津卅里鋪東漢墓発掘簡報
河南孟津県天皇嶺東漢墓
河南偃師永寧路東漢墓M4発掘簡報
河南偃師永寧路東漢墓M149的発掘
河南偃師市閻楼漢魏封土墓
洛陽孟津大漢塚曹魏貴族墓
河南洛陽市西朱村曹魏墓葬
河南偃師杏園村的両座魏晋墓
西晋帝陵勘察記
河南偃師市首陽山西晋帝陵陪葬墓
洛陽孟津大漢塚西晋囲溝墓発掘簡報
洛陽晋墓的発掘
河南偃師西晋支伯姫墓発掘簡報
河南洛陽市[亡β]山“大漢塚”東漢陵区西晋紀年墓
洛陽孟津朱倉西晋墓
河南偃師大塚頭西晋墓発掘簡報
洛陽孟津晋墓、北魏墓発掘簡報
洛陽孟津[亡β]山西晋北魏墓発掘報告
洛陽北魏長陵遺址調査
北魏孝文帝長陵的調査和鑚探
北魏宣武帝景陵発掘報告
洛陽衡山路北魏墓発掘簡報
洛陽澗西衡山路北魏墓発掘簡報
洛陽孟津後溝玉塚調査勘探報告
洛陽北[亡β]山北魏大墓考古記
洛陽北魏元墓
河南洛陽北魏元乂墓調査
洛陽孟津北陳村北魏壁画墓
北魏董富妻郭氏墓
洛陽孟津朱倉北魏墓
洛陽孟津南陳北魏墓発掘簡報


━━━━━━━━━━━━━━━━━━━━━━━━━━━━━━━━━━━━━━━━━━━━━━━━━━
【2022年1月4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69.jpg

 
書籍番号 80769
書  名 中国古代冶鉄竪炉炉型研究
シリーズ (科学技術与文明研究叢書)
データ B5 300頁
ISBN/ISSN 978-7-501069040
編 著 者 黄興 潜偉著
出 版 年 2022年1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詳細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69/80769.pdf
 
【内容簡介】
 
十余年来,作者実地考察了国内絶大多数古代冶鉄竪炉遺址,
復原并建立“六型九式”的中国古代冶鉄竪炉炉型分類和分期
方案;将計算流体力学方法引入冶金史研究,建立了三維
“極限値+合理値”與二維“分層帯”的両歩方案対炉内气流場
開展数値模擬,分析各種炉型対炉内气流分布等冶煉過程的影響;
在山西陽城開展遼代技術背景下的竪炉冶鉄模擬試験,包括建炉、
冶煉、冷却、炉体解剖的全過程,記録備料、装料、鼓風、温度、
出渣、出鉄等関鍵数拠;提出古代冶鉄竪炉炉型與燃料、鼓風、
建炉材料之間的影響機制,建立了古代冶鉄竪炉炉型演変過程,
從型的角度深入闡釈了古代生鉄冶煉技術。

 【目録】
 
総序(柯俊 梅建軍) ……………………………………………   i
前言…………………………………………………………………   v
第一章 古代冶鉄竪炉研究現状 …………………………………   1
  第一節 中国古代冶鉄史研究概况 …………………………   2
  第二節 国外古代冶鉄炉研究概况 …………………………  21
第二章 古代竪炉冶鉄史料梳理與探討 …………………………  33
  第一節 生鉄起源與早期伝播 ………………………………  34
  第二節 古代冶鉄工芸 ………………………………………  36
  第三節 冶鉄鼓風技術 ………………………………………  43
第三章 古代冶鉄竪炉田野考察 …………………………………  63
  第一節 概述 …………………………………………………  64
  第二節 先秦両漢冶鉄竪炉 …………………………………  67
  第三節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冶鉄竪炉 ………………………  77
  第四節 宋遼金元冶鉄竪炉 …………………………………  82
  第五節 明清冶鉄竪炉 ……………………………………… 119
第四章 古代典型冶鉄竪炉炉型復原與分類分期 ……………… 125
  第一節 西平酒店炉炉型(A型)  ………………………… 128
  第二節 鄭州古[勞/水-力]1号炉炉型(B型) …………… 131
  第三節 蒲江古石山炉炉型(C型)  ……………………… 133
  第四節 延慶水泉溝3号炉炉型(D型Ⅰ式) ……………… 134
  第五節 焦作麦[禾皆]河炉炉型(D型Ⅱ式)  …………… 137
  第六節 武安砿山村炉炉型(D型Ⅲ式)  ………………… 138
  第七節 延慶水泉溝4号炉炉型(E型Ⅰ式) ……………… 139
  第八節 遵化鉄厰2号炉炉型復原(E型Ⅱ式) …………… 140
  第九節 栄県曹家坪炉炉型(F型)  ……………………… 142
第五章 古代竪炉气流場数値模擬分析   ……………………… 143
  第一節 古代竪炉气流場数値模型的開発 ………………… 145
  第二節 西平酒店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160
  第三節 鄭州古[勞/水-力]1号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169
  第四節 武安砿山村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180
  第五節 延慶水泉溝3号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188
  第六節 延慶水泉溝4号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196
  第七節 栄県曹家坪炉气流場数値模擬 …………………… 200
第六章 古代竪炉冶鉄模擬試験 ………………………………… 205
  第一節 試験設計與凖備 …………………………………… 206
  第二節 冶煉 ………………………………………………… 210
  第三節 解剖炉体 …………………………………………… 214
  第四節 冶鉄試験綜合分析 ………………………………… 216
第七章 竪炉炉型綜合探討―技術、演変與伝播 ……………… 221
  第一節 竪炉炉型数値模擬拓展分析 ……………………… 222
  第二節 竪炉炉型與冶煉綜合分析 ………………………… 231
  第三節 竪炉炉型演変與伝播 ……………………………… 243
  第四節 中欧冶鉄炉炉型発展初歩比較 …………………… 249
第八章 結語 ……………………………………………………… 255
参考文献  ………………………………………………………… 260
附録 1 冶鉄遺址14C測年数拠 ………………………………… 269
附録 2 計算流体力学原理概述  ……………………………… 271
致謝  ………………………………………………………………………… 276


━━━━━━━━━━━━━━━━━━━━━━━━━━━━━━━━━━━━━━━━━━━━━━━━━━
【2021年12月2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70.jpg

 
書籍番号 80770
書  名 [形β-彡]窯(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652頁 カラー図版294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597-0 
編著者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形β-彡]台市文物管理処 内丘県文物保護管理所 臨城県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30,99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70/80770.pdf
 
【内容簡介】

  本書匯総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
[形β-彡]窯遺址考古発掘資料,即1987―1988年内丘電影公司
和西関北,1990?1991年臨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臨城山下,
2003年内丘歩行街,2012年内丘服務楼,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
服務楼,発掘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形β-彡]窯遺址的発掘獲
評“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発現”。
該書為上册文図、下册図版形式,主題内容以発掘時間、地点
為順序,分別対地層堆積、遺迹、遺物等進行了全面的分類描述,
遺物統一型式劃分,同時進行了分期與特征方面的総結,并在
青瓷、黒(醤)瓷、細白瓷、素焼、三彩等方面傾注了較多筆墨。
  
 【目録】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遺址概况(1)
第二章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写(8)
第三章 内丘電影公司(87ND)(10)
第四章 内丘西関北(88NX)(36)
第五章 臨城祁村(90LQ、91LQ)(66)
 第一節 地層堆積(90LQ、91LQ)(66)
 第二節 遺迹(90LQ、91LQ)(68)
 第三節 遺物(90LQ、91LQ)(76)
第六章 臨城西双井(91LX)(120)
第七章 臨城山下(92LS)(122)
 第一節 地層堆積(92LS)(122)
 第二節 遺迹(92LS)(123)
 第三節 遺物(92LS)(126)
第八章 内丘歩行街(03NB)(138)
 第一節 地層堆積(03NB)(138)
 第二節 遺迹(03NB)(142)
 第三節 遺物(03NB)(154)
第九章 内丘服務楼(12NF、14NF)(237)
 第一節 地層堆積(12NF、14NF)(237)
 第二節 遺迹(12NF、14NF)(240)
 第三節 遺物(12NF、14NF)(280)
第十章 内丘翰林苑(14NH)(387)
 第一節 地層堆積(14NH)(387)
 第二節 遺迹(14NH)(388)
 第三節 遺物(14NH)(392)
第十一章 分期與特征(425)
 第一節 地層堆積與遺迹特点(425)
 第二節 遺物、遺迹分組(429)
 第三節 分期(432)
 第四節 各期特点(436)
 第五節 典型器物演変(448)
第十二章 [形β-彡]窯発現之路(480)
 第一節 早期探索(480)
 第二節 発現[形β-彡]窯(481)
 第三節 水落石出(483)
第十三章 [形β-彡]窯研究綜述(485)
 第一節 文献記載與研究(485)
  一、唐宋文献中的[形β-彡]窯(485)
  二、明清及民国時期的相関文献(486)
  三、国外学者対[形β-彡]窯的研究(486)
  四、国内学者対[形β-彡]窯的研究(487)
 第二節 制瓷原料與成型方法(488)
 第三節 窯炉結構與焼成(488)
 第四節 窯具與装焼(489)
第十四章 分類研究(496)
 第一節 隋代透影白瓷(496)
 第二節 隋代細白瓷(499)
 第三節 [形β-彡]窯青瓷(506)
 第四節 [形β-彡]窯黒(醤)瓷與双色瓷(509)
 第五節 [形β-彡]窯素焼和早期素焼陶塑(511)
 第六節 [形β-彡]窯三彩(518)
 第七節 [形β-彡]窯装飾(524)
 第八節 [形β-彡]窯字款、符号(528)
 第九節 存在的問題(530)
附表(532)
 附表一 [形β-彡]窯8个地点発掘統計表(532)
 附表二 内丘電影公司発掘灰坑登記表(87NDH1?H12)(533)
 附表三 内丘西関北発掘灰坑登計表(88NXH1?H7)(534)
 附表四 臨城祁村遺址発掘灰坑登記表(90LQ、91LQ)(535)
 附表五 内丘歩行街発掘灰坑登記表(03NBH1?H166)(538)
 附表六 内丘歩行街非探方灰坑登記表(03NBH01?H09)(550)
 附表七 2003年内丘歩行街出土素焼佛龕統計表(551)
 附表八 2003年内丘歩行街出土素焼菩薩統計表(553)
 附表九 2003年内丘歩行街出土素焼坐姿童子統計表(554)
 附表一○ 内丘服務楼発掘灰坑登記表(12NF、14NF)(556)
 附表一一 内丘服務楼発掘水井登記表(12NF、14NF)(569)
 附表一二 内丘翰林苑発掘灰坑登記表(14NHH1?H38)(572)
附録(575)
 附録一 [形β-彡]窯的科学研究(575)
 附録二 [形β-彡]窯透影白瓷及三彩的分析研究(601)
後記(614)
図版一 図版二九四  


━━━━━━━━━━━━━━━━━━━━━━━━━━━━━━━━━━━━━━━━━━━━━━━━━━
【2021年12月29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68.jpg 

 
書籍番号 80768
書  名 唐三彩窯研究
シリーズ (中国古陶瓷研究第26輯)
データ 浙江省博物館編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9040
編 著 者 浙江省博物館編
出 版 年 2020年12月 
出 版 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8,81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68/80768.pdf

 【内容簡介】
 
 本書対唐三彩窯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窯口、瓷器等方面的研究
整理,不僅包括難得的一手図片,還有国内古陶瓷専家学者対
唐三彩窯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 録】

 
窯址篇
 河南省鞏義市唐三彩窯………………/002
 陝西省銅川市黄堡唐三彩窯………………/036
 陝西省西安市唐醴泉坊唐三彩窯………………/057
 陝西省西安市唐東市唐三彩窯………………/086
 河北省内丘県唐三彩窯………………/096
 河北省井[β經-糸]県唐三彩窯………………/108
 河北省曲陽県唐三彩窯………………/112
 山西省渾源県唐三彩窯………………/117
 山西省晋城市沢州唐三彩窯………………/127
 四川省[工β][山來]県唐三彩窯………………/137
研究篇
 唐三彩発現與研究述評
   ………………秦大樹 李含笑 安雨桐/152
 唐三彩消費階級考察報告 ………………任志録/177
 西安、洛陽地区出土唐三彩述略 ……[示羔]振西 杜文/192
 浅論唐三彩與[工β]三彩 ………………陳麗瓊 董小陳/203
 [形β-彡]窯唐三彩與源流 ……………王会民 馬雲霄/207
 別具一格真迹留―記井[β經-糸]窯独特的晩唐、五代三彩
    ………………孟繁峰 呉喆/217
 河南鞏義窯址概述 ………………郭木森/228
 試論[工β]窯低温釉瓷器的幾個問題 ……………易立/235
 北朝晩期至唐代[形β-彡]窯三彩曁低温釉陶研究
   ―以窯址出土物及館蔵器為考察対象
                 …趙子豪 張志忠/251
 安徽省隋唐運河遺址出土唐三彩器研究 …………陳超/258
 河北出土唐三彩初歩研究 ………………穆[イ肖]言/270
 洛陽唐三彩―技術與観念的視角 ………………李思思/295
 唐代多子盤及相関問題研究 …………趙文軍 王孟珂/304
 唐三彩動物俑的文化現象探索 ………………衡雲花/314
 唐三彩器刻字、題字現象初探 何一昊/322
 関于大象陶瓷博物館蔵三彩四孝塔式罐―唐代孝子伝図
    ………………孫彬 黒田彰/328
 記北京大学蔵唐緑釉印花委角方盤和白釉碗及相関問題討論
    ………………秦大樹 李含笑 安雨桐/338
 唐青花及相関問題的初歩認識 ………………王安坤/351
 浙江類型漢代鉛釉陶器初探
      ………………[赤β]雪琳 鄭建明 趙文軍/358
 河北井[β經-糸]窯唐三彩初歩科学分析
  …馮松林 李麗 [門<三]霊通 孫合楊 馮向前 徐清
                     孟繁峰/378
 関于奈良三彩的若干問題 ……丹羽崇史著 唐麗薇訳/386
 中日合作研究鞏義窯唐三彩20年紀要
         …………………孫新民 巽純一郎/395


━━━━━━━━━━━━━━━━━━━━━━━━━━━━━━━━━━━━━━━━━━━━━━━━━━
【2021年12月28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77.jpg 

 
書籍番号 80777
書  名 竜王迪遺址第一地点―旧石器時代晩期遺址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丁種第101号)
データ A4 564頁(内カラー図版17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5848-8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9,150円(税込)

《詳細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777/80777.pdf  

【目 録】

緒  言
第一章  遺址概述
第二章  地貭地貌特徴
  第一節  区域地貭基礎
  第一節  区域地貌與遺址剖面沈積特征
  第三節  竜王迪周辺地貭地貌条件対古人活動的影響
第三章  地層堆積 
第四章  第4文化層
  第一節  遺迹
  第二節  遺物
第五章  第5文化層
  第一節  遺迹
  第二節  遺物
第六章  第6文化層
  一  石片
  二  石核
  三  細石器
第七章  石器的微痕観察
第八章  石磨盤残留物微体植物遺存分析
第九章  動物化石研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記述
  第三節  討論
第十章  石制品研究
  第一節  石制品的原料和種類
  第二節  細石器生産的類型與技術分析
  第三節  細石器工業技術体系的特徴
  第四節  討論
第十一章  年代和古環境
  第一節  地貌背景和遺址堆積物
  第二節  実験方法
  第三節  実験結果
  第四節  討論
第十二章  結語
後記
英文提要


━━━━━━━━━━━━━━━━━━━━━━━━━━━━━━━━━━━━━━━━━━━━━━━━━━
【2021年12月2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713.jpg 

 
書籍番号 80713-4
書  名 唐長安大明宮(上下巻)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440頁 (上製本)
ISBN/ISSN 978-4-8433-6021-7/978-4-8433-6022-4
編著者 楊鴻勛著 向井佑介監修 向井佑介 髙井たかね 田中一輝翻訳
出版年 2021年5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東京
価 格 50,6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大唐帝国の都・長安を代表する宮城・大明宮、200年にわたって
唐王朝の政治・儀礼・外交の中枢として重視された。
遺跡全体が近代まで比較的よく保存、建築史・建築考古学の視点
から、往時の大明宮のすがたを鮮やかに描きだす。 
芸術的鑑賞に堪える見事な建築復元図、一枚一枚が厳密な学術的
考証をふまえているばかりではなく、芸術的鑑賞に堪える見事な
出来となっている。 近年の大明宮を含む唐長安城の考古学的発掘
成果と歴史文献の記述を丹念に整理・検証した本書は、まさに
大明宮の全容を明らかにした唯一の書。

 【目次】

日本語版の刊行にあたって 向井佑介

第一章 大明宮の創建と廃棄
  第一節 隋宇文愷が設計した都城の傑作とその構造的欠陥
  第二節 唐王朝が高燥の地に開拓した新宮―「東内」大明宮
第二章 歴史に埋没した盛唐随一の宮苑群をさぐる
  第一節 大明宮の規模壮大な宮城
  第二節 三朝の大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第三節 園林化した宮殿群―別殿・亭・観
  第四節 宮内官衙
第三章 壮麗な丹鳳門―明徳門を手本とした創造性の発揮
  第一節 丹鳳門―大明宮の正門
  第二節 城門?台遺構の現存状況
  第三節 城門?台原状の検討
  第四節 複合体としての丹鳳門楼観
  第五節 対峙する闕楼
  第六節 丹鳳門外の門僕値房と門内の龍首渠・下馬橋

 【下巻】

第四章 盛唐の象徴建築の再現―含元殿
  第一節 制高点上の「正衙」―含元殿
  第二節 含元殿の東朝堂と西朝堂
  第三節 含元殿前の宮観
  第四節 宮闕(観)前の「金水河」と「金水橋」
  第五節 宮闕外の東西長廊
第五章 麟徳殿の真しん面めん目ぼく
  第一節 遺跡概況
  第二節 形態と構造の復元
  第三節 工程・工法の考察
第六章 運動娯楽の清思殿
第七章 色彩の入り混じった高台の宮観―三清殿
  第一節 遺跡概況
  第二節 復元研究
第八章 太液池周辺と蓬?島の景観
  第一節 考古学的調査により発見された太液池の遺構
  第二節 太液池周辺部分の景観復元検討
  第三節 蓬?島の景観についての初歩的認識
第九章 大明宮建築創作の基礎と成果
  第一節 大明宮の建築創作の基礎
  第二節 宮殿建築芸術の頂点
    ―唐代閻立徳と閻立本による宇文愷からの継承と発展
監訳後記
用語集(中日対照)
文献一覧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79.jpg 

 
書籍番号 80679
書  名 賛皇西高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地―2009~2010年北区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項目 河北省考古発掘報告第14号)、
データ A4 148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8766
編著者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0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2,5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北段文物保護項目―河北省
石家庄市賛皇県西高北朝墓群Ⅰ区墓葬的考古発掘報告。
 正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賛皇西高北朝墓群Ⅰ区的4座北朝墓葬,
附録收録了5篇西高北朝墓群的研究文章,匯編了目前所見的
北朝趙郡李氏墓志。賛皇西高北朝墓群規模較大、排列有序、
紀年清晰、遺物豊富,対研究北朝大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
意義。

 【目録】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歴史沿革 (1)
第二章 発掘及発掘報告編写概况 (3)
第三章 墓葬分述 (5)
 一、M1 (5)
 二、M2 (6)
 三、M7 (11)
 四、M8 (26)
第四章 結語 (37)
附 録 (43)
 附録一 河北賛皇西高墓地的初歩研究 (43)
 附録二 李魚川推理 (51)
 附録三 家国共生:北朝趙郡李氏的葬地與権力結構(58)
 附録四 北朝墓葬出土瓷器的編年 (67)
 附録五 塑造伝統:北朝墓葬中的復古陶器 (98)
 附録六 北朝趙郡李氏墓志匯編 (110)
後 記 (142)
図版一~図版五一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92.jpg

 
書籍番号 80692
書  名 北朝唐宋佛教与社会―山東臨[月句]白龍寺遺址考古研討会論文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265頁 巻頭カラー図版57点(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217
編著者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臨[月句]県博物館編
出版年 2021年10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692/80692.pdf  

【内容簡介】

序/孫波…………………………………………………………  01
黄石崖
   ―佛教石窟在山東地区的伝播/鄭 岩………………   1
北朝至初唐的九品往生図像研究/陳粟裕……………………  15
山東北部北魏晩期至北斉背屏式三尊石刻造像造型分析/黄文智
                         …  25
佛教伝人高句麗考略
   ―從統一新羅智証大師寄照塔碑談起/王飛峰………  42
四川南北朝造像共性與差異的再思考/雷玉華 陳正菊……  56
北朝“丈八佛"的考古学観察/李振光 張玉静 馬超  ……… 71
明道寺背光式造像分期初探/宮徳傑 …………………………  90
[シ維]坊地区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区域特点概述/
                                                       李宝壘 韓[王君]………… 109
[シ緇-糸]川華厳寺碑刻研究/李宝軍  ……………………… 115
試論高廟山石窟胡商礼佛図及相関問題/劉文涛…………… 131
山東地区的経幢/呂承佳……………………………………… 138
山東[シ文]上佛教文化遺存初歩分析/張玉静 劉建康 …… 149
海隅佛光
   ―山東日照五蓮山佛教遺存初探/劉昕 孫全利…… 158
信仰與世俗:物貭文化視角下的宋代佛教/張巍…………… 169
博山大街窯三彩瓷塑與金代[シ緇-糸]博地区佛教信仰/趙冉
                                                                                         ………  179
臨[月句]古廟宇/馬学民  ……………………………………… 190
臨[月句]“白竜寺"建築基址與造像/
                                               李振光 魯克斯 呉双成  ……  198
簡析白竜寺遺址出土的佛造像與寺廟建築基址/宮徳傑     … 215
烟台厳因寺遺址寺院格局及演変研究/
                                                    呂凱 陳永[女亭] 朱超…… 232
青州竜興寺遺址出土佛造像相関研究與利用探討/
                                                     周麟麟 王瑞霞……………   241
浅析南北朝至唐代銅佛具対陶瓷器的影響
   ―以長頚瓶和奩状器為例/隋[王路]   ………………… 249
後記      …………………………………………………………  260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96.jpg 

 
書籍番号 80596
書  名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会志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405頁
ISBN/ISSN 978-7-03-069968-8
編 著 者 中国考古学会等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10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8,70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96/80596.pdf
 
【内容簡介】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会志》是対2018年
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記録與総結。
該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
歴史文化学院承辧。会志延続以往的結構框架及設計風格,
設置有簡介、開幕式致辞、頒奨、専題学術報告、中国考
古学会各専業委員会分組研討、四川配套活動、公共考古
講座、学術考察及閉幕式講話等内容。会志的出版既是会議
工作的総結,又是中国考古学国際影響力的体現,彰顕了
中国考古学的整体実力與学術水平。

 【目録】
 
簡介/1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 成都) 2
組織機構 4
開幕式致辞/7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伝部部長甘霖同志在第二届中国
  考古学大会上的致辞 8
国家文物局党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同志致辞 10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員、歴史学部
  主任王巍研究員致辞 13
国外専家代表、英国牛津大学傑西[上/ト] 羅森教授致辞
  (現場翻訳稿) 16
頒奨/19
中国考古学終身成就奨 20
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奨 22
中国考古学会研究成果奨(金鼎奨) 34
中国考古学会青年学者奨(金爵奨) 36
専題学術報告/39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 41
東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研究的進展與突破 47
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的関系―以稲作農業起源為例 57
四川百年考古大数拠―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為例 65
携手共創巴蜀文物考古的新局面 73
近年成都考古的主要收獲 79
中国考古学会各専業委員会分組研討/89
旧石器考古専業委員会 90
新石器考古専業委員会 112
夏商考古専業委員会 131
両周考古専業委員会 145
秦漢考古専業委員会 153
三国至隋唐考古専業委員会 166
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専業委員会 175
文化遺産保護専業委員会 182
動物考古専業委員会 191
植物考古専業委員会 197
人類骨骼考古専業委員会 203
新興技術考古専業委員会 214
公共考古指導委員会 221
絲綢之路考古専業委員会 230
環境考古専業委員会 236
古代城市考古専業委員会 240
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専場研討会 246
四川配套活動/263
四川考古会前活動 264
四川考古成果発布 266
四川考古新書発布 272
四川考古系列講座 275
四川考古学術会議及論壇 277
四川考古成果展覧 279
公共考古講座/289
新疆通天洞遺址與我們的祖先 290
“禹貢”和初的“中国夢” 295
移動的青銅王都 301
曽侯乙的前世今生―考古発現中的曽国之謎 307
保護 伝承 発展―走進秦始皇帝的地下王国 312
考古学視角下的六朝文化 315
元代海上瓷器貿易的規模與特点 320
実験室考古技術方法探討―海昏侯主墓実例 326
神奇動物在[ロ那]里―識骨尋踪 330
从“播厥百谷”到“五谷豊登”―来自植物考古学的証拠 333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的遺伝結構研究 337
冶金技術與中華文明 342
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 348
吉隆唐碑的発現與高原絲綢之路 353
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模式的環境因素 356
漢魏洛陽城與太極殿的考察
  ―探索中国古代居中宮城制度之源 360
学術考察/363
考巴蜀文明,察歴史源流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察活動紀実 364
閉幕式講話/369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趙輝
  講話 37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講話 375
媒体報道/379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四川成都挙辧 380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聞発布会在京召開 382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今日掲幕
  ―考古行業*高盛会何以選択四川? 384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四川成都閉幕 387
古蜀文明再吐芳華―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綜述 388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専家学者参観虚擬考古体験館 391
附録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名単/395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副秘書長名単 396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務理事成員名単 396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成員名単 397
後記/398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45.jpg

 
書籍番号 80645
書  名 西安馬騰空村北漢唐墓葬群考古発掘報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170頁 カラー図版4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874-2
編 著 者 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9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系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與西安文理学院在西安市
馬騰空村聯合発掘的漢、唐遺迹清代墓葬田野考古発掘報告。
該墓葬群位于西安東郊,発掘総面積417.49平方米。
発現墓葬20処,其中唐墓17座,漢墓1座。本書全面系統地
公布了此次考古発掘的遺迹與遺物,為研究西安地区漢唐墓葬
提供了新的実物資料。

 【目録】

序言 (i)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歴史沿革與自然環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環境 (1)
    三、歴史沿革 (3)
  第二節 発現與発掘概况   (5)
    一、公園上城項目一期  (5)
    二、文匯里       (6)
  第三節 報告編写説明    (8)

第二章 発掘資料   (9)
  第一節 地層堆積 (9)
  第二節 墓葬   (10)
    一、公園上城(2018XGY)(10)
    二、文匯里(2018XWH) (29)

第三章 結論     (85)
  第一節 随葬器物 (85)
    一、陶器   (85)
    二、瓷器   (93)
    三、陶俑   (96)
    四、銅器   (109)
    五、鉄器   (111)
    六、銭幣   (113)
    七、墓誌   (117)
  第二節 唐墓分期 (118)

附表  (121)
附表一 公園上城墓群墓葬統計表 (121)
附表二 文匯里古墓葬群墓葬統計表 (123)
附表三 公園上城(2018XGY)出土器物統計表 (126)
附表四 文匯里(2018XWH)出土器物統計表 (129)
附録  (139)
附録一 大唐故高府君高[王爰]墓志銘考釈 (139)
附録二 大唐故高府君墓志志文考釈 (144)
附録三 大唐故清河郡開国公張仲群墓志銘考釈 (152)
插図目録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17.jpg

 
書籍番号 80517
書  名 熱水考古四十年
シリーズ (“考古中国”十大項目 乙編第001号)
データ A4 652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703-5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
出版年 2021年9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8,15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17/80517.pdf

 【内容簡介】

熱水墓群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文化遺産,自20世紀80年代
開展考古工作以来,経過四十年考古調査、発掘和研究,取得了
重要收獲,発表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研究論文。
本書從大量成果中選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調査、発掘報告和相関
研究論文,詳細地展現了熱水墓群考古歴程和迄今為止的主要收獲、
学術界対熱水墓群的基本観点以及熱水墓群考古発現対絲綢之路和
中華文明多元一体過程研究的重要貢献,全面地反映了熱水墓群的
価値及其在国内外学術界的影響。本書系統整理了四十年以来的
考古成果和研究資料,全面呈現了多学科的科研成果,為熱水墓群
今後的考古工作和文化遺産保護規劃提供思路和借鑑。本書既是対
過去工作的全面総結,也是了解熱水墓群的必備工具書,具有重要
的学術価値和社会価値。

 【目録】
 
前言(i)
考古編
都蘭吐蕃墓群発掘獲重大成果(3)
都蘭県扎麻日村吐蕃時期遺址(5)
都蘭県官却和吐蕃時期遺址(6)
青海都蘭吐蕃大墓(7)
青海都蘭県哇沿水庫古代墓葬2014年発掘簡報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9)
中国考古60年 青海省(45)
都蘭熱水唐代吐蕃墓 許新国 格桑本(51)
天峻県加木格尓灘古城遺址(52)
都蘭県考肖図溝吐蕃時期遺址(53)
都蘭吐蕃墓群(54)
都蘭県莫克力溝吐蕃墓群(55)
都蘭県熱水吐蕃大墓(56)
研究編
中国青海省都蘭吐蕃墓群的発現、発掘與研究 許新国(59)
都蘭吐蕃墓葬発掘和研究 許新国(69)
都蘭吐蕃墓群的発掘研究概述 格桑本(74)
都蘭吐蕃古墓考古研究綜述 周毛先 宗喀 漾正岡布(81)
青海吐蕃墓的考古発現與研究 徐承炎 夏吾[上/ト]先(90)
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 阿米 海勒撰 霍川訳(103)
関于都蘭県熱水郷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與年代 許新国(112)
青海都蘭熱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分探討
  仝涛(117)
青海都蘭曁柴達木盆地東南沿墓葬主民族系属研究 周偉洲(138)
都蘭熱水一号大墓形制蠡測 康敏 韓建華(168)
青海都蘭吐蕃古墓重量級墓主人身分考釈 旦却加(177)
論都蘭古墓的民族属性 阿頓 華多太(188)
論青海都蘭吐蕃時期墓地考古発掘的文化史意義―兼評阿米 海勒
  《青海都蘭的吐蕃時期墓葬》 霍巍(219)
打開吐谷渾古国之門的鑰匙
  ―関于都蘭熱水古墓群札記之一 程起駿(230)
尋找遺失的“王国”―都蘭古墓的発現與発掘 許新国(234)
東[ロ戛] 洛桑赤列先生與都蘭血渭6号墓出土的木牘
  許新国 格桑本(240)
都蘭出土絲織品初探 許新国 趙豊(244)
都蘭出土織錦“人獣搏斗”図像及其文化属性 許新国(266)
都蘭熱水血渭吐蕃大墓殉馬坑出土舎利容器推定及相関問題
  許新国(272)
都蘭三号墓織物墨書道符初釈 王育成(291)
都蘭吐蕃墓出土含綬鳥織錦研究 許新国(299)
都蘭吐蕃墓中鍍金銀器属粟特系統的推定 許新国(324)
都蘭吐蕃三号墓石刻考析 恰[ロ戛] 旦正(337)
金腰帯與銀腰帯
 ―從阿富汗大夏黄金之丘到青海都蘭吐谷渾大墓 葛承雍(342)
魯絲溝摩崖石刻図像考 許新国(349)
論赤偕微[ロ葛](Blon Khri She’u Ka)
  ―都蘭吐蕃三号墓出土蔵文碑刻考釈
  宗喀 漾正岡布 英加布 劉鉄程(358)
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 李永憲(367)
略説青海都蘭出土的吐蕃石獅 湯惠生(375)
青海都蘭出土伊斯蘭織錦及其相関問題 林梅村(383)
青海都蘭吐蕃墓出土太陽神図案織錦考 許新国(392)
青海都蘭新出吐蕃文匯釈 王尭(405)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蔵吐蕃石刻的釈読與研究
  夏吾[上/ト]先 肖永明 李冀源(408)
青海吐蕃簡牘考釈 王尭陳践(417)
吐蕃“赭面”習俗再観察 李永憲(427)
吐蕃墓出土蜀錦與青海絲綢之路 許新国(437)
吐蕃墓的墓上祭祀建築問題 許新国(458)
吐蕃喪葬殉牲習俗研究 許新国(470)
吐蕃時代墓葬的動物殉祭習俗 霍巍(484)
吐蕃系統金銀器研究 霍巍(501)
夏査那違約賠償契書 董布卜辞祈文
 ―2014年都蘭23号墓出土的古蔵文胛骨 釈読 阿頓 華多太(550)
新発現的都蘭吐蕃墓出土漆器 許新国(554)
柴達木盆地東北部3500年樹輪定年年表的初歩建立
  邵雪梅 王樹芝 徐岩 朱海峰 許新国 肖永民(565)
跨度為2332年的考古樹輪年表的建立與夏塔図墓葬定年
  王樹芝 邵雪梅 許新国 肖永明(578)
青海都蘭地区公元前515年以来樹木年輪表的建立及応用
  王樹芝(587)
青海都蘭吐蕃墓葬出土金属文物的研究 李秀輝 韓汝[王分](597)
青海省都蘭県唐代吐蕃墓葬人骨線粒体DNA研究
  崔銀秋 段然慧 周慧 朱泓(609)
樹木年輪在青海西部地区吐谷渾與吐蕃墓葬研究中的応用
  肖永明(614)
後記(625)


━━━━━━━━━━━━━━━━━━━━━━━━━━━━━━━━━━━━━━━━━━━━━━━━━━
【2021年12月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93.jpg 

 
書籍番号 80693
書  名 昌邑辛置―2010~2013墓葬発掘報告(全4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本文1436頁 カラー図版33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7217-0
編著者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昌邑市博物館編著
出版年 2021年11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69,300円(税込)

 《原文詳細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693/80693.pdf

 【内容簡介】

昌邑市地処山東省東部的[シ維]河下游、渤海莱州湾南岸,辛置
墓地位于昌邑市区都昌街道辧事処辛置村西側。2010~2013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昌邑市博物館対辛置墓地進行了5次
田野考古発掘,共発掘清理周代、漢代、明清時期的墓葬964座,
其中周代墓葬26座,漢代墓葬791座,明代墓葬30座,清代墓葬
117座。這些墓葬共出土陶(瓷)器、玉石器、銅器、鉄器、
骨器等各類文物4000余件(套)。
 周代墓葬26座,均為長方形土坑竪穴墓,均有生土二層台,
個別設頭龕及器物箱,木棺僅有灰痕,墓主多仰身直肢或側身
直肢,頭向東或北。随葬品一般1~6件,随葬陶器有陶鬲、豆、
罐、鼎、[竹/艮/皿]、紡輪等,銅器有銅鼎、敦、舟、戈等,
石器僅見紡輪,骨器多為骨笄。
 漢代墓葬791座,分為土坑墓、磚椁墓、瓦椁墓、瓮棺墓、
瓦棺墓、磚室墓。土坑墓240座,均為長方形土坑竪穴,墓主多
仰身直肢,有生土二層台和壁龕,個別有磚砌器物箱和器物台。
 磚椁墓472座,一般為単椁単棺,多設壁龕、器物箱、器物台
和辺箱。
瓦椁墓11座,内填大量碎陶瓦片。瓮棺墓10座,為特殊葬式,
無随葬品,多為両件陶瓮相扣成棺,内有人骨平[身尚]棺内。
 瓦棺墓1座,大板瓦壘砌制作成瓦棺,属于遷葬。磚室墓57座,
分甲字形、中字形、長方形、刀字形,其中甲字形墓最多,一般
由斜坡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漢墓随葬品以陶器為主,
有少量銅器、鉄器、石器和漆器等。随葬陶器多泥貭陶,以灰和
褐陶為主,有少量彩絵陶,器類有陶罐、壷、[金方]、鉢、扁壷、
耳杯、俑等和少量釉陶器。銅器有銅鏡、銅銭、刷柄、帯鈎、車馬
飾件、弩機、印章等。鉄器為鉄剣、環首刀、鏡架、[石絳-糸]具、
[金插-才]、[金厥]、削等。石器有石黛板、石研磨器、剣格、剣首、
剣?、耳塞、口[日含]等。骨器僅有骨耳[王当]、鼻塞、笄。漆器
無法復原,皮具則均腐朽。明代墓葬30座,分土坑墓、磚椁墓、
磚室墓和澆漿墓,墓中多有木棺。随葬品有瓷器、陶器和銅器,
瓷器多為瓷碗和瓷罐,陶器多為陶瓦,銅器以銅銭為主。
 清代墓葬117座,分土坑墓、磚椁墓和澆漿墓,墓中多有倒梯
形或長方形木棺。随葬品多為銅銭和銅扣,[ロ/力]有瓷器和陶器,
瓷器為瓷碗和瓷罐及少量壷和灯盞,陶器多為板瓦,[ロ/力]有銅簪、
戒指、頭飾等。総之,這批近千座墓葬的時代跨度較大,特別是
漢墓数量多,形制多様,出土文物豊富,対于研究本地区漢墓的
墓葬制度、社会習俗等等,無疑提供了一分絶佳而又珍貴的資料,
并為研究山東地区漢墓、漢代社会都提供了一批宝貴的実物資料。
[ロ/力]外,幾十年以来,明清墓葬時有発現,且多数時候比較零散,
特別是普通的明清墓葬,由于随葬品較少,往往不被人們重視。
一般均作為普通資料收集一下,從此便无人問津了。
這様也造成了一個現象,即很少人去研究明清墓葬,以致這一個
時期的墓葬研究相対薄弱。辛置墓地的147座明清墓葬的集中発掘
與出版,対于改変上述現象応該会起到一点積極的作用。

【簡目】

目録
(第一册)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自然環境
  第二節 歴史沿革
第二章 墓地概述
  第一節 墓地概况
  第二節 発掘経過與收獲
第三章 周代墓葬
  第一節 墓葬概述
  第二節 墓葬分述
  第三節 分期與年代
第四章 漢代墓葬
  第一節 墓葬概述
  第二節 墓葬分述
   一  土坑墓
(第二册)
   二  磚椁墓
(第三册)
   三 瓦椁墓
   四 瓮棺墓
   五 瓦棺墓
   六 磚室墓
  第三節 器物類型
   一 陶器
   二 銅鏡
   三 銅銭
  第四節 分期與年代
   一 西漢早期
   二 西漢中期
   三 西漢晩期至新莽時期
   四 漢時期
   五 未帰期別墓葬
    (一)土坑墓
    (二)瓮棺墓
    (三)磚椁墓
    (四)瓦棺墓
  第五節 陶器演変
第五章 明代墓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墓葬分述
   一 土坑墓
   二 磚椁墓
   三    室墓
   四    澆漿墓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清代墓葬
  第一節 概述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器物
  第二節 墓葬分述
   一 土坑墓
   二 磚椁墓
   三 砂漿墓
  第三節 小結
    (一)分期與年代
    (二)葬俗特点
第七章 辛置墓地古人口学研究
   一 性別、年齢鑑定
   二 人口自然結構
   三 人口寿命
   四 生存分析
   五 分析與討論
第八章 辛置墓地出土動物的鑑定與分析
  第一節 周代墓葬出土動物遺存
  第二節 漢代墓葬出土動物遺存
   一 出土動物遺存概况
   二    統計與分析
  第三節 清代墓葬出土動物遺存
  第四節   結語
   一 周代墓葬
   二 漢代墓葬
   三 小結
第九章 辛置漢代銅鏡研究
  第一節 辛置漢代銅鏡初探
   一 分型分式
   二 年代推断
    (一)素面鏡
    (二)蟠[虫離-隹]鏡
    (三)蟠[兀虫]鏡
    (四)四花叶鏡
    (五)草叶鏡
    (六)星云鏡
    (七)連弧(圈帯)銘帯鏡
    (八)四乳銘文鏡
    (九)四乳禽獣鏡
    (一〇)博局鏡
   三 紋飾内涵
   四 銘文試析
    (一)銘文種類
    (二)字体演変
    (三)社会思想
    五  結語
  第二節 辛置漢代銅鏡微痕現象分析
   一 研磨痕迹
   二 鋳造孔洞
   三 織物痕迹
   四 裂隙及劃痕
   五 紋飾與銘文
   六 小結
第一〇章 結語
  第一節 周代墓葬
  第二節 漢代墓葬
   一 墓葬形制
   二 随葬品
   三 與周囲地区漢代墓葬的関系
  第三節 明代墓葬
  第四節 清代墓葬
附 表
  附表一 漢代墓葬出土銅鏡統計表
  附表二 漢代墓葬出土銅銭統計表
  附表三 漢代墓葬出土銅印章統計表
後 記
(第四册)
彩版

 


━━━━━━━━━━━━━━━━━━━━━━━━━━━━━━━━━━━━━━━━━━━━━━━━━━
【2021年11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46.jpg

 
書籍番号 80646
書  名 東瀛異彩:明末日本来華訂造瓷特展図録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変型 42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48065784
編 著 者 黄清華主編
出 版 年 2021年6月 
出 版 者 江西美術出版社
価   格 23,760円(税込)

≪ご注文後のお取り寄せになります≫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646/80646.pdf

【内容簡介】

東瀛異彩:明末日本来華訂造瓷特展
又是唐英学社的一個原創性学術展覧尚属国内第一次以
明末天啓崇禎時期日本来景徳鎮専門訂造瓷為主題的展覧
充分体現出中日両国陶瓷文化交流的悠久歴史故学術意義重
大!
其内容豊富東洋気息濃厚日本風格與中国伝統制瓷元素相互
融合展示出明末天啓崇禎時期景徳鎮瓷器外銷多姿多彩的
歴史面貌和广汎的影響力!
本次特展解决了日本訂造瓷在景徳鎮承接焼造的具体窯場問題,
長期以来,由于対此忽略,景徳鎮窯址考古和調査一直没能
発現與日本訂造瓷相関的標本,所以具体焼造窯場問題一直
困擾着日本学界,成為日本研究這一領域的一大障碍,如今,
特展匯集曹建文教授、黄清華先生等過往十多年收集的窯址
出土標本一百多片,凖確地向学界展示日本訂造瓷在景徳鎮
多処焼造的具体信息,一挙破解日本学者七十年来的困惑,
是日本訂造瓷研究的重要突破,成為本次特展一大学術亮点。

【目録】
序一                     ○○一
序二                     ○○二
専 論                ○○三~一四○
舶来「古染付」最初的受衆和接納情况 
       中路のぶ代  中文 ○○三/日文 ○二九
古染付雑感  林 克彦   中文 ○五八/日文 ○七一
            
十七世紀前期的東海陶瓷貿易―以古染付時代為中心   
        金沢 陽  中文 ○八七/日文 ○九四
明代天啓崇禎時期景徳鎮五彩概説    李顔珣 一○三
十七世紀日本訂造瓷研究之景徳鎮窯址調査報告
                  黄清華  一一二
図版及説明                  一四一
后 記                    四○九


━━━━━━━━━━━━━━━━━━━━━━━━━━━━━━━━━━━━━━━━━━━━━━━━━━
【2021年11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73.jpg

 
書籍番号 80573
書  名 中国沈船考古発現与研究
シリーズ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論著系列-1)
データ A4 244頁
ISBN/ISSN 978-7-03-069722-6
編 著 者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編著:宋建忠主編
出 版 年 2021年9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73/80573.pdf  

 【内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以来,随着大規模基本建設的展開與全国文物
保護体系的建立,我国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発展時期,考古
工作者先後在古浅灘、古河道内発現了40余処古代沈船遺
存,沈船考古研究随之興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進入
中国,截至目前,先後発現水下沈船遺存110余処,與沈船
相関的水下文物点90余処,極大地拓展了沈船考古研究範
囲和深度,開啓了我国沈船考古新的篇章。《中国沈船考古
発現與研究》是対目前我国重要海域沈船考古発現的系統
梳理和研究,将有助于中外学者了解我国沈船考古発現的
成果和研究現状。


 【目録】

致敬百年考古(代序) 宋建忠 
第一章 中国沈船考古発現與研究綜述 1 
   一、1987年之前中国田野考古発現之沈船 2 
   二、1987年之後中国水下考古発現之沈船 4 
   三、中国周辺海域沈船考古的発現 6 
   四、中国沈船考古研究 8 
第二章 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沈船 19 
   一、調査、発掘概况 20 
   二、沈船遺迹現状 21 
   三、出水文物 22 
   四、從三道崗沈船看環渤海古代海洋交通與貿易 27 
第三章 山東蓬莱元明沈船 33 
   一、背景 34 
   二、蓬莱古船発掘概况 35 
   三、蓬莱古船的性貭 47 
   四、蓬莱古船與元、明登州港海上交通 49 
第四章 浙江寧波古代沈船 55 
   一、東門口宋代沈船 56 
   二、象山明代沈船 58 
   三、小白礁一号清代沈船 59 
   四、從寧波古代沈船看東海海運的歴史変遷 63 
第五章 福建連江定海湾元、明沈船 65 
  一、白礁一号沈船 66 
  二、白礁二号沈船 69 
  三、其他沈船 69 
  四、定海沈船與福州港的古代海上交通 71 
第六章 福建平潭島、南日群島海域沈船 77 
  一、総体介紹 78 
  二、平潭海域沈船 78 
  三、南日群島海域沈船 86 
  四、福建中部古代沈船與海洋交通 90 
第七章 福建泉州湾宋代沈船 95 
  一、調査、発掘與研究簡史 96 
  二、地理環境與埋蔵状况 97 
  三、後渚古船船体與出土文物 98 
  四、泉州古船出水貨物及其他物品 99 
  五、泉州古船在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価値 104 
  六、泉州古船與海上絲綢之路 104 
第八章 福建[シ章]州沿海古代沈船 107 
  一、竜海半洋礁宋代沈船的内涵與性貭 108 
  二、[シ章]浦聖杯嶼元代沈船 112 
  三、東山冬古湾沈船的内涵與性貭 115 
  四、[シ章]州沿海其他沈址沈物 120 
第九章 広東陽江南海一号宋代沈船 127 
  一、調査、発掘概况 128 
  二、埋蔵與堆積状况 130 
  三、船体遺存與造船工芸 134 
  四、船貨内涵與貨源分析 139 
  五、航路分析 144 
第十章 広東汕頭明代沈船 149 
  一、南澳一号沈船的調査與発掘 150 
  二、埋蔵環境與船体形態 153 
  三、船貨與出水文物 155 
  四、船貨産地與航路分析 158 
  五、汕頭広澳明鄭沈船及其性貭 162 
第十一章 西沙群島海域古代沈船 167 
  一、地理環境與歴史背景 168 
  二、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調査與発掘 169 
  三、五代沈船 170 
  四、宋代沈船 172 
  五、元代沈船 185 
  六、明代沈船 187 
  七、清代沈船 191 
  八、西沙海域沈船内涵與海外貿易変遷 203 
第十二章 台湾地区沈船考古 213 
  一、総体介紹 214 
  二、将軍一号沈船 214 
  三、澎湖海域水下考古調査 216 
  四、東沙群島海域沈船考古 219 
  五、緑島海域水下考古 221 
  六、台湾地区水下考古的重要性 223 
後記 231


━━━━━━━━━━━━━━━━━━━━━━━━━━━━━━━━━━━━━━━━━━━━━━━━━━
【2021年11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92.jpg

 
書籍番号 80592
書  名 曽侯乙墓陪葬坑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6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530-7
編 著 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9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74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92/80592.pdf  

 【内容簡介】

1999年,曽侯乙墓西側発現南北成列的5個陪葬坑,其中
K2~K4等3個陪葬坑発現装満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
出土467件構件、工具類青銅器。青銅構件用于連接木貭
桿件,通過構件之間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組成一座可拆装
的帷帳。出土時,帷帳的木貭桿件、框架之外的有機貭部分
已経銹蝕,経多年努力,并結合多学科手段,本報告成功
復原了帷帳。復原帷帳結構基本完整,其平面為長方形,
為類似房屋的五開間四面坡式結構,面闊約10米,進深
超過4米,頂高約3米,規模宏大。帷帳搭建部件結構復雑,
但拆装簡単,体現了極高的設計水平。曽侯乙墓陪葬坑及
帷帳的発現是研究曽国及東周社会、生産的重要材料。

 【目録】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地理概况與歴史沿革 002
   第二節 発現與発掘 006
   第三節 整理工作 008
 第二章 一号陪葬坑 015
   第一節 遺迹 016
   第二節 遺物(青銅器) 019
    一、套筒類構件 020
    二、環鈎搭扣類構件 050
    三、[金産]類工具 065
    四、其他 068
   第三節 小結 069
 第三章 二号到五号陪葬坑 071
   第一節 遺迹 072
    一、K2 072
    二、K3 072
    三、K4 074
    四、K5 076
   第二節 遺物(陶器) 077
    一、瓮 077
    二、罐 082
    三、器盖 082
   第三節 陶瓮出土動物骨骼鑑定 088
   第四節 小結 089
 第四章 帷帳的復原 091
   第一節 復原依拠 092
    一、過去的考古発現 092
    二、構件之間的搭接 094
    三、構件與桿件的連接 095
    四、構件出土的位置和数量関系 096
    五、復原方法 098
   第二節 復原 099
    一、帷帳基本框架的建立 099
    二、帷帳基本組成単元―組件的復原 107
    三、帷帳結構復原 131
    四、帷帳搭建過程復原 142
    五、帷帳規模復原 146
    六、其他可能的復原方案 152
   第三節 設計理念 153
    一、帷帳拆装的核心設―組件 153
    二、建築力学的設計理念 158
    三、設計的“不完美”與缺陥 162
   第四節 小結 168
 第五章 青銅構件的検測和制作技術 169
   第一節 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銅構件的検測 170
    一、様品與方法 171
    二、化学成分與顕微組織特征 175
    三、相関問題討論 198
    四、小結 230
   第二節 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銅構件制作技術観察 231
    一、分範方式 232
    二、鋳造方式 235
    三、同模 239
    四、分批鋳造 241
   第三節 小結 246
 第六章 結語 247
 後 記 250


━━━━━━━━━━━━━━━━━━━━━━━━━━━━━━━━━━━━━━━━━━━━━━━━━━
【2021年11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99.jpg 

 
書籍番号 80599
書  名 洛陽考古 2021年第1期(総第28期)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95頁
ISBN/ISSN 978-7-5548-9619-6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隊主辧
出 版 年 2021年4月 
出 版 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10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99/80599.pdf

【目録】
……………………………………………………………………
調査與発掘
偃師山化M75唐墓発掘簡報
鄭州大学歴史学院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5
………………………………………………………………………
研究與探索
20年来洛陽夏商周考古主要收獲        李徳方/10
先秦時期毛筆書写的考古学観察        劉余力/15
東周王城相関問題研究(上)     蔡運章 蔡夢珂/21
韓城“宜陽故城"非韓都             陳長安/39
中国戦漢鉛[金貝]玻璃器芻議                馮百齢 曹詩媛/47
早稲田大学会津八一記念博物館收蔵的晋式[金旁]帯  
                      劉徳凱/55
区域差異與塔式罐用途、起源及規格的変遷                  /60
河南宝豊小店唐墓出土銀飾残片蠡測                              /68
………………………………………………………………………
金石碑刻
談明末偃師県《夏侯募習壮勇保城御寇碑記》 
                  趙振華 郭洪涛/76
清台湾府澎湖通判張璽墓碑考     張紅軍 沈文生/85
科技考古與遺産保護
三維数字化技術在龍門石窟考古中的応用       李興
隆/88


━━━━━━━━━━━━━━━━━━━━━━━━━━━━━━━━━━━━━━━━━━━━━━━━━━
【2021年11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600.jpg 

 
書籍番号 80600
書  名 洛陽考古 2021年第2期(総第29期)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95頁
ISBN/ISSN 978-7-5248-9717-7
編 著 者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隊主辧
出 版 年 2021年7月 
出 版 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100円(税込)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600/80600.pdf

 【目録】
……………………………………………………………………
調査與発掘
洛陽衡山路唐墓(HM635)発掘簡報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5
……………………………………………………………………
研究與探索
王湾三期文化楊庄二期類型浅議 谷向楽    盛越浦/10
二里頭遺址考古所見的魚形竜紋浅識     孫乃哲/16
西周成周考古発現與研究綜述        劉余力/19
東周王城相関問題研究(下)    蔡運章 蔡梦珂/25
山東地区銅[金和]分析及其用途新探        李蒙/52
考古学名著《洛陽焼溝漢墓》的価値與学術影響
  ―紀念著名考古学家、洛陽文物事業的奠基者 
    蒋若是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趙振華/45
漢代墓葬出土鹿角偶人初探         鄭克真/53
洛陽地区漢代石硯概述           韋文嘉/58
魚紋銅鏡漫談 劉 翠/64
台北“故宮博物院"蔵“唐月令鏡"研究     楊 瑩/70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安定皇甫氏"訂補  劉艶萍/76
……………………………………………………………………
金石碑刻
清末民初洛陽大靖渠管理挙措與評価
―以両通章程碑為中心的考察          陳 麗/80
……………………………………………………………………
博物館論壇
自媒体與我国博物館発展的現状與未来 
                  楊 樸 張文利/87
……………………………………………………………………
博物館蔵珍
陝西歴史博物館新征集商周銅器選介      王博/92


━━━━━━━━━━━━━━━━━━━━━━━━━━━━━━━━━━━━━━━━━━━━━━━━━━
【2021年10月2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74.jpg 

 
書籍番号 80574
書  名 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万佛溝区(全3巻)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4 783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403-4
編 著 者 龍門石窟研究院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7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84,7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万佛溝区(全三册)》是龍門石窟考古報告
系列,《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万佛溝区(全三册)》全面、客観、
科学、系統地記録了龍門東山万佛溝石窟寺的各類遺迹,掲示了
該区域窟龕及造像的営建多在武周至唐玄宗時期,個別至唐徳宗貞元
年間,此後的唐宋之間陸続有官宦文人的観游活動并刊刻文字記録,
這一区域的窟龕造像,在規劃選址、崖面分布、形制功能、布局組合
及造像題材等方面具有其鮮明特徴和独特之処,為学術界以全新的
視角審視万佛溝区石窟寺院的内涵提供了研究材料,対深入研究龍門
的唐代盛期洞窟乃至全国的唐代石窟,具有重要的学術価値。

<原文目次・諸言は以下のURLよりご覧いただけます>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74/80574.pdf

***********************************************************************
<既刊>
77768 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擂鼓台区(全6卷)
     2018年3月 B4 1376頁 (精装) ¥164,340(税込)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77768/77768.pdf


━━━━━━━━━━━━━━━━━━━━━━━━━━━━━━━━━━━━━━━━━━━━━━━━━━
【2021年10月1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35.jpg 

 
書籍番号 80535
書  名 空谷流響―大足石刻的発現与伝承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173頁 (精装)
ISBN/ISSN 978―50107161?6
編著者 深[土川]市南山博物館、大足石刻研究院編
出版年 2021年7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4,300円(税込)

 【目録】

CONTENTS

002    発現之旅
016    大足石刻営造大事記
018    前言
020    第一単元:北山石窟
          ───美神薈萃的石雕画廊
071    第二単元:宝頂山石窟
          ───人間情趣的芸術殿堂
117        第三単元:南山、石門山、
      石篆山石窟和大鍾寺造像
          ───三教融合的石刻典範
160        第四単元:承故煥新
                  ───永続相伝的歴史使命


━━━━━━━━━━━━━━━━━━━━━━━━━━━━━━━━━━━━━━━━━━━━━━━━━━
【2021年10月6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18.jpg 

 
書籍番号 80518
書  名 石家河発現与研究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792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461-4
編 著 者 方勤、鄧千武、向其芳主編
出 版 年 2020年12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22,660円(税込)

 【内容介紹】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江漢地区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重要開端,
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開展調査発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
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開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與譜系、聚落考古
與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豊碩的研究成果。為便于査閲相関発現與
研究成果,本書主要收録了20世紀50年代調査発掘報道與20世紀
80年代以来参與石家河遺址発掘的相関学者的代表性論著40多篇。 

  【目録】

壱 特稿 
  石家河遺址:持続見証長江中游文明進程 方勤 向其芳 3 
  石家河遺址群調査報告 北京大学考古系 湖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 湖北省荊州地区博物館 石家河考古隊 11 
  中国文明的起源               厳文明 124 
貳 調査発掘 
  湖北京山発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151 
  湖北京山県石竜過江水庫工程中発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簡報 
                 王勁 呉瑞生 譚維四 152 
  湖北省文物局組織文物工作隊発掘京山発現的古遺址   157 
  湖北省文管会召開京山等地文化遺址研究座談会     158 
  湖北省天門県挙辧出土文物展覧            159 
  湖北省天門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          160 
  湖北京山、天門考古発掘簡報 
            石龍過江水庫指揮部文物工作隊  161 
  湖北石家河羅家柏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73 
  湖北天門市石家河三処新石器時代遺址発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15 
  湖北荊州観音[土当]汪家屋場遺址的調査    荊州博物館 260 
参 研究成果 
  江漢地区新石器時代文化綜述          王勁 269 
  漢江東部地区新石器時代文化初論       張緒球 282 
  屈家嶺文化晩期遺存的分期問題        張緒球 299 
  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類型         張緒球 305 
  論石家河文化早期與屈家嶺文化晩期的関係   劉徳銀 332 
  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譜系初探    孟華平 340 
  試論肖家屋脊文化及其相関問題         何駑 350 
  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            王勁 395 
  禹征三苗探索            楊新改 韓建業 411 
  斜腹杯與三苗文化              韓建業 426 
  石家河古城社会性貭浅析           楊権喜 433 
  屈家嶺文化古城的発現和初歩研究       張緒球 441 
  試論長江中游古城的興起           孟華平 450 
  中国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発現與研究     趙輝 魏峻 458 
  長江中游史前古城與稲作農業         劉徳銀 494 
  天門鄧家湾原始社祭遺存研究         張万高 502 
  論石家河文化的刻劃符号           鄭中華 509 
  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品             張緒球 520 
  浅議石家河文化陶塑芸術            王勁 528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張緒球 544 
  肖家屋脊遺址玉器瓮棺葬者探討         王勁 552 
  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聚落與社会        張弛 564 
  石家河聚落興盛時期葬儀中的新観念       張弛 595 
  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的文明化進程         趙輝 611 
  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階段與特点簡論       何駑 617 
  石家河大聚落:長江中游文明的崛起       張弛 626 
  中原和江漢地区文明化進程比較        韓建業 639 
  可持続発展定乾坤
    ―石家河酋邦崩潰與中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対比分析 
                         何駑 647 
  試論中心聚落歴史進程的連続與断裂
    ―以城頭山、石家河遺址為例       郭偉民 656 
  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地区已進入王国文明時期 
                        李伯謙 690 
  中国史前社会的階段性変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戴向明 698 
  皖西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変遷          朔知 730 
  婦好玉鳳牽出的石家河古城           方勤 743 
  長江中游以石家河為中心的歴史趨勢的形成與演変 劉輝 751 
  石家河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几点思考  鄧千武 胡勇梅 764 
編後記                         775 

 


 


━━━━━━━━━━━━━━━━━━━━━━━━━━━━━━━━━━━━━━━━━━━━━━━━━━
【2021年10月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03.jpg 

 
書籍番号 80503
書  名 欒川旧石器遺址群考古調査報告(2007-2019年度)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47頁(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9040
編著者 [广<龍]海嬌主編
出版年 2021年5月 
出版者 中州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9,690円(税込)

第一章 欒川県概况
第二章 欒川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動文物普査
 第一節 欒川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動文物普査工作報告
 第二節 欒川県文物管理所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動文物普査
                    調査的旧石器遺址概况
第三章 欒川県文物管理所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動文物普杏
    結束後新調査的部分旧石器遺址点概况
第四章 欒川已発掘的部分旧石器遺址点的基本情况
 第一節 発掘情况
 第二節 発表論文
  河南欒川孫家洞旧石器遺址2012年発掘簡報
  河南欒川孫家洞遺址出土的穿孔標本
  河南欒川発現直立人化石及其演化意義
  河南欒川旧石器時代晩期龍泉洞遺址石制品初歩研究
  河南欒川龍泉洞遺址2011年発掘報告
  河南欒川龍泉洞旧石器遺址2014年発掘簡報
  河南欒川蝙蝠洞洞穴遺址考古調査簡報
 第三節 報紙刊載
 第四節 獲得栄誉和其他
第五章 欒川旧石器遺址群下一歩的工作規劃
 工作場景
尾声


━━━━━━━━━━━━━━━━━━━━━━━━━━━━━━━━━━━━━━━━━━━━━━━━━━
【2021年10月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36.jpg 

 
書籍番号 80536
書  名 広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全3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929頁 カラー図版139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6193
編著者 広西文物保護与考古研究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7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46,200円(税込)

 【目録】
 
 序               蒋廷瑜/1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左江流域的地理環境
    一 地形地貌     
    二 地貭構造
    三 気候
    四 水系
    五 土壤
    六 砿産
    七 植被
    八 動物
   第二節 左江流域的歴史沿革
   第三節 左江流域考古工作回顧
   第四節 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
       及資料整理工作過程
   第五節 遺物描述的原則和分類
    一 相関石制品的定義
    二 相関石制品的分類
     (一)加工工具的分類
     (二)打制石制品的分類
     (三)磨制石制品的分類
    三 骨蚌器的分類
     (一)蚌器分類
     (二)骨器分類
    四 陶瓷器的分類
    五 器物編号
 第二章 左江花山考古発掘(2013016)遺址綜述
   第一節 宝剣山A洞遺址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二 地層堆積
    三 遺迹
     (一)墓葬
     (二)紅焼土遺迹
    四 文化遺物
     (一)第一文化層文化遺物
     (二)第二文化層文化遺物
     (三)第三文化層文化遺物
     (四)第四文化層文化遺物
    五 自然遺物
    六 分期、文化特徴及文化帰属
    七 年代判断
   第二節 無名山遺址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清况
    二 地層堆積
    三 文化遺物
     (一)第一文化層文化遺物
     (二)第二文化層文化遺物
     (三)第三文化層文化遺物
     (四)第四文化層文化遺物
    四 自然遺物
    五 分期與文化特徴
    六 年代判断
   第三節 根村遺址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二 地層堆積
    三 遺迹
    四 文化遺物
     (一)第一文化層文化遺物
     (二)第二文化層文化遺物
     (三)第三文化層文化遺物
     (四)第四文化層文化遺物
     (五)第五文化層文化遺物
    五 自然遺物
    六 文化内涵與特徴
    七 年代判断
   第四節 大湾遺址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二 地層堆積
    三 遺迹
     (一)灰坑
     (二)紅焼土堆積
     (三)墓葬
    四 文化遺物
     (一)第一文化層文化遺物
     (二)第二文化層文化遺物
     (三)第三文化層文化遺物
     (四)第四文化層文化遺物
    五 自然遺物
    六 文化内涵
    七 年代判断
   第五節 坡叫環遺址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二 地層堆積
    三 遺迹
     (一)灰坑
     (二)小型石器加工場
    四 文化遺物
     (一)第一文化層文化遺物 427
     (二)第二文化層文化遺物 445
     (三)第三文化層文化遺物 511
     (四)第四文化層文化遺物 587
     (五)第五文化層文化遺物 609
     (六)第六文化層文化遺物 663
     (七)第七文化層文化遺物 686
    五 自然遺物 703
    六 文化内涵 704
    七 年代判断 705
   第六節 庭城遺址 706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706
    二 地層堆積 708
    三 第一期文化遺存 709
     (一)遺迹 709
     (二)遺物 711
    四 第二期文化遺存 714
     (一)遺迹 714
     (二)文化遺物 728
    五 第三期文化遺存 747
     (一)遺迹 747
     (二)遺物 754
    六 年代與性貭判断 774
     (一)年代判断 774
     (二)遺址性貭 774
 第三章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動植物遺存研究
   第一節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植物遺存研究
    一 宝剣山A洞遺址[孑包]粉、植硅体和炭屑分析
    二 無名山遺址[孑包]粉、植硅体和炭屑分析
    三 大湾遺址[孑包]粉、植硅体和炭屑分析
    四 坡叫環遺址植硅体、[孑包]粉和炭屑分析
   第二節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動物遺存研究
    一 脊椎動物面貌 783
    二 脊椎動物構成 785
    三 軟体動物面貌 787
     (一)腹足綱 787
     (二)瓣鰓綱 788
    四 軟体動物構成 789
   第三節 動植物遺存反映的自然環境、
       生業模式及生活方式 792
    一 自然環境 792
    二 生業模式 793
    三 生活方式 794
 第四章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石器工芸技術 796
   第一節 原料 796
     (一)原料発現情况 796
     (二)原料的岩性 796
     (三)原料的大小 797
     (四)原料的形態 797
     (五)原料的来溽 798
     (六)原料的選択和使用 798
   第二節 加工工具 800
    (一)石錘(含石片石錘) 800
    (二)石砧 804
    (三)砺石 808
    (四)窄槽砺石 809
    (五)小結 810
   第三節 打制石器的制作 811
    (一)石片的打制 811
    (二)[石欠][石匝]器的制作 811
    (三)刮削器的制作 813
    (四)尖状器的制作 813
    (五)小結 816
   第四節 磨制石器的制作 817
    (一)斧、[金奔]、鑿的制作 817
    (二)研磨器的制作 829
    (三)大石[金産]的制作 833
    (四)小結 835
   第五節 其他石制品 835
   第六節 石制品[才并]合 836
 第五章 左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類型與特徴 839
   第一節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相関遺存 839
   第二節 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学文化類型及
                            文化特徴
   第三節 左江流域先秦至漢代主要考古遺存及文化特徴
    一 墓葬 847
     (一)先秦時期岩洞葬 847
     (二)先秦至漢時期土坑葬 848
    二 遺址 849
 第六章 左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與周辺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第一節 與[巛/邑]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50
   第二節 與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53
   第三節 與紅水河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58
   第四節 與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62
   第五節 與漓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64
   第六節 與鬱江一潯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第七節 與桂南沿海区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69
   第八節 與東南亜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関係 870
 第七章 結語 875
 附 録 877
  附録一 広西無名山遺址和宝剣山A洞遺址[孑包]粉、
      軟体動物化石分析報告
  附録二 広西大湾遺址和坡叫環遺址[孑包]粉、
      植硅体及軟体動物化石分析報告
  附録三 広西左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動物考古学
      研究報告
 後 記 926
 英文提要


━━━━━━━━━━━━━━━━━━━━━━━━━━━━━━━━━━━━━━━━━━━━━━━━━━
【2021年10月1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19.jpg 

 
書籍番号 80519
書  名 石窟寺研究 第11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16頁
ISBN/ISSN 978-7-03-069532-1
編著者 中国古迹遺址保護協会石窟専業委員会 龍門石窟研究院編 
出版年 2021年9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330円(税込)

  【目録】

考古新発現
 雲岡石窟山頂東部北魏佛教建築遺址発掘報告 
     雲岡研究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大同市博物館  (1)
 大足北山営盤坡摩崖造像調査報告   鄧啓兵 陳正菊 (51)
 四川通江松渓郷圓頂寺摩崖造像調査報告 
         四川大学歴史文化学院 通江県文物局 (80)
研究與探索
 陝西中部北魏晩期至西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黄文智 (90)
 甘粛甘谷参交寺造像碑及上官洛炅造像碑考
   -兼論宇文建崇造像碑中的“銚国公”     張馳(109)
 通江石窟中的独特現象            李白練(124)
 彬県大佛寺中的歴史名人題刻          常青(135)
 杭州烟霞嶺満覚隴摩崖造像          頼天兵(158)
 古蜀華彩 梵相遺珍
   -四川新津観音寺《香山全堂》明代壁画考論 
                顔斌 蔡萌萌 干倩倩(169)
科技與保護
 世界第一例可移動3D打印復制洞窟彩絵工程
   -雲岡石窟第12窟3D打印作品彩絵      董凱(182)
 甘粛雲崖寺石窟五方佛洞彩塑病害調査及成因分析 
          魯苡君 祁娜 郭紅[女朱] 李博 李斌(192)
征稿啓事                                                                   (206)


━━━━━━━━━━━━━━━━━━━━━━━━━━━━━━━━━━━━━━━━━━━━━━━━━━
【2021年9月28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31.jpg 

 
書籍番号 80531
書  名 張掖甘州黒水国漢代墓葬発掘報告(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768頁 カラー図版204頁(精装)
ISBN/ISSN 978-7-5423-4722-0
編著者 甘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陳国科 楊誼時 劉兵兵主編
出版年 2019年9月 
出版者 甘粛教育出版社
価 格 23,76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稿為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張掖黒水国漢代墓葬発掘的
相関資料的整理報告。内容共分7章:第一章簡述張掖黒水国墓葬
的自然地理背景、歴史沿革及黒水国的歴史;第二章介紹了黒水国
墓地整体概况、墓葬的発掘過程和資料整理的過程;第三章是所有
墓葬資料的全面公布;第四章対墓葬形制分類論述;第五章対出土
陶、銅、鉄、漆、骨、石器進行類型学研究;第六章在分型定式的
基礎上対墓葬進行分期;第七章将黒水国墓葬與周辺地区墓葬資料
進行対比研究,形成一定的結論和認識。

 【目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地理環境…………………………………………………  3
 第二節 歴史沿革…………………………………………………  7
 第三節 黒水国遺址概况…………………………………………  9
 第四節 工作背景………………………………………………… 15
 第五節 報告体例………………………………………………… 22
第二章 綜述………………………………………………………… 25
 第一節 地層堆積和墓葬分布…………………………………… 27
 第二節 墓葬綜述………………………………………………… 30
 第三節 随葬品…………………………………………………… 44
 第四節 分期與年代……………………………………………… 83
第三章 墓葬分述  ………………………………………………… 111
第四章 相関問題探討  …………………………………………… 625
 第一節 考古学文化特徴  ……………………………………… 627
 第二節 墓地結構  ……………………………………………… 643
 第三節 墓主人相関問題考古学観察  ………………………… 644
 第四節 黒水国城址與墓葬関系及年代的認識  ……………… 651
附表一 黒水国漢墓墓葬登記表  ………………………………… 680
附表二 黒水国漢墓出土器物登記表  …………………………… 681
英文摘要  …………………………………………………………… 753
後記  ………………………………………………………………… 755

《詳細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31/80531.pdf


<下記の続編も同時入荷予定>
●80501 張掖甘州黒水国漢代墓葬発掘報告(続)
《詳細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01/80501.pdf


━━━━━━━━━━━━━━━━━━━━━━━━━━━━━━━━━━━━━━━━━━━━━━━━━━
【2021年9月24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99.jpg

 
書籍番号 80499
書  名 盛楽遺珍―内蒙古和林格尓土城子古城遺址出土文物精品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05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8975
編著者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師範大学 内蒙古博物院 和林格尓県文物保護管理所編 
出版年 2021年7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8,7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内蒙古和林格尓土城子古城遺址経過大規模的考古調査和発掘,
出土了陶瓷器、銅器、鉄器、玉器、石器、骨器、銅銭等各類器物。
本図録精心選取了从春秋戦国到元代不同歴史時期的代表性文物
共287件(套),按照時代序列進行闡釈與解読,重点掲示和林格尓
土城子古城遺址的重要文化価値。

 【目録】
 
前言

両千余年的和林格尓古城

図版

後記


━━━━━━━━━━━━━━━━━━━━━━━━━━━━━━━━━━━━━━━━━━━━━━━━━━
【2021年9月24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00.jpg 

 
書籍番号 80500
書  名 銀坑塢:景徳鎮南河流域窯址考古調査報告之一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6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9019
編著者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歴史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編著
出版年 2020年12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17,820円(税込)

 【内容簡介】

 2015~2019年,経国家文物局批凖,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與中国人民大学歴史学院合作対景徳鎮南河流域古代窯址展開了
区域性考古調査。調査範囲覆盖湘湖、寿安、竟成三個郷鎮,
包括銀坑塢、湘湖街、小南河西区、小南河東区、柳家湾西区、
柳家湾東区共6個窯址群,発現瓷窯遺址321処,挑選瓷器標本
約5000件,涵盖唐代末期至元代早中期近500年時間跨度。
本書是景徳鎮南河流域窯址考古調査報告的第一卷,介紹
銀坑塢窯址群的考古調査資料。

 【目録】
 
 第一章 緒論
   一 景徳鎮窯址考古簡史
   二 南河流域窯址考古調査
   三 銀坑塢窯址群概况及報告編写説明
 第二章 銀坑塢西区採集器物
   一 白廟下(BMX)
   二 碓家塢(DJW)
   三 紅廟下(HMX)
   四 塘塢a (TWa)
   五 塘塢b (TWb)
   六 草坦上(CTS)
 第三章 銀坑東区採集器物
 第四章 小塢里区採集器物
 第五章 銀坑外区採集器物
 第六章 結語
 附表 銀坑塢要職群器物分期表
 後記


━━━━━━━━━━━━━━━━━━━━━━━━━━━━━━━━━━━━━━━━━━━━━━━━━━
【2021年9月22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16.jpg 

 
書籍番号 80516
書  名 米努辛斯克博物館青銅器集萃(漢俄英)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302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01065806
編著者 中国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俄羅斯米努辛斯克博物館編著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文物出版社
価 格 23,76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図録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和米努辛斯克博物館共同編纂,
收録米努辛斯克博物館的427件青銅器蔵品。
 米努辛斯克博物館是西伯利亜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創辧于
1877年。一直以来,米努辛斯克博物館以豊富多彩的館蔵文物,
尤其是数量衆多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鉄器時代青銅器而享有極高
的国際声誉。
 米努辛斯克青銅器中的許多精品在不同的図録中都有刊布,
但是研究青銅器不能只看精品。以鶴嘴斧為例,早期的非常
厚重精良,晩期変得軽薄粗[米造]。以往的図録中不見這些晩期
器物,這様就无法全面掌握這個地区鶴嘴斧的完整発展過程。
 本書收録的青銅器,基本代表了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銅器的全貌。
選択收録的青銅器出于三点考慮,首先在大量的征集品中選取
展品中保存較好的器物,并在全面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收録各種有
代表性的器物;其次,所有完整的発掘品我們都收録;最後,
有組合関系的青銅器,即使残損我們也全部收録,以提供尽可能
多的青銅器出土環境(context)的信息。
 本図録是按照米努辛斯克博物館陳列的順序,分阿凡納謝沃、
奥庫涅夫、安徳羅諾沃、[上/ト]拉蘇克、塔加尓和後塔加尓文化
六個部分進行展示。採用中、俄、英三種語言文字説明,図録整体
分為両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各文化器物的図片,第二部分是対応的
器物相関信息的文字介紹。在文字説明中,按照器名、貭地、制法、
尺寸(有的有重量)、発現点、入館時間與方式和編号的順序来
介紹。
 米努辛斯克考古研究的発展過程顕示,人們的認識随着不断的
新発現和新的研究方法的運用,在不断地変化和進歩,但是原始
資料不会変,這就是本図録的意義所在。

   【目録】
 
  前言
  第一部分 図版
     壱 阿凡納謝沃文化
     貳 奥庫涅夫文化
     参 安徳羅諾沃文化
     肆 [上/ト]拉蘇克文化
     伍 塔加尓文化
     陸 後塔加尓時代
  第二部分 説明文字

《原文紹介、図版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16/80516.pdf


━━━━━━━━━━━━━━━━━━━━━━━━━━━━━━━━━━━━━━━━━━━━━━━━━━
【2021年9月1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501.jpg 

 
書籍番号 80501
書  名 張掖甘州黒水国漢代墓葬発掘報告(続)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528頁 カラー図版142頁(精装)
ISBN/ISSN 978-7-5423-5019-0
編著者 甘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陳国科 楊誼時 劉兵兵主編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甘粛教育出版社
価 格 23,76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為2018年11月―2019年6月完成的張掖黒水国第119号至188号
墓葬発掘資料整理報告。
 書中詳細全面地公布了相関墓葬的全部発掘資料,包括墓葬形制、
器物分型定式、器物照片、墓主人信息等。同時,対墓葬形制専門
進行了分類論述;対出土陶、銅、鉄、漆、骨、石器進行了類型学
研究;并在分型定式的基礎上対墓葬完成分期和年代進行了探討。
在最後部分用詳細的表格,対所発掘墓葬的出土文物進行了分類
登記,并用高清照片対文物和墓葬進行了詳細的展示。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考古発掘掘……………………………………………    3
 第二節 資料整理与報告編写…………………………………    5
 第三節 報告体例………………………………………………    7
第二章 綜述………………………………………………………    9
 第一節 地層堆積與墓葬分布…………………………………   11
 第二節 墓葬綜述………………………………………………   13
 第三節 随葬品…………………………………………………   20
 第四節 分期與年代……………………………………………   32
第三章 墓葬分述…………………………………………………   55
第四章 相関問題探討……………………………………………  375
 第一節 考古学文化特徴………………………………………  377
 第二節 墓地布局………………………………………………  388
 第三節 墓地人群問題探討……………………………………  389
 第四節 漢普時期黒水国地区的開発…………………………  390
附 表 ……………………………………………………………  397
  附表一 ………………………………………………………  399
  附表二 ………………………………………………………  410

《詳細目次・ページ見本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501/80501.pdf


━━━━━━━━━━━━━━━━━━━━━━━━━━━━━━━━━━━━━━━━━━━━━━━━━━
【2021年9月3日】 【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35.jpg 

 
書籍番号 80435
書  名 山南壁画補編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変型 502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8379-3
編著者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蔵自治区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蔵自治区山南市文物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3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39,6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是《山南壁画》一書的補編,包括了西蔵自治区山南市
42座佛教寺廟的壁画図像資料,反映了各个寺廟壁画的整体面貌,
不僅実現了山南壁画信息的数字化保存,也為蔵伝佛教考古、
壁画図像学和西蔵芸術史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目録】

  1 /  山南佛教寺院壁画概述  柴煥波
  41/  第1章   桑日県増期寺
  55/  第2章   桑日県布窘拉康
  61/  第3章   桑日県巴朗曲康
  67/  第4章   桑日県恰[ロ戛]曲徳寺
  85/  第5章   曲松県朗真寺
  95/  第6章   曲松県拉加里王府宮殿
  99/  第7章   乃東県昌珠寺
  121/   第8章   乃東県甘丹曲果林寺
  129/   第9章   乃東県哲布林寺
  135/   第10章  乃東県曲徳沃寺
  143/   第11章  乃東県曲徳貢寺
  161/   第12章  乃東県吉如拉康
  169/   第13章  瓊結県堅耶寺
  193/   第14章  瓊結県若康拉康
  201/   第15章  瓊結県白日寺
  295/   第16章  瓊結県唐波切寺
  225/   第17章  瓊結県曲果頂寺
  229/   第18章  隆子県覚白[ロ戛]尓寺
  235/   第19章  隆子県日当寺
  245/   第20章  隆子県直嚢[ロ葛]如拉康
  255/   第21章  隆子県加玉寺
  265/   第22章  隆子県白袞寺
  269/   第23章  隆子県[巾白]堆寺
  281/   第24章  錯那県貢巴孜寺
  293/   第25章  錯那県桑亜拉康
  303/   第26章  錯那県興瑪寺
  313/   第27章  錯那県[上/ト]達寺
  325/   第28章  措美県強曲林寺
  331/   第29章  措美県拉沃寺
  337/   第30章  措美県乃西寺
  353/   第31章  措美県頂袞寺
  363/   第32章  措美県日美拉康
  373/   第33章  措美県卓徳寺
  381/   第34章  洛扎県[上/ト]久寺
  385/   第35章  浪[上/ト]子県絨布拉康
  389/   第36章  扎嚢県結林措巴寺
  409/   第37章  扎嚢県朶阿林寺
  413/   第38章  扎嚢県亜欽寺
  417/   第39章  扎嚢県敏珠林寺
  459/   第40章  扎嚢県朗賽林庄園
  463/   第41章  貢[ロ戛]県森布日寺
  473/   第42章  貢[ロ戛]県嘛[ロ尼]拉康
  490/   後 記 


━━━━━━━━━━━━━━━━━━━━━━━━━━━━━━━━━━━━━━━━━━━━━━━━━━
【2021年8月30日】 【近日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69.jpg 

 
書籍番号 80469
書  名 建水蘇家坡墓地
シリーズ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報告第22号)
データ B5 116頁 (精装)
ISBN/ISSN 978-7532599967
編著者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
価 格 11,33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県蘇家坡墓地1998年
至1999年考古発掘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蘇家坡火葬墓発掘的工作
過程、墓葬分布、墓葬形制、葬式和葬具以及随葬器物等方面的
資料,在介紹発掘資料的基礎上,重点討論了墓地的墓葬分期,
闡述了墓地文化分期的特徴及相応的年代推断。
 本書還介紹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他区域火葬墓的分布和
発掘情况,討論了蘇家坡火葬墓地的区域性特点,并結合墓地出土
的青花瓷器,対建水区域出土的青花瓷器之器形、紋飾、年代等
方面做初歩研究。
 本書運用考古地層学和類型学相結合的方法,初歩建立了建水
区域元明時期火葬墓文化譜系,為[シ真]南区域的火葬墓文化体系
乃至雲南火葬墓文化体系的対比研究,提供了詳実、科学的資料。

 【目録】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歴史沿革……………………………… 1
   第二節 工作過程…………………………………………… 3
 第二章 墓葬分布、形制及詳例 ……………………………… 6
   第一節 火葬墓……………………………………………… 6
   第二節 土葬墓 ………………………………………………21
   第三節 葬具 …………………………………………………22
   第四節 随葬器物 ……………………………………………75
 第三章 墓葬分期 …………………………………………………85
   第四章 結語 …………………………………………………87
 附表一 典型火葬墓葬具組合及演変 ……………………………93
 附表二 火葬墓葬具分期表 ………………………………………94
 附表三 火葬墓登記表 ……………………………………………95
 後記 ………………………………………………………………107


━━━━━━━━━━━━━━━━━━━━━━━━━━━━━━━━━━━━━━━━━━━━━━━━━━
【2021年8月30日】 【2021.8.31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82.jpg 

 
書籍番号 80482
書  名 高淳出土青銅器
シリーズ (“高淳博物館館蔵文物精粹”叢書)
データ A4 22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151-4
編 著 者 浙江省博物館編
出 版 年 2021年6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1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南京市高淳区地処古丹陽大沢之濱,依茅山余脈,是長江中下游
古代文化的重要起源 地之一,青銅文明源遠流長。南京市高淳区
博物館蔵有大量商周以来不同歴史時期的 青銅器,工芸精湛、
風格独特,類別主要有食器、酒器、楽器、兵器、工具、銅鏡等。
 這些青銅器在形制、紋飾、工芸等方面表現出高超的技術性和
芸術性,具有很高的歴史、科学與芸術価値。《高淳出土青銅器》
收録了各類青銅器物200余件,以高淳地方考古発掘為主,徴集
為輔,全面地体現了高淳出土青銅器的精華所在,以両周時期呉
国青銅器為代表,展現出高淳周代青銅芸術的独特魅力。


 【目録】

 高淳出土周代青銅器概述 ……………………………………    1 
 高淳出土呉国青銅器鋳造工芸研究 …………………………    9 
 高淳出土呉国青銅器合金成分研究 …………………………   21 
 第一単元 商周時期 …………………………………………   27 
  第一章 礼器 ………………………………………………   28 
  第二章 楽器 ………………………………………………   58 
  第三章 兵器 ………………………………………………   78 
  第四章 農具 ………………………………………………  114 
  第五章 車馬器 ……………………………………………  120 
 第二単元 秦漢時期 …………………………………………  123 
  第一章 炊器 ………………………………………………  124 
  第二章 盛器 ………………………………………………  130 
  第三章 銅鏡 ………………………………………………  144 
  第四章 兵器 ………………………………………………  168 
  第五章 雑器 ………………………………………………  170 
 第三単元 隋唐至清 …………………………………………  175 
  第一章 祭器 ………………………………………………  176 
  第二章 銅鏡 ………………………………………………  188 
  第三章 雑器 ………………………………………………  196 
 附 録 …………………………………………………………  201 
 附 録一 高淳歴史沿革表 …………………………………  202 
 附 録二 呉国君主世襲表 …………………………………  206 
 附 録三 反映春秋形勢的《王畿列国指掌総図》 ………  207 
 後 記 …………………………………………………………  209


━━━━━━━━━━━━━━━━━━━━━━━━━━━━━━━━━━━━━━━━━━━━━━━━━━
【2021年8月30日】 【2021.8.31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83.jpg

 
書籍番号 80483
書  名 明沈応時家族墓地(全2冊)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500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228-3
編著者 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呉業恒 史家玲 馬占山等編著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24,640円 (税込)

 【内容簡介】
 
《明沈応時家族墓地(全二册)》是対2012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発掘的明南京工部尚書沈応時及其家族墓地的全面報告與綜合研究。
《明沈応時家族墓地(全二册)》分五章:第一章介紹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歴史沿革等,第二章介紹墓地概况及発掘経過,
第三章介紹墓葬概况、形制及出土遺物,第四章為墓葬考釈,第五章
綜述洛陽地区出土明代墓葬。沈応時家族墓地由5座墓葬組成,
均為夫婦合葬墓,排列規律,年代从明嘉靖至崇禎時期,出土了大量
陶俑及日常生活用具,尤其是在沈応時墓中発現的明代官員出行図是
近年来洛陽地区明代考古的重要收獲,豊富了人們対明代社会及埋葬
習俗的認識,為研究洛陽地区明代葬俗提供了一批重要資料。

 【目録】
 引言/001 
 第一章 地理位置與歴史沿革/003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004 
   第二節 歴史沿革/006 
 第二章 墓地概况及発掘経過/007 
   第一節 墓地概况/008 
   第二節 発掘経過/010 
   第三節 考古発掘報告的整理與編写/011 
 第三章 墓葬介紹/013 
   第一節 墓葬概况/014 
   第二節 沈機夫婦墓/015 
   第三節 沈応時夫婦墓/105 
   第四節 沈僑夫婦墓/323 
   第五節 沈余慶夫婦墓/429 
   第六節 IM4180/440 
 第四章 墓葬考釈/449 
   第一節 沈機夫婦墓墓葬考釈/450 
   第二節 沈応時夫婦墓墓葬考釈/456 
   第三節 沈僑夫婦墓墓葬考釈/462 
   第四節 沈余慶夫婦墓墓葬考釈/464 
   第五節 沈応時家族世系及姻親関係/466 
 第五章 洛陽地区明墓綜述/467 
   第一節 洛陽明墓的分布区域及保存現状/468 
   第二節 洛陽出土明墓基本情况/469 
   第三節 洛陽明墓葬俗特征/472 
 附録/473 
 附録一 沈機夫婦墓(IM4195)出土遺物統計表/474 
 附録二 沈応時夫婦墓(IM4084)出土遺物統計表/477 
 附録三 沈僑夫婦墓(IM4098)出土遺物統計表/483 
 附録四 沈余慶夫婦墓(IM4110)出土遺物統計表/487 
 附録五 IM4180出土遺物統計表/488 
 附録六 沈応時之女墓葬銘/489 
 後 記/490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34.jpg

 
書籍番号 80434
書  名 澳門聖保禄学院遺址発掘報告(2010~2012)
シリーズ (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 考古学専刊 丁種第102号)、
データ B5 本文304頁 カラー図版156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3895-3
編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門特別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編著編著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7,6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公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門特別
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組成的澳門聯合考古隊于2010~2012年期間
在聖保禄学院遺址発掘的成果。
 遺址内発現学院[石絳-糸]土囲墻和大型基岩坑等重要遺迹,出土
了数量衆多的陶瓷器碎片以及磚瓦類建築構件残片,其中包括不少
年代約為明末清初的外銷瓷残片,為中国陶瓷器外銷、海上絲綢之
路等相関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証。
《澳門聖保禄学院遺址発掘報告(2010-2012)》的出版対于深化
澳門歴史考古研究、中葡貿易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均具有較為
重要的学術意義。

 【目 録】
 
 引言  1 
 第一章 聖保禄学院遺址與考古工作 3 
  第一節 自然環境 3 
  第二節 歴史背景及研究史 6 
    一、澳門簡史 6 
    二、聖保禄学院興衰歴程 7 
    三、聖保禄学院遺址  8 
  第三節 考古工作過程  10 
    一、田野工作  10 
    二、室内整理  14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遺迹分布  16 
  第一節 遺迹分布空間関系  16 
    一、探方分布  16 
    二、探方與遺迹関系  16 
  第二節 高園街16~22号発掘地点典型地層堆積  18 
  第三節 高園街35号及[ロ那]咤廟等発掘地点的建築遺迹 22 
    一、高園街35号的[石絳-糸]土墻遺迹  22 
    二、[ロ那]咤廟的石墻基遺迹  26 
  第四節 高園街16~22号発掘地点的主要遺迹  29 
    一、基岩坑(H9)及相関遺迹  29 
    二、AS2010T109H12  31 
    三、其他晩期遺迹  32 
 第三章 出土遺物  35 
  第一節 基岩坑及相関遺迹出土遺物  35 
    一、日常器物  35 
    二、建築材料  132 
    三、小結  140 
  第二節 H12出土遺物  140 
    一、日常器物  140 
    二、建築材料  150 
    三、小結  154 
  第三節 其他文化層及晩期遺迹出土遺物  154 
    一、日常器物  154 
    二、小結  164 
 第四章 相関問題討論  165 
  第一節 克拉克瓷器的特点、産地和時代  165 
    一、克拉克瓷器的特点  167 
    二、産地和時代  167 
  第二節 其他陶瓷器的特点、産地和時代  171 
    一、胎、釉、工芸特征  171 
    二、紋飾分類  171 
    三、款識相関  174 
    四、産地和時代  174 
  第三節 出土陶瓷器的性貭  180 
  第四節 発現的遺迹與聖保禄学院的関系  183 
 第五章 結語  187 
    一、考古工作開展和遺迹発現的学術価値  187 
    二、出土遺物特征及其所反映出的歴史価値 188 
    三、遺迹和遺物的発現有助于推動海上陶瓷貿易
      研究 190 
    四、聖保禄学院遺址考古発現的社会意義  191 
 附 表 出土陶瓷器款識一覧表193 
 附 録一 澳門聖保禄学院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遺存的鑑定與
      研究 199 
    一、出土概况  199 
    二、研究方法  199 
    三、鑑定結果  202 
    四、相関問題討論  219 
    五、結語  225 
 附 録二 澳門聖保禄学院遺址物探報告  229 
    一、物探位置、目的  229 
    二、工作方法説明   229 
    三、物探分区與工作過程  230 
    四、物探数拠及反演図  231 
    五、物探結果與相関問題  237 
 附 録三 澳門聖保禄学院遺址出土瓷器的便携式X射線
      [勞/火-力]光分析報告  239 
    一、産地分析  239 
    二、工芸分析  242 
 中文摘要  275 
 Abstract  277 
 Resumo   279 
 日本語要旨 282 
 後 記  284 
 插 図 目 録 
 --------------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43.jpg

 
書籍番号 80443
書  名 辺疆考古研究 第29輯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80頁 カラー図版5頁
ISBN/ISSN 978-7-03-068781-4
編著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辺疆考古研究中心 辺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編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1,880円(税込)

 【目録】
 
 考古新発現
  東寧老黒山旧石器地点発現的石制品
            魏天旭 王春雪 陳全家 宋吉富 楊枢通 李有騫(1)
  天津薊州区小港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
    宋家興 王春雪 魏天旭 王家琪 竇佳欣 盛立双
                                                                           甘才超(15)
  敖漢旗下窪鎮敖東遺址第二地点発掘簡報
   赤峰学院歴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敖漢旗博物館(25)
  吉林撫松県大青川遺址、黄家[山/威]子遺址発掘與清理
        簡報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撫松県文物管理所(37)
  凌源市下台子紅山文化遺址発掘簡報
                       于懐石 熊増瓏 樊聖英 郭 明 陳 利(53)
  吉林省伊通河、飲馬河下游地区遼金時期城址的調査   
                                                        趙里萌 孟慶旭(69)
 研究與探索
  黒竜江下游更新世末期的奥西波夫[上/ト]文化研究  
                                                                   李有騫(115)
  左家山遺址出土“玉竜”的相関問題  段天璟 高雲逸(131)
  浅析外来文化対魏家窩鋪紅山文化環壕聚落的滲透與影響
                                                      侯静波 陳国慶(147)
  柳湾墓地斉家文化墓葬三題   蒋 輝 胡佳琪 甄 強(155)
  試論輝衛型遺存的性貭                李鵬輝(179)
  試論[形β-彡]台葛家庄M10墓主身分               張 玲(193)
  東周時期中国北方與貝加尓地区的文化交往  
                                                     権乾坤 楊建華(203)
  蘇貝希文化洞室墓研究               孫少軽(215)
  羊角紐鍾初歩研究                 盧栄俊(239)
  川渝地区胡人吹笛俑研究                 宋 蓉(265)
  絲綢之路沿線所見金属下[合頁]托葬俗再考察―以中亜、
  新疆及固原三地出土金属下[合頁]托為中心    馬 偉(283)
  十六国早期拓跋部與慕容部聯姻考
    ―從内蒙古達茂旗出土金歩揺冠飾談起  
                   呉松岩 趙 菲(299)
  渤海釉陶建築構件的幾個問題           李含笑(309)
 考古與科技
  遼代“斫冰焼酒”遺存研究         恩学 谷 [山喬](327)
 考古学史
  殷墟十五次発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層学叙議(上篇)
                                                                   許永傑(339)
  朝鮮半島考古学的発端                   成璟[王唐](363)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42.jpg

 
書籍番号 80442
書  名 東方考古 第17集
シリーズ
データ B5 328頁 カラー図版8頁
ISBN/ISSN 978-7-03-067781-5
編 著 者 山東大学《東方考古》編輯部編院編
出 版 年 2020年12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0,89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学文化遺産研究院、歴史文化学院
考古系和山東大学博物館 聯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続
出版。本叢書内容以中国東方地区東亜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
文明研究為重点,広汎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体現
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第17集收録了17篇
研究論文、4篇調査報告和 1篇訪談録,内容渉及史前到歴史
時期的聚落與社会考古、農業與手工業考古美術與建築考古等
内容。

 【目録】
 
 安徽裕渓河流域発現的石制品研究  
                                                          馬歓歓 趙清坡 朔知(1)
 磁山文化的再研究                                陳明輝 (17)
 関中及周辺地区仰韶文化人文地理格局   張依萌   (36)
 黄河流域竜山時代的鰐魚骨板探析          高江涛 (58)
 甘青地区史前社会基層組織形態與環境演変関系研究
   ―以建築遺存為視角              李金斗 (72)
 殷墟卜辞所見宗法釈例                   楊坤 (90)
 西周金文“王在周”所渉及建築考述
  ―兼説鳳雛三号基址大型石柱為宗廟碑  劉海宇(111)
 棗庄小[朱β]国墓地出土與伝世昆君婦―諸器銘文中的“昆”             
                                                                                 黄錦前(125)
 論晋侯蘇鍾的年代和帰属―兼論周[厂<萬] 
                                                                    王王年 張溯(131)
 論戦国楚墓随葬車馬坑         印群 (145)
 中国古代都城城郭制度考古学研究的歴史與現状  
                                                                                張建鋒(160)
 関夫子詩竹画創作時代蠡考    鄒冬珍 衛文革(170)
 生物考古資料所見中原地区早期農業進程  陶大衛(195)
 寧夏隆徳周家嘴頭遺址草拌泥初歩分析 
        李暁[丹彡] 楊剣 王暁陽 [革斤]桂雲(205)
 農業向西南地区伝播的限制―基于温度生態模型研究
     Jade D.Alpoim Guedes Ethan E. Butler著 
                     王冰言訳 陳志遠 陳雪香校 (213)
 江蘇塩城東台北海村制塩遺址浅議[袖楮-柚]亜竜 
                                          李鵬為(233)
 試析当代国外制陶中的禁忌與祭祀       王迪 (244)
 小黒石積石塚群2011年調査報告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58)
 烟台三十里堡西漢墓地出土酒類遺存
           [門<三]勇 王述全 張帥 趙娟 (269)
 済南平陰翠屏山多佛塔建築年代考 
                   王晶 常祥 柴懿 劉麗麗 (277)
 論山東平陰永済橋的歴史與建築
                      [形β-彡][王其] 何利 房振 (290)
 所立卓尓 瞻之在前
   ―劉敦願先生学術貢献與思想遺産訪談録 
                                                                                郎剣鋒(303)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31.jpg 

 
書籍番号 80431
書  名 荊州郢城遺址―考古調査、勘探与試掘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6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9082-1
編 著 者 荊州博物館編著
出 版 年 2021年6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740円(税込)

 【内容簡介】
 
 2016年12月~2017年5月,荊州博物館対郢城遺址開展了
考古調査、勘探工作,并対城内部分溝渠断面進行了清理。
通過此次調査、勘探與試掘,初歩了解郢城遺址周辺同時期
遺址與墓地的分布;基本探明郢城遺址的城垣堆積情况及
相関数拠。本次考古工作対郢城城垣的始建年代、使用年代、
廃弃年代有了新的認識,郢城始建于戦国晩期晩段,即白起
拔郢紀南城被毀之後,使用年代主要為秦至西漢時期,東漢後
逐漸廃弃。由于江漢平原地区秦漢時期古城址的研究尚不深入,
本次工作為両湖地区秦漢城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対研究這一時期的歴史信息有着重要的意義。

 【目録】
 
 序 ( i )
 第一章 緒論( 1 )
  第一節 地理概况( 1 )
  第二節 水系與交通( 1 )
  第三節 歴史沿革( 5 )
  第四節 遺址概况( 7 )
    一、保護級別 ( 7 )
    二、形状與大小 ( 8 )
    三、微地貌変化 ( 8 )
  第五節 工作既往( 9 )
  第六節 工作経過(12)
    一、工作縁起 (12)
    二、調査経過及工作方法 (12)
    三、考古勘探依拠與方法 (13)
    四、測絵工作 (15)
 第二章 城垣内遺存(16)
  第一節 城垣 (16)
    一、東城垣 (17)
    二、南城垣 (24)
    三、西城垣 (30)
    四、北城垣 (37)
  第二節 城垣缺口與城門 (45)
    一、東城垣缺口與城門 (45)
    二、南城垣缺口與城門 (48)
    三、西城垣缺口 (52)
    四、北城垣缺口與城門 (54)
  第三節 城垣拐角(58)
    一、東北拐角 (59)
    二、東南拐角 (60)
    三、西南拐角 (61)
    四、西北拐角 (62)
  第四節 城内水系(63)
    一、内環壕溝 (63)
    二、城内水道 (80)
    三、其他水道 (86)
  第五節 城内道路(88)
    一、L1 (89)
    二、L2 (90)
    三、L3 (91)
  第六節 城内文化堆積 (91)
  第七節 城内台基(93)
    一、T1 (94)
    二、T2 (98)
    三、T3 (101)
    四、T4 (104)
    五、T5 (106)
    六、T6 (109)
    七、T7 (109)
    八、T8 (114)
    九、T9 (117)
    十、T10 (118)
    十一、T11(122)
    十二、T12 (123)
 第三章 城垣外遺存(127)
  第一節 護城河 (127)
    一、東護城河 (127)
    二、南護城河 (134)
    三、西護城河 (137)
    四、北護城河 (142)
  第二節 城外秦漢文化遺存(144)
    一、秦代墓地 (144)
    二、漢代墓地與遺址 (148)
 第四章 城址内解剖面(170)
    一、DM1 (170)
    二、DM2 (172)
    三、DM3 (174)
    四、DM4 (177)
    五、DM5 (179)
    六、DM6 (181)
    七、DM7 (182)
    八、TG1的試掘(185)
    九、採集遺物 (194)
 第五章 結語(196)
    一、年代與性貭 (196)
    二、城址布局 (200)
    三、主要收獲 (201)
    四、保護與利用建議 (202)
 附録(204)
  附録一 荊州三歩二道橋墓地考古発掘簡報(204)
  附録二 郢城遺址的時代與周辺秦漢墓葬出土的紀年
                         資料 (236)
  後記(244)
 插図目録
 -------------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39.jpg 

 
書籍番号 80439
書  名 別有天地―徳江県旋厰遺址和覃氏墓地
シリーズ (貴州考古扶貧田野調査報告)
データ A4 284頁 (精装)
ISBN/ISSN 978-7-03-068992-4
編著者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牘江県文体広電旅游局編著
出版年 2021年6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6,170円(税込)

 【内容簡介】

 本書是貴州省徳江県旋厰遺址和覃氏墓地的田野考古調査報告,
包括上、下両篇, 分別介紹了旋厰遺址和覃氏墓地的調査收獲。
旋厰遺址集中表現了明清時期貴州山 区郷村的発展歴程和村落
格局;覃氏墓地現存墓碑和牌楼具有較高的芸術価値和科学価値,
尤其是保留了大量精美的雕飾,是黔東地区現存牌楼的優秀代表
之一。

 【目録】

 前言
 緒論 001
  一、徳江県地理環境      001
  二、徳江県歴史沿革及文物資源 001
  三、“考古扶貧”的工作概况      002
 上篇 旋厰遺址
  第一章 生存之本―生産、生活與文教遺存 006
   第一節 居住之所      007
     一、院落基址      007
     二、防御工事      027
     三、門道、道路     030
     四、其他        035
     五、小結        036
   第二節 崇文之風      036
     一、書院        037
     二、塔         039
     三、小結        045
   第三節 信仰之地      047
     一、雷震寺       047
     二、永盛寺       061
     三、小結        077
   第四節 生存之道      077
     一、採石場       077
     二、農田、灌漑遺存   079
     三、加工作坊―碾房   080
     四、小結 080
  第二章 托魄之地―明清墓葬遺存 083
   第一節 規矩坊城―明代石室墓 083
     一、単室墓        085
     二、双室墓        085
     三、多室墓        091
     四、小結         096
   第二節 毓秀鍾霊―清代土坑墓 098
     一、墓葬結構及其差異   103
     二、旋厰墓碑雕飾     106
   第三節 墳墓與家族:重建旋厰朱氏世系 124
     一、中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25
     二、下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48
     三、上寨朱氏墓葬及世系  161
     四、其他墓葬       168
   第四節 墳墓、家族與社会   170
     一、郷紳家族       170
     二、旋厰郷紳家族的社会関系 173
     三、勒石刊碑與社会背景  174
  第三章 口碑伝説        177
   第一節 旋厰朱氏的来歴    177
     一、三大窩起祖      177
     二、朱、陳両家的情誼   177
   第二節 朱正栄與盧氏故事三則 179
     一、一百二十床稿薦    179
     二、雷撃石院[土覇]    179
     三、黄鶏娃、白鶏娃    180
   第三節 一門三進士      180
     一、銀杏開花       181
     二、進士吃核桃      181
   第四節 其他         182
     一、雷撃哨亭       182
     二、石獅         182
  第四章 初歩認識        183
   第一節 聚落視野下的古代旋厰 183
     一、院落建築       183
     二、旋厰的聚落格局    183
     三、功能性的公共空間   183
     四、墓葬分布       184
     五、聚落中血縁與地縁関系 184
   第二節 古旋厰的年代、性貭及興衰歴程 184
     一、古旋厰的年代     184
     二、古旋厰的性貭     186
     三、古旋厰的興衰歴程   187
     四、小結         190
 下篇 覃氏墓地
  第五章 墓葬形制、雕飾     198
   第一節 勒石為塋 蔚為大観-墓葬形制及雕飾 199
     一、M1          200
     二、M3          223
     三、M6          229
   第二節 刊碑鐫志 以述梗概-生者的追思 241
     一、M1-覃仁沢夫妻    241
     二、M3-覃義和夫妻    246
     三、M6-覃義順夫妻    246
   第三節 寄情于物 寓意于形
           -雕飾題材及其文化内涵 250
     一、雕飾題材       250
     二、雕飾的文化内涵    250
  第六章 銅仁地区牌楼及牌楼式墓碑 253
   第一節 銅仁地区牌楼及牌楼式墓碑現状 253
     一、現存牌楼建築状况   253
     二、牌楼式墓碑的分布及其特征   257
     三、牌楼與牌楼式墓碑的雕飾    261
   第二節 小結         263
   後記             264
   插図目録
   ………………


━━━━━━━━━━━━━━━━━━━━━━━━━━━━━━━━━━━━━━━━━━━━━━━━━━
【2021年8月23日】 【2021.8.20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36.jpg 

 
書籍番号 80436
書  名 鄭州城隍廟
シリーズ
データ A4 220頁(精装)
ISBN/ISSN 978-7-03-066739-7
編 著 者 鄭州市商城遺址保護管理処編
出 版 年 2021年6月 
出 版 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3,300円(税込)

  【内容簡介】
 
 鄭州城隍廟歴史悠久,延続使用至今。鄭州城隍廟全称
是“鄭州城隍霊佑侯廟”, 是目前河南保存完整、規模大
的古建築群。城隍廟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
 主要有山門、前殿、楽楼、大殿、寝宮等,全部殿堂均為
琉璃瓦覆頂,造型精致, 結構緊湊。《鄭州城隍廟》対
城隍廟的歴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并対城隍廟各部分 以及
碑刻進行了図文結合的描述,使人們対鄭州城隍廟有清晰的
認識。首次掲露了遺址内蔵的多塊石碑碑文,対鄭州歴史研究、
城隍民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目録】
 
 第一章 城隍文化與城隍廟的演変      1 
   第一節 城隍的考述          2 
   第二節 城隍信仰的源流        3 
   第三節 城隍神的職能         5 
   第四節 城隍廟的演変         6
 第二章 鄭州城隍與建築          9 
   第一節 鄭州城隍            10 
   第二節 歴史沿革                                       11 
   第三節 廟会                                               14 
   第四節 鄭州城隍廟選址與環境               16 
 第三章 単体建築研究                                       19 
   第一節 鄭州城隍廟的功能構成               20 
   第二節 大門                                               24 
   第三節 儀門                                               45 
   第四節 楽楼                                               67 
   第五節 大殿                                             105 
   第六節 寝殿                                             145 
 第四章 碑刻                                                     181 
 後 記 
                                 212 

 

 


━━━━━━━━━━━━━━━━━━━━━━━━━━━━━━━━━━━━━━━━━━━━━━━━━━
【2021年8月10日】 【2021.8.6入荷】【ご注文承り中】


 80403.jpg

 
書籍番号 80403
書  名 粛南馬蹄寺石窟群
シリーズ (甘粛河西地区中小石窟調査報告系列/敦煌研究院学術文庫)
データ A4 本文140頁 カラー図版355件(精装)
ISBN/ISSN 978-7030654922
編著者 敦煌研究院、甘粛省文物局、粛南裕固族自治県文物局著
出版年 2020年7月 
出版者 科学出版社
価 格 14,850円(税込)

 【内容簡介】

 馬蹄寺石窟群現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単位,由北寺、南寺、
千佛洞、金塔寺、 上観音洞、中観音洞、下観音洞七個部分
組成。現存総計70余窟,塑像500余身,壁画1200多平方米,
包括北魏、西魏、唐、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洞窟及塑像
與壁画。有中心塔柱窟9個,其中金塔寺東窟與西窟,千佛洞
第1、2、4、8窟等洞窟中有北魏、西魏時期的塑像、壁画遺存,
尤其以金塔寺2個洞窟的年代最早,内容最豊富,早期塑像数量
最多、形象最生動、保存状况最好,歴来為学者們所重視。
 北寺三十三天規模宏大,雄偉壮観,鬼斧神工,成為馬蹄寺
石窟群的標志性洞窟。馬蹄寺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歴史価値與
芸術価値,為中国古代石窟芸術、佛教発展史及河西地区社会史
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実物資料。

《原文目次は以下のURLからご覧いただけます(PDF)》
https://www.chugoku-shoten.com/mokuji/cmokuji/80403/80403.pdf

 【目録】
 
   “敦煌研究院学術文庫”総序 (i)
  緒論 (1)
   一、位置與地理環境 (1)
   二、伝説與歴史 (3)
   三、当前保護等級、保護人員及保護工作 (5)
   四、内容概述 (6)
   五、年代 (6)
   六、前人調査與研究成果述評 (7)
  第一章 金塔寺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12)
   第一節 金塔寺石窟概况 (12)
   第二節 金塔寺各洞窟調査記録 (14)
     一、東窟 (14)
     二、西窟 (24)
  第二章 千佛洞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32)
   第一節 千佛洞石窟概况 (32)
   第二節 千佛洞各洞窟調査記録 (33)
    一、第1窟 (33)
    二、第2窟 (36)
    三、第3窟 (43)
    四、第4窟 (46)
    五、第5窟 (51)
    六、第6窟 (52)
    七、第7窟 (53)
    八、第8窟 (53)
  第三章 北寺石窟與南寺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61)
   第一節 北寺與南寺概况 (61)
   第二節 北寺各洞窟調査記録 (63)
    一、第1窟 (63)
    二、第2窟 (64)
    三、第3窟 (65)
    四、第4窟 (66)
    五、第5窟 (66)
    六、第6窟 (67)
    七、第7窟 (67)
    八、第8窟 (71)
    九、第9窟 (71)
  第四章 上観音洞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73)
   第一節 上観音洞石窟概况 (73)
   第二節 上観音洞各洞窟調査記録 (74)
    一、第1窟 (74)
    二、第2窟 (78)
    三、第3窟 (80)
    四、第4、5窟 (83)
    五、第6窟 (83)
    六、第7窟 (83)
    七、第8窟 (83)
    八、第9~14窟 (84)
  第五章 中観音洞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86)
   第一節 中観音洞石窟概况 (86)
   第二節 中観音洞各洞窟調査記録 (87)
    一、第1窟 (87)
    二、第2窟 (88)
    三、第3窟 (88)
    四、第4~6窟 (88)
  第六章 下観音洞石窟考古調査報告 (89)
   第一節 下観音洞石窟概况 (89)
   第二節 下観音洞各洞窟調査記録 (89)
    一、第1窟 (89)
    二、第2窟 (99)
    三、第3窟 (99)
    四、第4窟 (99)
    五、第5窟 (100)
  第七章 結語 (101)
   附録一 古今重修馬蹄寺石窟群碑記三則 (106)
   附録二 張掖馬蹄寺北寺第3窟彩印五方佛的表現形式及
        其意義 (108)
  参考書目 (116)
  後記 (123)
   插図目録
    ………………
  図版目録
  ………………<